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杰 朱 寧
(1.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上海 201620;2.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上海 200000;3.上海融力天聞律師事務所,上海 200000)
目前我國大陸地區等同侵權判定應同時滿足手段、功能、效果三個基本相同與容易聯想的測試(簡稱“三步法測試”),采用單一技術特征比對方法,且受禁止反悔、明確排除、現有技術的反向制衡。依照現行法律規定,凡是記載于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征,均是必要技術特征,多余指定原則因不符權利公示的教義而被罷黜,全面覆蓋原則給等同原則圈定了四界。劃定兩者對應技術特征后,在三步法測試中先行對技術手段的判定,后依次對其功能、效果及容易聯想進行判定。在有些案件中,此類逐一比對的方法則忽略了技術特征之間的合并與分解,尤其是在遇到被訴侵權技術方案與涉案專利相比,缺少必要技術特征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得出不構成侵權的結論[1]。故顯而易見,對技術手段、技術特征及其關系的界定在處理此類案件過程中尤為重要。但目前對于技術手段、技術特征的具體界定,法律尚無特別明確規定,因而引發司法實務中的諸多爭議。因此有必要對其他法域此類案件處理進行分析研判,以資借鑒。
等同原則在我國臺灣地區司法實務中多參考《專利侵害鑒定要點》規定,“若被控對象之構件,與對應申請專利范圍之要件,系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way),達成實質相同的功能(function),而產生實質相同的結果(result)時,則屬于該申請專利范圍要件之均等,兩者無實質差異”[2]。在三步法測試之外又規定“可輕易置換測試”與“非實質性差異測試”兩種輔助判定路徑,但無具體量化標準。
在典型案件——眼罩案中,原告專利的主權項中記載“主機本體內設有導氣管、震動電機及接線板、氣泵、泄氣閥、報警器部件”;被控侵權產品將氣泵、泄氣閥、報警器3個部件脫離主機本體單獨放在控制器上,并將導氣管獨立設置于主機本體與控制器之間。一審中臺北地方法院認為,因被控侵權產品之主機本體中未包含充氣泵、泄氣閥、蜂鳴器此3個部件,且導氣管的設置也不相同,該等區別技術手段確有減輕主機重量、減輕用戶鼻部負荷而達到使用上更為舒適的效果,兩者采用的技術手段及效果存在明顯差異,不構成侵權①。二審中智慧財產法院對該判決結論予以維持,只是認為兩者采用的技術手段不同——“原告專利的主機本體提供接線板的接線配置,震動馬達的震動功能,通過充氣泵、導氣管、泄氣閥提供給氣囊熱敷裝置的充放氣功能及蜂鳴器的聲音警示功能等功能;而被控侵權產品的主機本體則提供接線板的接線配置、震動馬達之震動功能,另由連接于本體外部的控制器提供充氣泵、導氣管、泄氣閥提供給氣囊熱敷裝置之充放氣功能及蜂鳴器的聲音警示功能等功能。故兩者的主機本體的功能相同,但兩者的技術手段及效果不構成等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第1項權利的保護范圍”②。然臺灣地區“最高法院”認為“兩者在主機本體上之技術手段確實存在不同,且被控侵權產品將主機本體的配置組件減少,可進一步達到減輕主機本體重量之效果,但就是否所謂減輕主體重量效果而言,重量之多寡與各組件之材質、產制技術之能力與程度等因素息息相關,原審法院并未進行實際檢測,已嫌疏率;原審既然認定重量與材質及產制技術相關,則此與減輕主機本體重量之效果關聯性如何?其構件是否集中于主體本身,是否影響其所欲達成之效果,并未見說明,亦欠允洽”,遂案件被發回重審。但智慧財產法院繼續堅持單一技術特征比對,認定兩者采用的技術手段不同,判決不構成等同侵權。該案后又被我國臺灣地區“最高法院”再次發回重審。智慧財產法院在第三次審理中認為“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均等論之判斷原則,雖可借由三步測試法(F/W/R)具體認定與比較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以形成推論過程而判斷是否適用均等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導致增加物或方法的復雜性,故有時僅就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等要件比較其相似性,尚不足以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是否存在實質差異,就等同原則的發展而言,還存在‘非實質改變測試’‘置換可能性或置換容易性’等理論,以此輔助判斷專利與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之實質差異”。意為三步測試法并非唯一均等檢驗法,“對于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擴大專利權利范圍之均等范圍,仍應就個案具體情形判斷,即以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產生之功能與結果,對應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征,探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否顯而易知”,并認為“援用等同原則,系為避免第三人非實質改變系爭專利的技術特征,規避侵權責任。因系爭專利的大部分技術特征均表現在系爭產品上,差異僅為‘充氣泵、泄氣閥及蜂鳴器’的位置設置不同,該位置不同所產生之充放氣與聲音警示功能,即氣壓按摩與聲音警示等功效,均與系爭專利相同,難認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智慧財產法院改判兩者構成等同侵權。后原審被告不服,提請再訴。臺灣地區“最高法院”在再審中認為“查系爭產品將系爭專利原置于主機本體內之充氣泵、泄氣閥、蜂鳴器移至控制器,依前揭大陸專利案,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有置換可能及容易性,成立均等”。
從該案審理可見,我國臺灣地區“最高法院”意欲為等同侵權判定開辟第二條路徑。該地區的侵權判定指南在三步法測試之外,還確立了非實質性測試和可置換性測試兩種路徑,該案爭議的背后也反映了臺灣地區對等同原則的分歧。對此,沈宗倫、謝銘洋等我國臺灣地區學者,曾撰文對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地區的等同侵權判定理論進行深入探討,并以此檢討我國臺灣地區等同侵權判定中全面覆蓋原則與等同原則的關系[3]。學者多數贊成這一案件的整體比對做法[4],然也有認為上述案件采用整體比對的方式不足取[5]。但從我國臺灣地區有關司法判例看,全面覆蓋原則仍在繼續應用,其最終走向還尚需觀察。毫無疑問的是,我國臺灣地區對傳統的三步法測試與全面覆蓋原則下單一特征比對的這一做法已有松動,并采用可置換原則以此彌補三步法測試的先天不足。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1997年的Warner-Jenkinson案件中,改變了Graver Tank案件的整體技術特征比對路徑,采用單一特征比對③。判決結論中還表達了另外三個觀點:一是非實質性差異測試可與三步法測試一樣作為等同侵權判定之路徑,并認為三步法測試較為適合機械結構,但在分析其他一些產品或方法發明時,這樣簡單的判定模式會有些捉襟見肘[6];二是在何種條件下兩者的差異構成非實質性差異,缺乏更進一步的教導;三是在Graver Tank案件判決出臺的近50年后,本判決所謂的該要件達到該功能的手段,不是指該手段本身所達到的功能,而是明確要以權利范圍要件的功能為導向,似乎暗示須先決定權利保護范圍要件功能之后,再找出被控對象達到該功能的對應手段,并判斷結果。基于此,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三步法測試,似已有不同見解[7]。有觀點認為,現在判定等同須以單一特征比對為基礎,但是不再認為構成等同的元素時僅參照三步法測試進行,目前更多的是在衡量兩者之間技術特征是否存在非實質性差異,即在侵權發生時,是否在專利文獻和現有技術之內,兩者的技術特征是否存在可替換性[8]。
美國聯邦地區法院在2017年Choon’s-Tristar案件中,對等同原則進行了概括總結,從案件中看到了美國法下確存兩種不同的等同判定路徑,非實質性差異測試似可優先三步法測試來援用。該案對美國等同侵權判定案件進行梳理,多次強調等同判定下的單一特征比對,并非要求對各自組成部分進行一對一的比對,各種元素和步驟的組合也可構成實質上的均等。還認為如果一名理性裁判者可發現一項均等的主張,意味著其與專利技術特征存在非實質性差異,或者這種替換技術特征具備專利技術特征的功能、手段、效果的情況下,法院應拒絕作出不構成等同侵權的簡易判決。
等同判定中最重要的是對每一個技術特征的分析判斷,而并非采用何種測試方式,對申請專利請求中每個技術特征在發明中所達到的作用進行分析,就能導出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所替換的技術特征是否在功能、手段及效果上與專利記載的技術特征相符,或者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所替換的技術特征與專利記載的技術特征存在實質的不同。可見美國的等同侵權判定,除了三步法測試,還存在非實質性差異測試,而三步法測試的本來順序是功能—手段—效果,且并不刻意強調各自的判定順序。等同判定的三步法測試隨著科技發展不斷面臨挑。伴隨科技發展,將機械結構中部件進行替換將變得更容易,且替換后也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效果。比如剎車部件的材料替換,往往會省略傳統機械連接結構中的彈性部件。三步法測試在機械領域也有固有缺陷,不能過于教條對待全面覆蓋原則,否則容易將等同侵權判定歸入字面侵權判定。對欠缺對應要件或替換要件的情況,應重點考慮兩者所能達到的功能是否相同,再對不同的技術手段進行是否構成等同的判定,最后判定是否存在簡單、毫無關聯性的技術效果,即判定該技術效果與替換特征的因果關系。
英國對專利權項的文義解釋基本采用限縮手法,僅僅允許存在字面侵權或文本侵權,這種做法給專利權人在專利侵權案件中帶來過多約束,更給專利代理人施加巨大壓力,但從另外一面看,該做法使專利侵權判定變得直觀簡單。英國專利體系中等同原則的出現是一種例外,主因是英國立法政策更傾向于保護公眾利益,禁止惡意壟斷。與此相反,德國專利體系設計初衷在于對技術創新做出貢獻的獎勵,因此必然超出權利要求的文義范圍來給予寬泛的保護[9]。在2004年Kirin-Amgen Inc.v.Hoechest Marion Roussel Limited案中,英國上議院對這種簡單明了的做法提出不滿,Hoffmann大法官在案中言明:“應允許專利權人超出權利要求擴大專利獨占壟斷的保護范圍,正如Leaned Hand指出的‘應用毫不留情的邏輯與脾氣防止侵權者盜取發明利益’,美國法下的等同原則和英國的精髓原則都讓人十分失望。”
1990年英國的Catnic案中,法院判定不侵權,而同一類型案件甚至相同案件被德國、意大利、荷蘭法院判定等同侵權。英國與前述國家和地區的法院的做法存在重大分歧,焦點是彈性棒與彈簧之間是否構成等同替換。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并非來單純評判何者正確與否,應尊重不同法域的政策及人文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專利法協調發展趨勢下,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將會掣肘這種一體化趨勢,我們有理由和動因去探究各法域等同判定路徑,以獲啟示。
德國在對專利權利要求的解釋上采用功能導向為基本原則,同時文本語境的解釋手法也是可行的,后者被稱為相同侵權。根據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審判實務,專利侵害均等論的適用須具備四要件:一是經第三人置換特定原件后的技術內容達成與原專利內容相同的技術功效或作用,亦即其解決的技術問題與專利所保護的發明相同,若原專利為產品發明,而其結構之要件反映在第三人置換元件后的技術內容上,且用于同一用途,則無須再探究是否為相同的技術功效或作用,得直接認定第三人置換元件而實施原專利內容的行為構成專利侵害;二是在授權專利的優先權期間,該技術領域的人員是否可運用其專業知識認為采用置換特定元件后所達到的是與授權專利的相同技術效果;三是該技術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在閱讀該授權專利的內容后便可預見的;四是上述技術特征的替換是否可被聯想到或是屬于顯而易見的常識[10]。
日本最高裁判所在1998年無限滑動用滾珠栓槽軸承案例判決中適用等同原則的第一要件“非本質不同”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1997年的燃料純化方法專利的等同判定路徑類似。日本此類案件的五要件為:(1)系爭產品與授權專利差異部分,并非專利發明本質部分(非本質上不同);(2)系爭產品的替換特征,仍可達到專利發明目的,并能產生同一作用效果(置換可能性);(3)系爭產品差異部分在侵權時可被輕易聯想到(置換容易性);(4)系爭產品的差異部分與授權專利申請時的公知技術相同,或可由公知技術輕易聯想到的技術特征(并非在申請日前的公知技術);(5)系爭產品在申請時并沒有刻意在權利保護范圍內排除特別技術特征(沒有明確排除的技術特征)。若系爭產品無法符合上述五要件之一,則不能被認為構成等同侵權。在Ball Spline系列案件中,115起涉及等同侵權判定,但92.2%的案件法院不予適用等同侵權進行判定,學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日本下級法院在適用等同原則時,對權利要求中何為“實質性要件”并不特別清楚,且在審判中出現了兩個極端,即一方面將實質性技術特征原則看成類似于全面覆蓋原則,另一方面將“實質性要件”作為技術發明構思原則看待(整體技術比對)[11]。
在2000年Bayer AG v.Union Quimico Fremaceutica S.A案中,韓國最高法院對如何適用等同原則首次提出五個條件。2009年韓國最高法院2007hu3806號文件中,首次對第一項條件進行解釋,認為甄別兩者發明創造解決問題的原理,是對兩者不同技術特征的界定,并不涉及對發明創造的實質要件的界定[12],在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的一些特征與專利發明的一些特征存在可互換性時,若以下五個條件都被滿足,可根據韓國專利法援用等同原則判定:(1)兩者發明技術構思或解決問題的原理是相同或同等的;(2)可替換特征與專利發明的對應特征,兩者達到的效果實質相同;(3)兩者不同技術特征的可替換性,對于普通技術領域的人士而言可輕易聯想到;(4)訴爭產品或方法不屬于現有技術,或在涉案專利申請時,普通技術領域人士不能通過在先技術輕易聯想到;(5)在專利審查時訴爭產品或方法并未被涉案專利的權利要求刻意排除的[13]。從韓國的第一要件看,其是基于發明技術特征的整體來分析,并非基于單個要件技術特征來分析,這一點類似我國大陸法下對專利創造性的三步法判定中對兩者的發明構思或意欲解決的技術問題的界定。事實上創造性判定與等同判定兩者之間并非無可借鑒之處,對于我國大陸地區而言,必須要考慮的現實問題是“民行二元架構”導致我國大陸地方法院沒有機會對專利創造性判斷進行審查的現實問題。
如前所述,眼罩案中,三步法測試本身的教條僵化充分凸顯,給出了五個啟示:一是全面覆蓋原則下的三步法測試并非作為等同侵權判定的唯一方法;二是容易置換原則可單獨作為一個等同侵權判定的原則;三是全面覆蓋原則不限于單個技術特征的比對,而是兩者對應技術特征的合并比對;四是手段、功能、效果的構成基本相同的判定,是否有限定順序之必要;五是界定發明技術構思與發明意欲解決的問題,是否應該成為等同判定中的作用和意義。
這些對我國類案處理啟發很大,比如在光電倍增管這一具體技術領域,對于其領域內的光電倍增管的測管外壁面在管周方向上與底座的邊緣面的連接方式,固然具有限定作用,其隱含了在該領域中涉及的機械應力、連接手段和方式、電磁屬性、氣密性等多種物理化學屬性,因此宜將區別技術特征確定為光電倍增管的金屬測管和底座不再具有凸緣的焊接接觸方式,而不是任意的或抽象的管的連接方式[14]。換言之,不能孤立地看待每個區別技術特征,如果不考慮整體發明構思的話,我們會認為彈簧和杠桿兩者不可代替,但是在特殊的組合結構下兩者的確可以替換。因為對于那些熟諳規則的侵權者而言,可以輕易將侵權判定變成文字游戲,將等同侵權與字面侵權混為一談。
在20世紀90年代南京中院處理的一件微型風扇案中足見這種元件的替換對于一個熟練技術人員而言駕輕就熟。因此應當在準確把握發明構思的前提下,考慮區別技術特征、不同元件在組合結構中各自的真正的作用和功能。尤其是替代部件與其他元件之間組合之后產生一個緊密聯系的技術特征團,這種技術特征團與專利技術特征在功能效果上也許并無實質性差異,但此時不應當局限于技術手段的不同,而停止對等同的判定,在等同判定中必然會涉及元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空間、時間、功能上的變化,要準確界定這種元件的重新組合之間所達到的技術效果是否互相支持或是相互排斥,又或是附帶關系。無論創新判斷還是等同侵權判定,技術特征的劃分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在侵權判定中若不能以發明構思為抓手,將無法正確劃分技術特征,更無法準確適用三步法測試,尤其是在缺少對應元件的情況下。因為機械領域中的權利要求可以看作由基本元件和基本元件之間的相互關系來共同組成,這一點在實用新型專利中尤為突出。
5.2.1 等同侵權宜采用功能—手段—效果的判定順序
我國大陸地區現行法下的等同侵權判定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十七條的規定,雖然該條款及相關條款尚未明確采用“手段—功能—效果”的等同侵權判定順序,但是在司法實務中這種先后順序排列客觀存在,從各地高級法院譬如北京高院專利審判指南中便可以得出此結論,該院認為在等同特征的認定中判斷三個基本相同中要注意,技術手段的判斷是最基本的,功能和效果也是判斷所必需的考慮因素。也就是說在技術手段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可進一步檢驗其實現的功能和達到的效果是否相同;而若技術手段不一致或不構成“基本相同”,則一般無須進一步考慮功能和效果是否基本相同。
從Warner-Jenkinson案件的表述看,美國法下的判定方法包括一般原則(專利權要件與被控侵權產品要件進行全要件比對),具體原則包括三步法測試和非實質性差異測試兩種,其中三步法測試順序的表述為功能(function)、手段(way)、效果(result),此與我國司法實務中目前的主流做法存在一定差異。
美國法下的等同原則源自美國聯邦最高法院Winans v.Denmead案的判決,在1950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Graver Tank一案中引用此判決,正式確定了等同原則。在Graver Tank案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指出等同原則要解決的問題是被訴侵權產品或組合是否侵害涉案專利,必須依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若被訴侵權產品明顯落入涉案專利保護范圍,則構成侵權。法院認為若允許他人在完全仿冒涉案專利的每一個文字細節時,才予以專利保護,將使專利制度變得空洞而無用。這會鼓勵肆無忌憚的抄襲者對專利發明做不重要的及非實質性的改變及取代,使得被控侵權產品逃避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以達到規避法律責任。絕大多數的侵權者通常只會做小改變,以遮掩其剽竊,徹底而直接地復制專利侵權是愚笨且少見的。若無其他防范,發明人只能在語言的寬容下得到保護,將會剝奪發明人的發明利益,并促使發明人隱藏發明,而非達到專利體制公開發明之主要目的。同時在Graver Tank案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也提到等同原則并不是“公式的囚犯”,不應該憑空決斷,應考慮專利的脈絡、先前技術以及個案特別的情況來決定。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后續Warner-Jenkinson案的判決中,除了確認等同侵權須符合全要件原則以外,還指出三步測試法似乎適合用于分析機械裝置,但是在分析其他產品或方法時,這樣的架構常是不足的。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特別指出三步測試法的焦點在于“特定申請專利范圍要件的功能、該要件達到該功能的手段,以及該要件所得到的結果”。這段描述未援用Graver Tank案,采取了不同于該案的認定用語,但在我國的研究討論中,似乎都被忽視了。Warner-Jenkinson案的判決指出的“該要件達到該功能的手段”,不再是指該手段本身原本所達到的功能,而明確是以專利范圍要件之功能為導向,已暗示須在決定專利范圍要件功能之后,再找出被控對象達到該功能對應之手段,再判斷結果。在此,最高法院對三步測試法之內涵,似乎已有不同的解讀。
因此,在現行三步測試法之手段—功能—結果比對順序,確實可能忽略、遺漏或者錯選被控對象之對應構件,使得后續均等的比對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相較之下,以功能為導向,使用功能—手段—結果順序比對,較能避免被控對象構件被錯選或遺漏,在說明與推理上,也較為合理,更容易導向正確的結果。
5.2.2 等同侵權還可以采用整體構思的比對方法加以驗證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Graver Tank一案中,除了指出三步測試法判斷均等的方式,也指出三步測試法的一種反向操作,用以限制申請專利范圍的情況——當被控對象與專利之運作原理差異很大,即便落入專利申請范圍內,仍不構成侵權。可見,判斷等同侵權很重要的因素,是被控對象與專利之運作原理的差異。若運作原理差異很大,手段實質不同,即不構成均等。但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本案中并未指出等同原則比對標的究竟是以整個發明(As a whole)判斷,還是以專利范圍要件逐一做判斷(element by element)。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Warner-Jenkinson案的判決中,除了確認等同侵權須符合全要件原則以外,還指出三步測試法的焦點在于申請專利范圍要件的功能、該要件達到該功能的手段,以及該要件所得到的結果。雖然,三步測試法與非實質性差異測試法都可用以決定均等侵權,但是更重要的問題是被控對象是否包括每一個專利范圍要件相同或均等的構件。只要分析個別專利范圍要件在申請專利范圍脈絡中所扮演的角色,便可得知被控對象的取代構件與該專利范圍要件的功能、手段、結果是否相同,或是此替換的部件與該申請專利范圍要件是否扮演實質不同的角色。以此原則為背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并無意再向下探究,也無意對聯邦法院作均等判斷的文字選擇做進一步的細節闡述。
5.2.3 研判區分主要技術與次要技術具有現實必要
美歐等國等同侵權判定處理除三步法之外,的確存在非重大差異性的測試,此一概念系三步法的上位概念,對此我國臺灣地區的學者也同樣有充分之論述。
反觀我國大陸地區的司法判例,相關類案一般認定不構成等同侵權。由此可見,在全面覆蓋原則下,等同侵權判定更容易傾向于字面侵權判定,一旦出現單個部件的不同,便會牽涉對應部件的連接關系、位置結構的變化,若再加以微不足道的效果變化,構成等同侵權的概率微乎其微。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過于注重權利要求的文義解釋本身,可能在解釋過程中容易淪為文字教條的解釋。等同原則極易淪為字面侵權判定,如何權衡兩者的關系,勢必需要以涉案專利的發明構思及技術原理為抓手,準確界定各個部件在涉案專利技術方案中實際要起到的功能作用和具有的技術效果,而不是僅僅針對單個部件文字上解釋的差異作出對專利權人不利的解釋,尤其是脫離了涉案專利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而過度地追求文字的解釋,不能因文字解釋中的歧義,而直接作出不構成侵權的認定。這實際上是權利要求的解釋方法或原則的問題,絕大多數的發達國家的法域下對于權利要求的解釋應當是一個整體性的解釋,而不能斷章取義地按照文字本身含義來解釋。在任何時候都應當站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角度針對涉案專利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來整體理解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征,即使在一個組合機械結構中,彈簧與杠桿的異同也會引起質變,不能僅限于部件本身的文義及特征,而是要從考察其在涉案專利中所起到的功能和效果出發,否則脫離涉案專利的技術問題、技術構思來進行權利要求的解釋很容易出現“白馬非馬論”的悖論。對此,無論在專利侵權、專利確權、專利授權的任一階段中,對于權利要求中某一技術特征的理解應當是從專利文件的整體出發,不能脫離專利文件的背景技術、技術問題、說明書及附圖來片面理解。
司法實務中也出現了一些判決準確處理了等同侵權、全面覆蓋與字面侵權的關系,在適用等同原則的過程中,并非單純地從手段的區別下手,而是從涉案專利的發明構思或者意欲解決的實際問題著手。這樣的好處是能準確界定單個技術特征在專利中的功能作用,再從該領域中的技術常識出發,反向推理、反向考察專利文獻中有無特定的排除事項。文義本身的不周延決定了我們不能在發現兩者存在不同技術特征的情況下,或是在缺少對應部件的情況下便停止考察判定的腳步,更不能因為簡單的替換特征帶來的一些非實質性的細微的效果差異,便斷定兩者不構成等同侵權。
在(2014)吉民三知終字第35號“防粘連排氣閥”實用新型專利權案件中,授權專利的排氣閥的進水嘴頂部呈近似平面的截錐型,而訴爭產品的進水套頂部呈規則錐形;授權專利的排氣閥浮球與進水嘴形成點接觸,而訴爭產品的浮球與進水套形成線接觸。二審法院認為,授權專利的排氣閥進水部件的頂部無論是呈規則錐形,還是呈近似平面的截錐型,抑或是呈其他類似形狀,無論是與浮球發生線接觸還是點接觸,都是為了實現使浮球不與產品殼底部接觸,不產生腐蝕,從而達到防止粘連的目的。兩種技術方案之間存在的前述兩點差異不影響同一技術效果的實現。按照三步法及顯而易見的等同替換,兩種技術方案之間構成了等同的技術特征。
由此可見,準確認定授權專利的發明點或是發明意欲解決的問題,對等同侵權判定具有重大意義,以此充分緩解等同侵權與全部覆蓋、文義解釋方法之間的緊張關系。對此,在(2013)粵高法民三終字第615號“可拆裝式空調室內機管路安裝擋板”實用新型專利權案件中便采取此種思路,二審法院認為審查被訴侵權產品的技術特征與涉案專利的相應技術特征“③、④、⑤”是否等同十分重要。由于被訴侵權產品沒有利用涉案專利的創新部分,即“實現擋板的可拆裝”,在判定上述技術特征是否等同時,認定標準要從嚴把握。反向推理,若被訴侵權產品采用了涉案專利的創新部分的,在判定技術特征是否等同時應當予以適當寬松,以此彰顯公允,避免那些坐享其成的被告善于運用細微或沒有創造性的規避設計來輕易規避侵權責任。
概而言之,如何構成專利法下的等同,應考慮發明構思的技術內容、在先技術以及涉案專利技術文件的整體理解。等同侵權判定不能簡單地從手段、功能及效果來判斷,還應通過整體無實質性差異的測試方法來加以驗證,因為有些專利的創造性或其發明點恰恰在于專利技術手段的整體組合特點,而非對技術手段的文字肢解。此外,等同侵權判定的規則在現有技術抗辯中也應當有適用的條件,一方面給予專利權人主張等同侵權的權利,另一方面也給予被告在現有技術抗辯中采用等同侵權的規則來加以抗辯,于此在具體案件中才能通過原被告雙方的公平的技術比對,精準圈定涉案專利的發明點,以實現裁判文書中技術比對中說理的透徹性,以迅速解決專利爭議案件審理周期長、循環訴訟的弊端。專利法下的等同原則并非“公式的囚徒”,且絕對不能在一個封閉的真空狀態下憑空判定。同時謹記作為法律實務者,重要的不在于條文表述的完美,而是根據這一原則對每一個等同侵權行為的準確判斷[15]。
注釋:
①我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996年智字第87號民事判決。
②我國臺灣智慧財產法院1998年民專上字第10號民事判決。
③Warner-Jenkinson Co.v.Hilton Davis Chem.Co.,520 U.S.17(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