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際
(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北京100013)
一段時間以來, 個別企業主安全意識法制意識淡薄,無知無畏,對政府監管部門下達的重大安全隱患整改指令采取各種或明或暗的手段逃避監管、拒不整改, 但監管部門除了經濟處罰卻缺乏應對這一現象的“殺手锏”。還有一些企業,從負責人到一線操作工人,對安全監控、報警設備設施不會管、不會用,為了避免麻煩索性予以關閉甚至破壞, 這類行為危害很大但法律后果輕微。
2020 年12 月26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將“重大責任事故罪”等安全生產相關犯罪作了重大修改。 《刑法修正案(十一)》在第一百三十四條【重大責任事故罪】后新增一款:“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具有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現實危險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關閉、破壞直接關系生產安全的監控、報警、防護、救生設備、設施,或者篡改、隱瞞、銷毀其相關數據、信息的;(二) 因存在重大事故隱患被依法責令停產停業、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有關設備、設施、場所或者立即采取排除危險的整改措施,而拒不執行的”,也就是說關閉、破壞生產設備設施以及隱瞞銷毀數據信息的,或拒不整改重大事故隱患的, 即使未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未造成其他嚴重后果也可被追究刑事責任。將事故前嚴重違法行為入刑,刑事責任前移將有效解決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問題。企業應如何認識《刑法修正案(十一)》這一重大修改,如何規避刑事責任風險,首先應該弄清楚幾個問題。
“拒不整改重大事故隱患”的前提是企業客觀存在重大事故隱患, 重大事故隱患是指可能導致重大人身傷亡或者重大經濟損失的事故隱患。《安全生產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根據各自的職責分工,制定相關行業、領域重大事故隱患的判定標準。 ” 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于2017 年陸續發布了金屬非金屬礦山、化工和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工貿行業等行業領域的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并要求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將《判定標準》作為執法檢查的重要依據。 如《化工和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單位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判定標準(試行)》中明確了“涉及重點監管危險化工工藝的裝置未實現自動化控制,系統未實現緊急停車功能,裝備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緊急停車系統未投入使用”等20 項屬于重大隱患的情形。 經詢問應急管理部,目前這幾項《判定標準》仍有效。 因此認定重大事故隱患主要依據是上述《判定標準》。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定了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犯罪主體,包括對生產、作業負有組織、指揮或者管理職責的負責人、管理人員、實際控制人、投資人等人員,以及直接從事生產、作業的人員。因此,可以認為對《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一百三十四條新增條款的犯罪主體的認定也應延續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體范圍, 為生產經營活動的從業者。
《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 年3 月1 日起實施后,多數企業都將會“暴露”在這一刑事責任風險下。 在明確了重大事故隱患如何判定和犯罪主體范圍后,如何避免這一刑事責任風險,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認識。 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給安全生產意識淡薄的企業主們敲響了警鐘。 企業作為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的主體, 首先主要負責人應加強對《刑法修正案(十一)》相關內容的學習,認識到此次修改的重要意義; 同時帶頭組織全體員工加強對法律法規和安全知識技能的教育培訓和考核,逐級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提高全體員工的風險意識、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二是自查自糾。 企業應按照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要求,建立完善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實安全風險排查治理主體責任, 尤其是對照自身所處行業領域的重大隱患判定標準, 深入開展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精準化排查評估。同時,還要對企業內各類監控、報警、防護、救生設備設施的運行情況進行排查,發現有關閉、破壞生產安全設施情況的,要立即進行整改。
三是依法整改。企業一旦被依法責令停產停業、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有關設備、設施、場所或者立即采取排除危險的整改措施的, 應立即依法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隱患。在整改后向有關部門報告,經檢查合格,方可恢復生產、經營、使用。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安全生產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關系著經濟社會安全發展綠色發展,關系著城市安全公共安全,將事故發生前的嚴重違法行為入刑, 通過法律手段加大對嚴重危害安全生產行為的懲治力度, 是全社會高度重視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具體體現, 也是依法治國依法治安的必然要求。 面對《刑法修正案》這一重大變化,企業需要盡快轉變觀念,先行自我檢查、立即整改,以有效化解這一刑事責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