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周政易 燕東浩
(南陽農業職業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農業科技是我國社會公共產品,需要以社會大眾為服務對象,需要滿足社會大眾日益提升的發展需求。在農業科技服務對象中,農民群體是重要的主體,農業科技發展不僅與農民群體發展的需求相適應,同時也與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相符合[1]。近年來,圍繞農民群體的發展,我國各級農業科技逐步探索農民群體推廣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于互聯網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農民群體發展積極性不高、農業科技推廣差異化分層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影響到整體的農民群體推廣實施,這也是本研究開展的重要背景依托。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農村和農業朝著現代化與質量化發展。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主體農民群體正處于學習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由于對社會缺乏整體的認知,因此,農民需要通過不斷地發展與學習來拓寬自身的認識,提升自身的判斷能力。網絡社會到來以后,大量信息通過移動終端涌入農民群體的視野中,為農民群體的發展營造了多元的環境,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農民群體的迷惑感,進而激發農民群體求證的意愿[2]。國內研究表明,由于農民群體自身的能力限制,其在農業科技學習的過程中,采用的主要方式為網絡搜索、農業科技知識查閱和交流詢問,其中農業科技知識查閱是農民群體主要的自主學習方式。農業科技作為以提高社會大眾農業科技水平為目的的公共產品,應當通過健全自身服務體系來滿足農業的發展需求,為農民群體的需求與發展提供支持。
就當前來看,我國農業科技在服務分類上主要是根據農業的類別進行劃分,如科普類、考試類等,尚未根據服務對象的具體類別進行專門的劃分,從而難以滿足服務對象多樣化的需求,影響到農業科技整體的服務能力。作為公共產品,農業科技需要根據社會大眾不斷變動的發展需求,以及社會大眾對文化生活的向往來調整自身的服務體系,以此來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農民群體作為農業科技重要的服務對象,也是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需要農業科技能夠結合該類群體的需求,打造分層化和專業化的服務,從而促進自身服務體系的健全。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文化強國的建設不僅需要發揮社會主義教育的作用,同時也需要健全有關教育發展的服務體系[3]。農業科技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重要的教育輔助資源,為社會大眾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樣,農民群體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主體,通過實施農業科技推廣,為農民群體定制具有針對性的服務,能夠為農民群體的自主學習和健康發展提供農業資源的支撐,彌補教育資源差異化等短板,以此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
農業科技是搭建農民群體推廣服務體系的關鍵。但就當前來看,各地農業科技的建設存在著差異化的問題,尤其體現在農業科技推廣策略創新資源、農業科技推廣員素質以及活動的開展質量和輻射能力等方面。存在該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地農業科技的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直接掛鉤,在地方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前提下,就造成了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實施的不均衡性[4]。本研究通過對我國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實施情況進行調查,發現不均衡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各地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過程中存在服務能力差異,如農業局在農民群體推廣活動中,本身有著農業科技推廣員綜合素質高和推廣策略創新體量大的優勢,并積極借用電子信息技術,通過建設微信讀書體系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初步形成了農民群體推廣的服務矩陣。從橫向來看,普通地級市在農業科技推廣實施的過程中,推廣員綜合能力和推廣策略創新的體量均有著明顯的不足;從縱向來看,市轄區、縣在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服務上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服務差異問題的存在,就進一步呈現出各地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活動中實施不均衡的問題。
互聯網社會到來以后,便捷化和多樣化的網絡生活逐漸培養了社會大眾使用移動終端的習慣,導致線下活動開展效率不高。因此,在各地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的過程中,需要發揮線上宣傳的作用[5]。但根據本研究的調查結果來看,我國多數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還存在宣傳途徑不足和宣傳互動弱化的問題,影響到農民群體推廣活動開展的總體成效。
一方面,在多數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雖然也采用了線上宣傳的方式,但是宣傳內容的總體途徑相對不足,僅是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上進行線上宣傳,并以橫幅、海報等形式輔助開展館內線下宣傳,而各地農業科技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的粉絲數量相對較少,影響力較弱,進一步對宣傳效果造成制約;另一方面,在部分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活動宣傳的過程中,體現出明顯的單向性宣傳的問題,缺乏與社會大眾的互動,難以滿足社會大眾的個性化需求,由此進一步制約到宣傳活動開展的效果。
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活動的開展也需要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作為支撐,以此來保障整體的活動開展質量。作為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活動開展的主要服務對象,農民群體在當前呈現出需求多樣化的趨勢與特點,不同年齡段的農民群體有著不同的農業科技水平提高需求,如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群體在農業科技水平提高上偏好簡單實用的農業技術,并且隨著掌握的知識不斷增長,以及發展壓力的不斷提升,高新科技類農業科技水平提高需求呈現出急劇增長。而在本研究調查中發現,在現有多數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服務開展的過程中,缺乏對農民群體發展偏好的系統整理,以及農業科技水平提高索引體系的針對性設置,一方面由于服務體系的不健全對農民群體發展體驗造成不良影響;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索引設置缺乏科學劃分,影響了農民群體農業科技水平提高。
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活動的開展,既需要農業科技做好針對性的服務,同時也需要充分調動農民群體的積極性,以此來形成農業科技和農民群體發展群體之間的互動[6]。研究調查發現,多數農民群體農業科技發展的意愿明顯不足,86%的農民群體在發展途徑偏好上選擇移動端發展,只有7%的農民群體選擇農業科技發展。在相關原因的調查上,多數農民群體認為農業科技發展占用的時間相對較長,并且發展的便捷性相對較低,這與自身的學習時間要求不相符合;部分農民群體認為農業科技環境相對較差,難以及時解決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該現象的存在說明在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的過程中,尚未形成農業科技推廣主體和農民群體之間的互動性,農業科技推廣活動對農民群體發展的積極性調動不足。這就需要在后續的各個農業科技推廣活動開展過程中提出相應策略,調動農民群體的農業科技發展積極性。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性的存在,在總體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社會服務均等化的理念下,各地一方面要通過政府政策支持和自身能力提升,解決服務能力之間的差異性;另一方面要能夠探索與社會力量進行合作,通過引入社會力量,促進自身農民群體推廣活動開展能力的提升。本研究認為,各地在與社會力量進行合作的過程中,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要能夠通過與社會慈善企業進行對接,借助慈善企業的力量,彌補自身的硬件設施上的不足,如引導社會慈善企業向農民群體推廣活動實施捐贈等;其次,也要能夠在與社會力量合作的過程中,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彌補自身軟件上的不足,如與信息科技企業進行對接,組織農業科技推廣員系統學習農業科技推廣主體信息化和電子化轉型過程中的技術等。
在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也需要積極借助自媒體的發展,通過打造自身的自媒體宣傳體系,強化對活動開展的推廣與宣傳,做好線上活動傳播與互動,為推廣活動開展成效的提升提供保障[7]。一方面,要能夠根據“四全”媒體的理念,結合當前自媒體發展的趨勢,搭建自身的自媒體宣傳矩陣,如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宣傳體系,以直播平臺為代表的直播宣傳體系,以及以微信公眾號、微博為代表的傳統自媒體宣傳體系,通過相應內容的生產,從多元自媒體傳播渠道著手,提高整體傳播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借助官方媒體、自媒體大V等力量,圍繞自身活動開展的具體情況進行宣傳,構建內部自主傳播和外部力量傳播的體系。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和轉型。當前,多數農業科技積極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作用,進行自身的服務體系更新,推動服務能力的提升,構建電子農業科技、農業科技小程序、農業科技自助發展等具有網絡屬性的服務體系,提升農業科技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并積極借助網絡工具彌補線下農業科技推廣主體原有的查閱效率慢、借書程序煩瑣等的問題。此外,在農民群體推廣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還可借助數字技術的力量,在差異化分層服務的理念下,對農民群體發展的需求進行充分的調研,打造線上農民群體發展程序,從而填補自身服務時長有限、農業資源不足、資源檢索速度慢等方面的短板,為農民群體推廣活動的開展與實施提供有效的數字技術支撐。
針對我國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活動中存在的農民群體發展興趣不足的問題,本研究認為,要能夠通過舉辦線上與線下的專題互動,調動農民群體對農業科技發展的積極性[8]。一方面,要能夠主動與地方區域進行合作,搭建“以農業科技推廣主體為主體、區域為輔助、農民群體為對象”的活動開展體系,如可以與區域的鄉村文化建設和學生綜合能力培育進行聯合,針對農民群體的群體劃分,定期開展農業科技水平提高交流會、主題征文等活動,并設置相應獎項,并在自身的自媒體矩陣中對獲獎群體、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宣傳與推廣,以此來調動農民群體的農業科技水平提高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可通過開展農民群體農業推廣交談會,征集農民群體發展需求意見、推廣活動開展建議等,結合地方屬性與特色,增強自身服務與農民群體之間的契合度,進一步調動農民群體的發展積極性。
農業科技農民群體推廣活動的開展,既需要健全各級農業科技推廣主體的服務體系,同時也需要積極發揮社會主體的力量,借助互聯網信息科技發展的優勢,在提升農業科技服務能力的基礎上,推動農民群體推廣活動的開展與實施。同時,農民群體作為較為特殊的服務群體,在各級農業科技推廣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也需要充分把握該類群體的屬性特點和多元需求,探索“線上+線下”的發展服務以及差異化分層服務的路徑,促進活動開展成效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