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林日 ●本報特約記者 李俊峰 ●本報記者范凌志 張婷鴿
華盛頓于當地時間9日發布新版“美臺交往準則”,稱旨在鼓勵美國政府與臺灣接觸,深化“非官方關系”,同時強調一個中國是美國的“長期政策”。這令在臺灣地區執政的民進黨于第一時間歡呼美臺關系就此“翻開新篇章”之后,又流露出“猶嫌不足”的失落。美聯社稱,這份新準則可能會激怒中國大陸,但比起前國務卿蓬佩奧在特朗普政府執政末期的對臺政策有一定的收縮。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俞新天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與特朗普政府不同,拜登政府對于和中國大陸合作還是有一定期待的,但“永遠不要低估美國將臺灣作為一個棋子來應對中國崛起的意圖”。她表示,美國國務院放寬對臺交往準則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決定”,如果美國真的以武力介入臺海,或者鼓勵臺當局搞“法理臺獨”,那么這個危險的后果就必須由他們來承擔。
蓬佩奧提供了好借口
美國國務院9日在一份聲明中介紹了美國政府與臺灣對口部門進行互動的新準則,但沒有公布新準則的具體內容。聲明稱,發布新的準則是為了“鼓勵美國政府與臺灣的接觸,反映我們不斷深化的非官方關系”,“這些新的準則放寬了與臺灣交往的指導,與我們的非官方關系相一致,并在整個行政部門為有效實施我們以‘與臺灣關系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為指導的一個中國政策提供明晰性”。
國務院的聲明還提到,新準則是根據“臺灣保證法”的規定進行評估后發布的。“臺灣保證法”在2020年底由國會兩院通過并經時任總統特朗普簽署成法。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稱,“新版本準則放寬了與臺灣的接觸,符合我們的非正式關系”,“新準則還將使行政部門明確如何有效實施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這指的是美國的長期政策,按照該政策,華盛頓正式承認北京而不是臺灣地區”。另一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舉例稱,新準則意味著,鼓勵美臺官員進行工作層級會面時,可以在美國聯邦機構內,也可以在臺北駐華盛頓經濟和文化辦事處進行。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稱,新準則顯示拜登正對中國采取“比外界預期更強硬的立場”。新準則還允許美國官員進入雙橡園(1978年臺美“斷交”前為臺當局“駐美大使”官邸)。盡管如此,《金融時報》援引一位匿名美國官員的話說,新準則仍將有一些“護欄”,比如不允許美國官員在臺灣重大節日時赴雙橡園參加慶祝活動,“所以雙方(北京和臺北)都應該感到高興”。
美聯社稱,美國國務院公布的新準則可能會激怒中國,但修訂后的準則不包括蓬佩奧在特朗普政府執政末期所做的所有改變,當時蓬佩奧幾乎取消了與臺灣接觸的所有限制,包括允許臺軍官在與美國官員會面時穿制服并展示“中華民國國旗”。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力量”研究項目主任葛來儀對香港《南華早報》說:“特朗普政府放開對臺交往的決定為拜登政府更新準則提供了一個好借口。”
新準則有多少“突破”
臺灣“外交部”10日發表新聞稿稱,新準則開啟了臺美關系的“新篇章”,并透露美方在正式宣布這個決定前已向臺方說明相關內容,臺“外交部”對美國國務院以實際行動展現對臺“堅若磐石”的承諾表示歡迎之意。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立委”羅致政則稱,拜登政府宣布新的對臺交往準則,規范了美國官員與臺互動時“能做跟不能做的事”,雖然總體方向是松綁及放寬,值得歡迎與肯定,但畢竟還有不少的限制存在,所以臺灣不應該因此感到滿足,而是要更努力朝“雙邊關系正常化”發展。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10日則對臺媒表示,美國國務院發表的新準則,還是定位在“非官方”。蓬佩奧今年1月宣布廢除原本的交往限制,美國國務院時隔3個月又重新頒布一套準則,“象征拜登政府重新思考美中臺三邊關系的平衡點”。“民進黨當局與綠媒又在大內宣,自嗨真的沒必要”,國民黨“立委”陳以信11日在臉書發文稱,這次調整“雷聲大、雨點小”,所謂新準則并無新意,且新準則中更清楚規定“國旗”不能拿出來,“國慶酒會”不能參加,一中政策不能改變,這些原本的“潛規則”未來都將變成“明規則”,要想“實質突破”會更難。
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1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務院的聲明更多是在試探,“美方目前還沒有公布具體的文件內容,而只是以簡單聲明的形式來表態,還是希望留有余地”,“‘臺灣牌實際也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最后一張牌。
相信美國用起來會很小心,因為這張牌一旦打出來,就沒有了。”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美國看來,跟臺灣的關系最左邊一條線是“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最右邊一條線是“把臺灣當成一個民間團體”,美國各種對臺政策和法案都在這兩條線之間游走,“當下來看,美國是將‘游標盡量往‘承認臺灣是國家的一邊靠,但絕對不會到左邊那條線,因為這是天花板”。
美在臺海頻頻軍事試探
10日,美國海軍公開了本月4日在菲律賓海拍到的一張照片,照片上兩名美國軍官在“馬斯廷”號驅逐艦上眺望同在海面上相距并不太遠的中國海軍航母遼寧艦,從他們的視角可以看到遼寧艦的舷號和甲板上的艦載機。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對解放軍在臺灣海峽附近“活動頻繁”表示憂慮:“我們看到中國軍方增加在臺灣海峽的軍事活動,情況令人擔憂,我們認為這可能破壞穩定。”
事實上,當遼寧艦航母編隊通過宮古海峽到達臺灣東部海面時,美國“羅斯福”號航母戰斗群本月初也由馬六甲海峽進入南海,與馬來西亞舉行海上演習。4月7日,“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過航臺灣海峽。這是拜登政府上任后,美艦第四次執行類似的行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痛斥美艦近來多次在臺灣海峽“大秀肌肉”、挑釁攪局,向“臺獨”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而就在拜登政府公布新版“對臺交往準則”的同日,島內媒體披露,美國將售臺400枚新型標槍導彈(中程反裝甲導彈)及42套發射系統,發價書金額為1.1171億美元。綠媒《自由時報》聲稱,根據臺當局的預算解凍報告,這批導彈及發射系統將于2022年一次全數運交臺灣,屆時可有效強化臺灣的反裝甲戰力。
臺灣前“防長”楊念祖10日表示,遼寧艦通過宮古海峽到臺灣東部海面,釋放兩大信號,一是凸顯解放軍海軍實力不斷提升;二是向臺當局傳遞明確信息,并警告美日“不要低估中國維護領土完整的決心”。
蔡當局的救命稻草
還有島內網民指出,蔡當局對于此次美方頒布的“新版準則”雀躍不已,根本原因不是臺美關系“真的突破到值得歡慶的地步”,而是這件事給因“公投”、缺水、臺鐵事故等一系列問題陷入執政困境的蔡當局帶來了舒緩的“甘霖時間”。
據報道,今年以來臺灣水情嚴峻,島內多數縣市水情都亮起“減壓供水”黃燈與“減量供水”橙燈,蔡英文除了表示這陣子參拜宮廟都不忘“祈求風調雨順”外竟別無他策。與此同時,島內“公投”也是遍地烽火狼煙,“反萊豬”“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重啟核四”等“公投”成案將于8月進行投票,“公投”令民進黨被民意反噬的風險正在累積。繼臺鐵“太魯閣號”出軌導致50人死亡的重大慘劇后,臺鐵“自強號”126次列車11日又在中壢車站起火,不得不立即疏散旅客,而蔡當局迄今無人下臺負政治責任。
“民進黨拿一根稻草就要放大成擎天柱”,俞新天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最近蔡英文、吳釗燮都開心得不得了,對于所謂“盟友的支持”贊不絕口,現在更是鐵了心抱著美國大腿。美國實際上也是在給蔡當局打強心針,鼓勵他們跟大陸斗,“讓中國人跟中國人斗”。
臺灣《中國時報》社評指出,民進黨當局的最大安全保障,就是美國的保證,拜登政府上臺后一再強調對臺灣支持“穩若磐石”,出臺新版“對臺交往準則”更讓民進黨當局仿佛吃了“定心丸”。但實際上,除了模糊的原則外,美國對如何因應大陸“武力犯臺”,既沒有公開聲明、交戰準則,更沒有安全協議,臺灣卻樂觀以為在美國保護傘之下安全無虞。無論美國最終決策如何,對臺灣都是警訊:自己的命運由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競爭結局定奪,臺灣只能夾在兩強之間茍活。▲
環球時報202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