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次精心規劃的長途旅行,不僅可以放松心情,還能增長見識。從古至今,莫不如此。唐朝的李白、王維,宋朝的楊萬里、范成大,明朝的徐霞客等,都堪稱“旅行達人”,并在旅途中創作了很多詩詞和游記。
在古代,交通和通訊都不發達,人們是如何旅行的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人旅行,可以選擇騎馬、驢、牛、駱駝等,預算比較充足的人,可以選擇乘馬車、牛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乘牛車出行可是一種顯示身份高貴的方式呢!
南方地區水網密集,坐船也是相對常見的出行手段。《楓橋夜泊》《泊秦淮》《泊船瓜洲》這些我們熟悉的古詩詞,都是詩人在船上寫成的。
然而更多的時候,古人不得不徒步旅行。
徐霞客
明朝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我的家鄉在江陰,我酷愛旅行,30多年來走遍大半個中國。因為長時間的步行,我患上了足疾。這次我到達云南麗江后,又因足疾發作而無法行走。幸運的是,云南地方官很崇拜我,派人用竹轎抬送我回家。
藥物要隨身攜帶
現在我們外出游玩,一般都會帶些防蚊蟲叮咬、治療常見病痛的藥物,古人也不例外。瞧,他們還開了一場“名醫見面會”!
醫學專家見面會
葛洪
東晉煉丹家、醫藥學家
我建議旅行者隨身攜帶由雄黃、當歸、花椒、苦酒等制成的解毒藥物,其他實用急救方法請購買我的《肘后備急方》。
李時珍
明代醫藥學家
大家在旅途中適當吃些生姜、大蒜,可以起到殺菌消炎、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張杲(gǎo)
南宋名醫
用雄黃這類具有殺蟲作用的藥物煙熏褲腳、草鞋、袖口等處,能夠起到驅蟲和消毒效果。
石成金
清代醫生
如何健康快樂地旅行呢?我分享幾個妙招:早飯必須要吃飽,不能餓著肚子趕路;如果旅途中的住處陰冷潮濕,可先用蒼術(一種中藥)點煙熏一熏屋子,避免蓋著潮濕的被子入睡;每到一個地方,先買些當地的青菜豆腐食用,可以減輕水土不服的癥狀……
裹緊我的鋪蓋
如果因公務出行,或者有公文需要傳遞,古人可以在官府建立的驛站住宿,驛站還會準備一些馬匹以備更換。要是自己外出旅游,可以選擇住在客棧。假如一不小心連客棧也錯過,就只能像《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一樣,敲敲路邊人家或者寺院的門:“路過貴地,可否借宿一晚?”
正因為住宿條件難以保證,古代人出行時,被褥、枕頭、蠟燭、洗漱用具等通常都要帶上。明代戲劇《牡丹亭》中有一出,柳夢梅去拜見岳父,出身貧寒的他被當作賊給抓了起來。獄官打開柳夢梅的隨身行李一看,只有“一條破被單,裹著一軸小畫兒”。可見一條被單的重要性。
沒有“證”寸步難行
為了維持社會穩定,保證稅費征收,加強國家安全,古人在邦國邊境、重要的來往道路或渡口設立了若干“關”,在經過這些關卡時都要出示通行證。在不同的朝代,通行憑證有不同的稱呼,如“傳”“符”“節”“過所”“路引”等。持有通行憑證才能遠途旅行的制度,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已經形成。
商鞅
戰國時期改革家、軍事家
我輔佐秦孝公實行變法,其中就規定——留宿沒有通行憑證的陌生人,需要治罪。這次,我被朝中貴族污蔑,說我要造反。我趕緊逃啊,可當我逃到邊關想要借宿時,店家卻因為我沒帶通行憑證不讓我住!
跟著地圖也會迷路
古代也是有地圖的,只是繪制地圖的方法十分原始。地圖不僅內容抽象、信息量少,而且地理方位和細節也不精確,經常出現各種錯誤。
這地圖也太抽象了,還是來買我的《新鐫海內奇觀》吧!
楊爾曾
明代出版家、小說家
楊爾曾自幼愛好名山勝水,他出版過一套書,介紹了五岳、西湖、天臺山、武夷山等全國各地的風景名勝。每一處名勝配有立體化的地圖,對于一些特別有名的風景,還為讀者規劃了欣賞路線。在當時,這種編排令人耳目一新,大受好評。
在假期中,你想去什么地方旅行,想要游覽哪些向往已久的景點呢?在旅行之前,你也得準備好必備物品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