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立 盧政峰 王增發
(大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人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雖然當今社會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方面對于貿易往來都并不陌生,但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卻是近些年才開始產生的,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制度還有許多地方不夠完善。隨著國內外發展形勢不斷變化,各企業都應該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知識產權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新穎性等特點,因此,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必須具備較強的理論性與一定的實際可操作性。知識產權侵權保護的方式分為三種:民事救濟、行政保護以及刑法保護。本文主要從刑法保護的角度,依據目前知識產權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同時對完善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制度提出了相關建議。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的經濟貿易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促進了我國與沿線各國經濟貿易體系的建立。“一帶一路”覆蓋多個國家,其中有發展成熟的發達國家,如法國、意大利等,這些國家無論在社會經濟方面還是在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制度方面都較為完善;也有很多發展中國家,如中國、馬來西亞等在社會經濟等方面還處于發展階段。對于正處于發展中的國家而言,需要加快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加強與沿線其他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做到優勢互補、經濟互通,共享經濟發展。隨著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逐漸頻繁,國際知識產權糾紛問題日益增多。因此,為了有效地遏制侵權行為,保護我國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政府需要加大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對于實施知識產權侵權犯罪的人,由于其行為危害到了被侵權人的發展,且程度較為惡劣,僅采取民事或者行政處罰并不能有效制約其侵權行為,被侵權人則可以申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國家需要給予侵權人相應的刑事處罰。刑法最大的特性便是嚴厲,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是打擊侵權犯罪者最鋒利的一把“利刃”,可以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權益。
據調查,“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關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法已經較為完善。例如:意大利等國家為了有效地落實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專門設立了商標專利機構,負責知識產權相關工作;俄羅斯從2008年起便正式實施了知識產權法的民法典化;也有很多國家設立了海外知識產權保護機構,為自己國家爭取最大的利益。我國目前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服務措施較為缺乏,國內相關平臺建設不完善,海外平臺建設也非常少,使得我國對知識產權相關信息的了解通道過少,不能夠及時掌握到最新的資源[1]。
目前,我國大多數被侵權人在維護自身利益時,是以經濟補償為先,在發生侵權事件之后,其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將自己損失的利益挽回,如何把損失降到最低,對于侵權人的做法是否涉及法律的底線、侵權人是否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侵權行為對社會的整體發展是否會產生危害等問題都欠缺考慮,甚至部分被侵權人認為只要有人承擔損失便好。也因此形成了一種“知識產權侵權只要有人能夠賠償便可以”的社會風氣,進而導致侵權人有恃無恐,侵權行為難以得到遏制。另外,刑事立案與民事訴訟不同,其程序復雜,耗費時間較長,對于證據質量的要求也較高,使得許多人對刑事訴訟有著懼怕心理,從而更多地選擇民事保護,這也是刑法意識薄弱的一個重要體現。
在經濟圈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經濟侵權案件——道達爾案件,其涉案總金額高達2 500萬元,對社會的影響非常大。因其涉案金額較大,便直接由公安機關進行處理。然而,由于我國現在的侵犯知識產權罪量刑標準較高,此類案件雖然社會影響很大,但是在國內發生的概率并不高,因此其很難達到刑事案件立案的標準,便會使得侵權者有恃無恐,甚至會助長其繼續侵權的氣焰。另外,對于達到刑事案件立案標準的侵權案件,刑事處罰力度尚需加強。比如在道達爾案件中,雖然涉案金額高達千萬元,但侵權人所得收入僅有幾百萬元,按照我國目前的刑法規定,對其僅有罰款幾十萬元并對其實施監禁的懲罰,處罰金額只占所得金額的10%,懲處力度明顯不足。比較其他國家知識產權法相關規定,如在法國,只要涉及侵權,首先會有3月以上2年以下的監禁,無論侵權人所得金額為多少,均對其進行6 000~120 000法郎不等的現金處罰,除此之外,還要按照收益的10%~15%再次進行處罰。總處罰金額高達涉案金額的53%。由此可見,其在懲處力度上遠高于我國。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其懲處的主要目的是讓侵權人感到懼怕,而我國目前更多是予以警告。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下,國際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沿線各國的經濟合作越來越細致化,因而過去適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已經無法全方位地覆蓋所有的經濟合作領域。我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的刑法保護體系,才能在國際合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效實施,我國的企業雖然逐漸走出國門邁向了世界,但是在國際貿易中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需要做好相應的服務工作,具體建議有以下幾點。
(1)建立“一帶一路”知識產權信息平臺和專門的績效評估系統以及信息反饋系統。通過績效評估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進信息平臺的工作效率,所有企業可以通過平臺了解各國的知識產權信息,以及各國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制度,有利于實現國內外的知識產權信息互通。
(2)當出現貿易糾紛時,鼓勵企業運用仲裁的方式維護自身權益。國際仲裁是能夠高效地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重要手段,對于仲裁后的結果需要經過國內法院的確認,不需要經歷漫長的訴訟周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維護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
(3)應當對企業申請海外知識產權的相關事宜予以專門的政策支持。首先,可以專門設立一個資金機構用來支持企業申請海外知識產權的補助。對愿意主動申請海外知識產權的企業予以一定的獎勵政策,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提高企業申請海外知識產權的積極性,為維護我國各企業在國際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有力的支撐。
(4)最大化發揮“一帶一路”優勢,發揮戰略主動權,與相鄰聯盟國家共同建立區域知識產權保護協議。
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效推動,各企業的管理者首先需要明確保護知識產權于自身、于企業的重要性,需要制定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規劃,降低知識產權問題給自身帶來的損失;其次,各企業也需要充分了解其他國家的知識產權法律政策,針對不同國家對于知識產權法律政策的規定,制定針對性的知識產權保護策略。企業需要專門設立知識產權保護團隊,通過多方對比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積極運用政府提供的各項關于知識產權對現目前的市場情況做出有效分析,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提升對企業商機或者知識產權專利注冊的意識,通過加強對知識產權信息的了解,不斷地進行布局,盡量減少知識產權糾紛。
相較于經濟圈內“一帶一路”的其他國家而言,我國對于知識產權的刑法量刑標準過高,在國際知識產權糾紛中,大多數情況下發生知識產權糾紛的涉案金額與各國都存在比較大的差別,當我國的企業與其他國家企業產生經濟糾紛時,我國的量刑標準過高,他國的量刑標準過低,一旦發生糾紛,他國的侵權人員按照我國目前的刑法量刑標準無法真正地震懾到侵權人,長此以往其他國家會對中國的法律持有輕視甚至忽視的態度,在侵權方面變得更加肆無忌憚[2]。
因此,在如今“一帶一路”全面發展之際,對于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刑法保護應當作為最為有力、震懾力最強的保護手段,是我國經濟市場走向世界最為堅實的后盾。應當提高我國的知識產權量刑標準,借助公安部的力量加強案件偵破效率,再結合強有力的懲處條款嚴厲打擊侵權犯罪行為,使我國在國際市場中,既有自己國家強有力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又不需要懼怕其他國家的侵權行為[3],進而享有應有的法律尊重。
目前,在我國與其他國家產生國際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對于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刑法懲處力度過輕,并且我國的知識產權刑法保護中,經濟處罰容易被忽視,比較重視刑事監禁的處罰方式。因此,我國需要多加借鑒國外的一些刑法量刑政策,對于國內的侵權行為進行嚴厲懲處,才能使國內市場有序發展;嚴厲抨擊國際侵權行為,才能使我國在國際市場中得到其他國家應有的尊重,才能夠讓其他國家正視我國的市場規則。首先,應當對我國現有的刑法處罰規定作出適當的改革調整,建立較為完善的知識產權法保護體系。如今,我國雖然已經逐漸降低了侵權犯罪門檻,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侵權犯罪行為,因此,我國政府不僅需要嚴格完善刑法相關條例,還應當采取適當的方式推動法律條例順利實施。另外,為了有效地加強我國刑法的懲處力度,應當提高關于知識產權行為的資金處罰力度,為侵權犯罪人員施加物質壓力,使侵權犯罪人再也沒有再次犯罪的能力,同時對其進行加強教育,使其能夠擁有抵制誘惑的能力,以防再次發生犯罪行為。通過高罰金的處罰方式,不僅可以提高處罰效率,還可以對可能出現的侵權行為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知識產權具有專屬的法定性,而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主體,在進行海外市場的發展中,需要提前做好戰略部署,無論準備在哪里進行市場開拓,都需要對當地國家的相關法律政策以及市場情況進行深入分析,了解,才可以提前做好知識產權布局。為了能夠有效地加強知識產權布局需要加強企業內部的知識產權儲備,從根本上解決知識產權糾紛,一旦企業擁有了海外市場的知識產權,便可以為自己申請相關專利或者商標,防治國外其他企業擅自使用或者先一步的申請相同的專利[4]。
本文主要根據目前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合理的解決方案。通過文章所述不難發現,在全球經濟的影響下以及“一帶一路”的推進下,保護知識產權是每一個國家極為重視的事情。隨著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不斷擴大,出現了許多國際知識產權糾紛,普通的行政保護或者以和解為主的解決方式并不適用于解決國際知識產權糾紛。因此,必須運用刑法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多方了解借鑒其他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