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我們只有一個名字,但以前,中國人有“名”有“字”,“名”和“字”是有聯系的兩個“名字”。
魯迅的大名和小名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才。這是大名,大名之外還有小名,小名叫阿張。魯迅的大名和小名都是爺爺給取的。
1898年,也就是戊戌維新那一年,魯迅到南京水師學堂上學。戊戌維新時,中國各地建了不少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學堂,水師學堂是培養水兵的學校。而那個時候,上洋學堂和當兵,還被一般的中國人看作是辱沒祖先和家族的事,因此不能用本名登記。魯迅有個叔祖在這個學校工作,雖說在新式學校工作,但腦子里也還是舊觀念,就是他給魯迅改了個名字,叫周樹人。
周樹人這個名字,通常的解釋是取自成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樣說也沒什么不對,但更直接的原因應該是,魯迅的名字里本來就有一棵樹:周樟壽的“樟”。
春天落葉的樹
樟樹是常綠樹,現代科學這樣說。但認識一棵樹只有科學解釋還不夠,還需要觀察和文化闡釋。常綠的樟樹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綠,也會有顏色的變換:新葉是嫩綠,嫩得有點近似鵝黃;而老葉是墨綠,再老一點的葉子呢,會變紅;紅葉再老下去呢,就是枯葉,枯葉的顏色可以直接叫它枯葉色。走到樟樹下,抬頭看看,這些不同的顏色都在樹上:鵝黃與墨綠的樹冠中點染著紅色和枯黃。常綠樹上,也會有新舊更替:新葉生出來,老葉就該落了。
有個成語叫一葉知秋,說看見葉落就知道秋天來了,似乎只有秋天才會落葉,而樟樹落葉的季節,是春天。如果你在春天走到樟樹下,一陣風過,枯葉嘩嘩落下。和落葉一起落下的,還有花香。樟樹花很小,黃綠色,沒有多好看,但好聞:好看是好花,好聞也是好花。江南多樟樹,春天,花香彌漫,走到哪里,都會走進花香里。花落結果,剛長出的樟樹果是圓圓的小球果,綠色的。
一棵長壽樹
樟樹是江南嘉木,北方沒有。諺語說江南“無樟不成村”,但凡老一點的村子,村頭或者村里的池塘邊,都會有一棵大到遮天蔽日的老樟樹。多老呢?樟樹是長壽樹,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樟樹,在江南的鄉村都很常見。因為長壽,樟樹被人們喜愛,也被人們崇拜,人們稱它樟樹娘娘。這是文化,文化史里的樹有故事,有人的生活。
崇拜一棵長壽樹,是因為過去的醫療條件不好,孩子經常夭折。魯迅本來有三個弟弟,但最小的那個,很小就病死了。所以,祈愿孩子健康長壽也就成了民間的大事,也因此形成了許多民俗。魯迅寫過一篇文章《我的第一個師父》,說自己小時候,家人為了他能長命百歲,把他送進廟里做和尚。當然,不是真做和尚,只是一個希望孩子長壽的習俗。
南方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拜樟樹娘娘。誰家的孩子若是體弱多病,大人就會帶孩子去祭拜村里的老樟樹,在樟樹上系根紅繩,在樟樹下焚香,宣讀寫在紅紙上的“認娘書”,讓孩子拜樟樹娘娘做干媽,希望長壽的樟樹保佑孩子百病不生,健康成長。而且,還給孩子取個帶“樟”的名字。說到這里,我們應該也明白了魯迅名字“樟壽”的意思。
有樟必有才
名和字有聯系,樟壽的“名”里有樹,那么,豫才這個“字”和樟樹有什么關系呢?解釋起來也不難:古代,樟樹被叫作豫章,也就是說,“豫”還是樟樹。這棵樹之所以叫“樟”——古人寫作“章”,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是因為樟樹的木材有“紋章”,就是紋理漂亮。而且,樟木不僅紋理漂亮,還香,所以,樟樹也叫香樟。還要再說個“而且”——而且,樟木不僅香,還能殺蟲。以前,江南人家,若生了女兒,就在門口栽棵樟樹。等女兒長大出嫁,用樟木做嫁妝——樟木箱子。樟木箱子裝衣服,能把衣服熏香,還能驅蟲,多好。樟木也不僅用來做衣箱,還能做船,做房子的棟梁。《淮南子》里說,藜藿(lí huò)這些野草每天都長大一點,可是不能成材;豫章長得慢,要七年才長大,但能成材。所以,鄉間百姓說“無樟不成村”,而讀書人提到這棵樹,說的是“有樟必有才”。
說完樟樹,大家應該明白魯迅“樟壽”“豫才”這兩個名字的意思了:像樟樹一樣長壽、成才。
我們從名字接近魯迅,想更深入了解他,請去讀一讀他的文章吧!
2021年9月25日是魯迅誕辰140周年紀念日。魯迅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而且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會雕刻版畫,還會為書刊設計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