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旺,崔少東,梁久正,公繁浩,卞雄飛,張慶森
1.中國地質調查局 沈陽地質調查中心,遼寧 沈陽110034;2.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河北 廊坊065000
石油是國家經濟運行的血液,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1-2],加快石油儲備庫建設對于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3].我國現有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相對歐美發達國家,石油儲備及保障能力仍顯不足,石油儲備庫運行管理難度和安全風險不斷增大[4].因此,尋找安全可靠、經濟便利的原油儲備方式,對建立健全國家石油儲備體系,提升我國石油儲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原油儲庫主要分為地面儲庫、地下鹽穴儲庫和地下水封洞窟三種類型.
地面儲存是將原油儲存在地面鋼罐中,優點是結構簡單、造價低廉、輸油便捷.缺點是占地面積大,在安全、保密、環保等方面隱患頗多.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有大量千萬噸級的油罐區,周邊石油化工企業聚集,具有較大安全隱患.
地下鹽穴儲庫是利用鹽巖與原油不發生反應、不溶解的原理,將原油存儲在鹽巖溶解后形成的較大空腔中,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儲油方式.但建設地下鹽穴儲油庫對地質環境要求較高,我國符合條件的區域并不多.
地下水封洞窟也叫地下水封石洞油庫,是在具有穩定地下水的巖石區域挖掘洞穴,在洞穴內儲存原油.特點是體積大、儲油量多,封閉性好,安全性高,但此方法對地理、地質和水文條件要求嚴苛,并非所有國家和地區都適合建造[5-7].
地面罐儲占地面積大、效率低、防范風險能力弱,地下原油儲庫安全性高、占地面積小,因此目前世界上地質條件適宜的國家均趨向于建造地下儲油洞庫.我國后期原油儲庫均采用地下儲庫,但多在花崗巖中挖掘而成,工程浩大,施工周期長,成本高,且存儲量有限.
東北地區存在大量的廢棄礦山,礦山內遍布礦坑礦洞.這些廢棄礦山容易引發地質災害,破壞生態環境、每年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礦山治理.若利用廢棄礦山建設原油儲備基地,既能經濟高效解決我國原油儲備庫不足的難題,還能有效解決廢棄礦坑帶來的環境問題,對完善我國原油儲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探索性改造廢棄地下空間作為地下原油儲庫,具有存儲空間體量巨大、建設周期短、施工成本低等諸多優勢.
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實施了長期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留下了規模巨大的廢棄地下空間.將這些地下空間變廢為寶、改造為地下油庫,不僅是對原油儲庫模式類型的新探索,而且是治理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的新嘗試.
改造廢棄礦山存在以下挑戰:一是采空區穩定性差,地下礦山由于在礦山挖掘過程中,圍巖應力狀態發生改變,原有的穩定狀態遭受破壞,礦坑周邊圍巖區常常是地面沉降、塌陷等地質災害多發區;二是未經治理的廢棄地下空間多發育各種類型的破碎帶和裂隙,其圍巖也存在一定滲透性,處置不當有可能引起原油散逸,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三是大型礦山開發過程中的不規范開采以及閉坑后的地災治理,造成其邊界不清、物權屬性不明,急需綜合性調查研究,制定針對性的治理對策.
東北地區礦產資源類型多、數量大、勘探開發歷史悠久,多年的礦產開發遺留了體量巨大且存在地災隱患的廢棄地下空間.另一方面,東北是不僅我國重要的原油產地和進口原油集散地,同時還是我國重要石油化工基地.因此,在東北地區開展廢棄礦山地下空間調查,解決重大基礎地質問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實施試驗示范區建設,將有助于建立相關調查規劃和評價標準,為戰略性原油儲備探索一條高效便捷的道路.
第一階段,分析整理相關資料,開展廢棄地下空間狀況調查,明確區域應力場和圍巖力學性質,優選試驗場地,制定施工方案;第二階段,進行水幕平衡與滲漏模擬等組合實驗,開展10~100 m3的小規模儲存實驗;針對實驗結果優化實驗方案,實現500~1000 m3中等規模儲存實驗;第三階段,建立廢棄礦山原油儲庫改造的調查規范與評價標準,提交5 000~10 000 m3可利用地下空間,嘗試建立廢棄礦山改造示范區.
緊密圍繞我國原油戰略儲備迫切需求,充分利用近百年來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亟待治理的巨大地下空間,建設戰略性原油儲庫,是當前復雜國際國內形勢下保障我國能源資源安全的新課題.總體思路是:針對關鍵地質問題與技術難點,優選代表性區域;綜合運用區域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以及油氣儲運方面理論技術,開展廢棄地下空間狀況調查;通過階段性的野外現場小試、中試,建設地下原油儲庫示范區;總結可用于原油戰略儲備的廢棄礦山調查規范與評價標準;為保障國家原油戰略儲備安全,提供可利用的后備地下空間,培育相關的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