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占據著地球這顆藍色星球表面積的71%,廣袤的大海,是生產能力最強的一種生態系統。我國是世界上海洋漁業產量最高的國家。在美食大餐中,常少不了各種海鮮的出鏡。海產品相較于豬肉等肉類,具有更低的脂肪含量和更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海水的含鹽環境,也賦予海鮮獨特的味道。但你知道海魚是怎么從大海中“游”到我們餐桌上的嗎?
不遠處的海面上,總是忙碌著大大小小的船只。在近海的沙灘上,人們用各式各樣的漁具——比如地籠、用途不一的網具和魚竿——捕撈海鮮。
清晨,新捕撈的漁獲會在各個碼頭上岸。剛捕撈上來的海魚種類混雜、大小不一。經過初步篩選,在海水和新鮮海魚獨有的腥味中,一筐一筐顏色鮮亮的海魚會被海產商販買走,進入各大菜市場或者集市。然后,鮮美的魚兒便會被水產商販分類標價出售。
從漁民把海魚捕撈上岸起,一場與微生物爭奪魚類營養和新鮮的競賽,便開始了。這些海魚一般是不經過低溫冷藏的,如果天氣較熱,通常24小時內就必須被銷售掉。值得一提的是,每隔一兩個小時,鮮海魚的味道和品質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從捕撈起沒有太大氣味,到產生腥味,再到內臟開始腐敗,最后到發出臭味,有經驗的買家是能夠聞出“時間”的。最新鮮的海魚適合做生魚片、清蒸或做魚肉餡等,這些是最能體現魚類自身鮮美的做法。
海洋的美味饋贈不僅限于海邊,海魚經過各種防腐手段,也可以滿足內陸地區人們的食用需求。最基礎和常見的手段便是加冰塊運輸。常溫條件下,魚類不到24小時就會腐敗發臭,但是在0℃冰水冷藏條件下,可以保存接近一個星期。如果想要保存更久,就需要腌漬或是冷凍。
腌漬便是將魚用適量的海鹽處理,在高鹽環境下,可以長時間抑制微生物的分解,達到保鮮的目的。冷凍則是指將海產品直接在-18℃至-25℃低溫環境中凍結保存。但是,冰凍雖然阻止了微生物的分解,卻阻止不了魚肉品質的緩慢下降。近年越來越多的海產品為了保證魚肉品質,使用了掛冰衣速凍。在魚身體表面凍上一層雖薄但密實透明如水晶般的冰層,可以很大程度上延緩魚肉的品質下降。而且這些年物流發展迅速,發達的冷鏈運輸可以讓海鮮在運輸途中盡量減少損失和浪費,使得內陸省份也能吃到品質良好的冰鮮海鮮。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海鮮需求越來越大,野生漁業資源已經很難滿足吃貨們的胃口。幸運的是,今天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解決之道,這就是——在海洋中建“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