韓 婧
(長治市潞城區水利局,山西 長治 047500)
某河道干流全長145.05 km,流域面積4206 km2[1]。河道于1965年經人工開挖而成,在1972年和1993年期間分別進行擴大治理、恢復治理,并在河道運行期間對沿河20條一級支流按干流設計標準進行回水段治理。河道于1993年治理至今,經過近20年的運行,干流在樁號40+000~81+676河段內淤積較為嚴重,據統計,河道干流段泥沙淤積平均深度1.84 m,最大泥沙淤積深度達3.78 m。一方面河段內泥沙淤積直接導致河道防洪和排澇不滿足要求,洪水漫灘導致兩岸農作物,居民住宅以及工廠受災嚴重,另一方面,泥沙淤積直接影響了灌溉用水以及工業用水水質,影響河道正常效益地發揮[2]。因此對河道進行河道疏挖清淤治理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本文通過泥沙淤積分析和疏挖清淤方案選擇,以期解決河道淤積問題,保證河道防洪、灌溉和供水問題。
本河道干流河道淤積的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3],一是引黃所挾帶的泥沙,二是流域內面上水土流失,河道所在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河岸及河道兩岸邊坡坍塌,使泥沙直接進入河道形成河道淤積;三是1993年干流及支流清淤后一定年份內其河底及河坡均不穩定,河道自身產生的淤積;四是該河段內由于跨河生產橋多,均在橋址處形成了缺口,河岸人為挖土、傾倒垃圾現象普遍,使兩岸泥沙土、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進入河中。近年來,隨著引黃條件大大改善,及黃河小浪底工程調水調沙的成功運行,使得引黃入河泥沙逐年減少;尤其2000年以來當地耕作方式的調整及水土保持設施的改善,河道淤積得到有效控制,淤積量逐漸減少。
河道自1993年治理后,實測代表站魏樓、梁山站20世紀90年代、2000年以來多年平均實測輸沙量的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魏樓、梁山閘站90年代、2007年多年平均實測輸沙量 統計表 單位:萬t
根據表1可知,河道的輸沙量同徑流量一樣,年際變化較大,且輸沙量呈明顯遞減趨勢。河道1993年按原標準疏挖后,1990年~2000年,魏樓站、梁山站多年平均輸沙量分別為40.2萬t、12.8萬t,2000年~2016年分別減至14.6萬t、4.2萬t。由表1數據分析,河道淤積量逐漸減少,其淤積得到有效控制,未來對河道淤積將影響很小。
依據2016年實測干流斷面及1993年治理竣工后的斷面,分別選取代表河道上、中、下游斷面,通過對比河槽底高程的變化,定量定性分析干流的淤積情況。
①選取代表斷面
鑒于河道干流較長,本次分別選取實測的河道干流上、中、下游段共6個斷面與1993年竣工斷面(樁號基本相對應)進行比較,代表斷面的樁號分別為0+990(1+000)、9+770(10+000)、25+680(25+500)、46+070(46+000)、62+980(63+000)、87+020(87+000)。
②1994年~2016年河道泥沙沖淤量計算
根據以上選取的代表斷面,通過22年間河槽底高程的變化,計算代表斷面的泥沙沖淤量,以此分析河道全河段泥沙沖淤量。代表斷面河槽底高程比較和泥沙沖淤量計算分別見表2~表3。

表2 代表斷面河槽底高程變化表

表3 代表斷面泥沙淤積量計算表
從表3計算看出:代表斷面樁號9+770~87+020段河槽均發生了淤積,16年間平均淤積深度為0.01 m~0.64 m,平均每年淤積深度為0.021 m。22年來總淤積量為295萬m3,年平均淤積量為13.4萬m3。
結合實測代表站魏樓閘、梁山閘站(1990年~2000年)含沙量統計及本次代表斷面泥沙淤積量統計分析,說明河道平均淤積量主要來自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1993年河道按原規模清淤后,地表水土流失是造成河道淤積的主要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河道的淤積會逐漸減小。
根據工程規模中確定的某河道治理范圍為:濟菏邊界~徐河口(38+518~81+676)河段按5年一遇的設計除澇標準進行疏挖。為使疏挖方案經濟、合理、可行,采用不同疏挖方案比選確定。疏挖方案比選原則應以疏挖中心線盡可能沿老河槽進行,以減少工程量、占地、拆遷和滿足防洪除澇為原則。
河道在1972年(一期治理)和1993年(二期治理)分別進行了治理,本次分別在一期河道治理設計河底高程的基礎上,對河槽挖深、挖寬選擇3個方案進行比選,比選如下:
(1)挖深方案一
在原一期河道治理設計河底高程的基礎上加深疏挖0.5 m~1.0 m,部分河段最大疏挖深度達1.5 m,疏挖時應盡量減少河口疏挖寬度,以確保河道疏挖后形成窄深河槽,并考慮疏挖河段與上下游的銜接、河底比降和對攔河建筑物的影響確定疏挖河底高程。即:在樁號38+518~65+424(濟菏邊界~趙樓閘下)河段河底高程,較一期河道治理設計河底高程下降1.0 m(其中有2.3 km河底高程下降1.5 m),在樁號65+424~81+676(趙樓閘上~徐河口)河段河底高程,較一期河道治理設計河底高程下降0.5 m。
(2)深挖方案二
局部河段在一期河道治理設計河底的基礎上下挖0.5 m,其它河段按一期河道治理河底高程疏挖。即:在樁號38+518~39+749(濟菏邊界~于樓閘下)河段河底高程,較一期河道治理設計河底高程下降0.50 m;在樁號39+749~81+676(于樓閘上~徐河口)同一期河道治理設計河底高程。
(3)深挖方案三
加寬河底寬度,疏挖方案按一期河道治理設計河底高程對河道進行疏挖。
三種深挖方案的設計參數見表4。

表4 三種深挖方案的設計參數表
(4)設計底寬計算
根據河道干流5 a一遇除澇流量,以5 a一遇除澇水位為控制,根據以上參數,采用明渠均勻流公式,試算河道不同方案設計底寬,計算結果見表5。
據表5可知,方案三在樁號38+518~39+749(濟菏邊界~于樓閘下)段設計河底寬為228.0 m~220.0 m,與方案一、方案二在該河段的設計底寬182.0 m~175.0 m相比,明顯增加底寬45.0 m左右,其余各段方案三也較方案一、二設計底寬較寬,設計底寬增加相應增加河口永久占地、疏挖工程量及工程投資,方案三的工程量及投資較方案一、二大很多,不甚經濟,故舍去。方案一、二工程量(投資)及優缺點比較見表6。

表5 三種方案設計底寬計算表

表6 方案一、二工程量(投資)及優缺點比較表
通過比較,方案一比方案二更加經濟,投資方案一比方案二可減少1.44億元;同時方案一占地較少,征地費用少且易于工程的開展實施;從1994年~2016年期間洙趙新河的淤積統計資料成果來看,長約77 km的河道內多年平均淤積量為13.4萬m3,淤積量相對較小,后期隨著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進一步完善,按照方案一疏挖后,河槽發生嚴重淤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本次河道疏挖選定方案一。
該河道是一條人工開挖的大型防洪排澇、灌溉及沿河工業供水河道,河道淤積嚴重影響了河道的防洪及供水功能,治理好該河是水利技術人員的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題,本文通過對該河道清淤治理方案的比選研究,結果可為流域內骨干河道的治理提供參考。工程于2019年竣工,目前河道水質清澈,改善了河道的防洪及灌溉、工業用水等供水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