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麗 周藝涵
(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2014年2月,教育部制訂《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要求高校明確智庫建設定位,聚焦國家重大現實問題,整合優質資源,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2015 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強調“統籌整合現有智庫優質資源”“鼓勵智庫與實際部門開展合作研究”等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高校是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高校智庫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愈發顯現,科學把握新形勢下我國國情、社情、民情等面臨的變化與挑戰,剖析當前高校智庫建設面臨的現實挑戰,對探索和建設中國特色高校智庫的改革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高校是服務社會經濟、打造國之重器的地方,依托自身優勢建設的面向經濟社會發展、政府決策咨詢研究科研機構是高校的責任和使命。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應立足于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常態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把握新的歷史機遇、錨準新的研究方向、契合新的社會需要,反映新的時代要求[1]。高校與智庫互為依托、協同發展、共贏共享。
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使命,這是高校智庫的顯著特征之一。高校智庫的成員普遍為高校在職教師,具有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雙重身份。學者既從事教學,又從事研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也具備了研究者的能力,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教學相長、成果轉化,智庫建設反哺了高校的教育教學實踐。
高校擁有良好的學科基礎和專業人才,具有學科方面的優勢,以基礎理論研究見長。因此,高校智庫能從學理性、原理性、基礎性角度為國家決策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在大大提升咨政項目的實際效能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為智庫輸出深度賦能。同時,高校智庫的建設能推動高校教師更多地關注現實問題,是激發高校科研機制改革活力的催化劑。
高校智庫具有時間和空間的雙重穩定性,是其他專業智庫難以仿效的。從時間上看,高校智庫學者通常以事業單位編制受聘于高校,隊伍流動性不強,人員相對穩定;從空間上看,高校教師多集中在校內活動,環境變化小、組織關系緊湊,便于開展集中的研究討論,有利于開展長期性、跟蹤性、周期性的研究,定期發布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
與其他智庫相比,高校的學科門類多元、專業設置齊全,具有廣博、高效的智力資源,更容易通過校內的統籌鏈接、協同創新促成多內容、多渠道、多學科價值之間的交叉與重疊,形成學術價值共創的融合生態。且高校行政化、體制化的管理,便于進行校內的統籌協調,促使服務于決策的高質量成果的產生,實現智庫價值共創下的成果輸出的最大增值。
中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高校智庫在走向提質增效、升級擴容、穩步發展“快車道”的進程中,也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智庫組成結構同質化。高校智庫從表面上看門類眾多,實際組織形式脫胎于傳統高校的“體制”,依托兄弟高校、政府部門、科研院所為輔。由此而生的智庫往往在研究內容、方式、資金來源、咨政渠道等方面大同小異,缺乏明顯的差異性和獨特性。二是智庫人才轉型“水土不服”。智庫研究人員多為高校、研究所的教授、學者,在目標導向、管理體制方面囿于行政化思維慣性,大部分體制內智庫實行科層制管理模式,對突發、應急事件響應速度較慢,從而無法達到及時咨政的效果。三是智庫研究內容“泡沫化”。研究形式化、片面化、單一化現象嚴重,同質化的研究項目“扎堆”出現,導致研究內容“泡沫化”,造成智庫資源低效。
一是成果評價與職級晉升脫鉤。智庫的成果多以咨政報告的形式輸出,而目前大部分單位并未將此類智庫研究成果作為職稱晉升、評先定級的依據,沒有形成針對智庫人才的管理制度,智庫人員難以形成長遠發展預期。二是社會地位相對弱勢制約了智庫人才發展。高校的教授、學者往往沒有行政職務,在參與公共機構的相關決策時常處于較為被動的局面。三是人才“流通”不暢。目前,國內的高校智庫限于編制等因素招收的新人數量有限。政府、企業、智庫人員流動存在傳統慣習屏障,其他機構進入智庫以及智庫之間的人員交流機制也較為薄弱。
一是研究導向“泛行政化”。一些高校智庫的研究人員對智庫功能理解存在偏差,片面認為智庫是為“決策者”服務,而不是為“決策”服務。出現預設結論、迎合“上級”偏好的成果輸出,甚至出現所謂的“情報政治化”現象。二是研究議題“唯熱點化”。一些研究主題多來源于政府已發布的文件、網絡平臺等公共性資源的熱點事件。當出現某一熱點研究內容時,各級各類高校智庫常常一哄而起、扎堆研究,出現大量同質化的咨政內參,甚至對咨政決策產生誤導。三是研究范式“經院化”。一些高校智庫研究人員普遍較為嚴格地遵循“學術研究”路徑,不懂網、不用網,沒有深入基層調研,沒有走好群眾路線,很難從具體政策實踐或執行方面拿出很好的政策建議,關起門來“出點子”。四是研究層次有待提高。目前,很多高校智庫還停留在簡單的綜合信息的整合評價,或是把現有的學術論文“改裝”成政策研究,深度性、咨政性和前瞻性有待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智庫建設做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高度重視、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等[2]。建設高端高校智庫,更好地服務黨和政府決策,應準確把握“走何道路”“借何外腦”“如何落地”“憑何發展”“以何咨鑒”五個關鍵問題,從堅持黨管智庫、增進協同創新、促進成果孵化、優化人才隊伍、開放國際視野五個方面著力。
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管智庫,守好意識形態責任觀,確保高校智庫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高校智庫建設要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智庫建設的新論斷新要求,立足中國特色,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習宣導、研究闡釋,扎實做好科學研究工作。同時,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也是當前高校智庫謀劃自身發展的宏大背景[3]。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堅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立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服務國家戰略決策需要,以促進國家經濟繁榮、社會發展為原則,創造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政策。
高校智庫要把握自身特色,發揮校本化優勢,精準有效地服務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一是發揮專業優勢,促進多學科融合。協同學校各個學校專業的優勢,突破學科間的“壁壘”,將多學科智庫的專業要素“匯聚一堂”,優勢互補、全面合作,避免高校智庫的“單向性、零散性”,更加全面地服務于決策需要。二是發揮學生優勢,動員學生力量。利用高校豐富的學生資源,借助暑期社會實踐、第二課堂、校園活動等,引導學生深入社會、深入群眾,做好社情民意的抓取、采編,獲得一手研究素材。同時,也要以智庫的研究成果為重要新聞源,擴大影響力,為決策部門的政策實施策略做好輿論引導“預熱”,當好決策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橋梁。三是形成“智庫矩陣”。發揮社會合力,積極拓展公共傳播新路徑,組建學校與民間協同、境內與境外協同、傳統與現代協同的“智庫聯合體”,形成跨科學、跨領域、跨機構的協同創新性研究的決策信息服務模式。
一是完善人才選拔體制。建好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人才選拔是關鍵。要積極吸納多領域、學科、多機構、多行業、跨區域的研究人員,組建一支結構合理、德才兼備、富于創新精神的高校研究和決策咨詢隊伍[4]。二是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旋轉門”機制。智庫人才應在不同崗位上充分流動、盤活,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智庫優勢。應建立智庫學者在研究機構、政府部門、企業組織等之間進行較為暢通流動的“旋轉門”機制。讓思想者與行動者、學者與官員通過“旋轉門”機制實現身份轉換,實現學界與政界、思想與權力的互補[5]。三是要建立多元評價機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特點,堅持分類評價”。高校智庫應緊扣智庫科研和人才工作特點,打破唯論文評價機制的壁壘,回歸實際貢獻本位的評價標準,充分激活智庫內生動力和活力。
一是激活高校智庫研究潛力。針對高校現有的較好的研究基礎、較成熟的研究課題進行“打磨再造”,使其直接轉化為有針對性的咨政建議。針對尚待深入研究,處于“中間”狀態的選題,可加強智庫團隊與研究團隊的協作,充分挖掘選題的咨政價值,推動研究進展,促進成果落地。對于尚無人研究的選題,組織專門的研究團隊,開展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二是強化高校智庫應急支援作用。設置智庫專家應急咨詢機制,智庫專家需要扮演好政府“貼身”智囊的角色。遇有重大輿情或事件,充分調動專家力量,發揮決策咨詢作用,在重大事件前進行預判,從源頭上疏導和化解風險。三是發揮高校智庫咨政作用。應可持續、常態化、有規律地組織智庫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進行座談、研討、意見征詢等,建立多輪評審、盲審反饋機制,對咨政報告進行論證、修改并完善,確保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的咨政建議或行政方案,真正為政府重大政策決策提供科學建議[6]。
一流的現代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需要海納百川,吸納具備不同學科和實踐背景的研究者,乃至各國研究者,以實現智庫人才國際化、多元化。高校國際合作頻繁,國內外交流充分,高校智庫除了深耕本土研究外,也是開展公共外交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一是充分開展國際交流。作為“內知國情、外知世界”的高校智庫,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論壇、會議、訪問學生等方式開展雙邊、多邊國際合作交流,提升中國智庫國際傳播力。二是設置國際性議題。主動在國際輿論上發聲,形成世界范圍內的中國敘事,引導輿論走向,在國際平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推動中國話語表達的國際認同。三是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互聯互通。利用新媒體手段,與海外高校、國際組織建立密切聯系,構建“云上”交流平臺。利用好中國留學人員和留居海外的華僑,對接國際話語體系,促進國際認同。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智庫是國家治理的思想利器,有中國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庫未來發展的前景是無可置疑的。高校智庫要著力錨準實踐優勢、解決現實困境,明確自身建設的目標路徑,主動回答好時代命題,積極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科學化,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