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



近兩年來,明星流量越來越飯圈化,媒體把明星作為話題新聞來炒作,流量、數據、社會資源決定了明星夠不夠紅。
同樣,在看重流量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年輕藝術家開始走自媒體之路:在平臺上炒作一下自己,弄個幾萬粉絲的社交賬號成為網紅,賣賣自己千元的小畫變現。回顧老一輩藝術家成名的傳統路數:混圈子,認識大佬,辦展賣畫,讓資本在二級市場砸錢買單,在這個過程中,多少也存在著炒作。本文就藝術家造星的過程,分析一部分當代藝術家都有哪些炒作模式。
境外機構炒作
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人都知道,中國當代藝術收藏者最早是外國人,星星美展在北京當時展出的時候,當時有一個詞叫做“外交公寓里面的藝術家”,當時藝術家除了在外面做展覽,還經常會在外交官家里做展覽,推廣自己的作品和理念。
以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為例子,20世紀90年代中期曾梵志結識了香格納畫廊的老板勞倫斯,開始由畫廊代理一些作品。這期間,香格納畫廊向國外的私人藏家、藝術機構推薦了不少曾梵志的作品。因為藏家多來自國外,所以畫中的元素不免帶有些許境外感興趣的政治元素與丑化中國人的形象。
再來看看曾梵志早期的成交表現,2007年對于曾梵志作品市場有著重要意義。不僅單件作品拍賣首次突破千萬元成交,成交量也是截至2020年來最高的一年??刹坏饺辏?009年的成交表現出現了一段轉折性的下滑,堪比最近的基金股票。
那這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2000年以后,中國當代藝術跟國際交流變得頻繁,在國際學術地位也有了,早期收藏了的曾梵志等人的畫變升值了。在2003年左右,中國的生意人隨著貿易全球化也開始慢慢進入藝術市場,國內也有了收藏當代作品的需求,但當時中國當代藝術收藏渠道幾乎都被境外機構壟斷了。
到2007—2008年之間,因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外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機構和藏家便開始向中國炒作這些作品: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為例,受經濟危機的影響,2008年上半年,尤倫斯男爵開始出售數幅在中國的當代藝術藏品,先后9次與保利、蘇富比等拍賣行合作,制造著一個接一個的紀錄,其中就有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創造了到現在都無法打破的紀錄。
要知道,1991年曾梵志的第一幅畫賣出的時候才2000美元,不到20年的時間,價格翻至千倍,平均每年翻50倍的價值。當時的境外藝術機構靠賣這些畫賺得盆滿缽滿,可惜這個泡沫只持續了一年,在美其名曰“把中國當代藝術品還給中國”后,2009年曾梵志的價格也開始明顯下降——畢竟國外沒有存貨啦,都在炒作到價格最貴的時候賣光了。
八卦逸事引發炒作
曾經藝術家,基本都是花心的代名詞,無論是國內的張大干,還是國外的畢加索,他們的韻事談論至今,這些風花雪月仿佛是藝術家的靈感源泉。國內便有著一位畫家,憑借畫自己出軌的“網紅小三”一度成為畫壇焦點,他就是劉野。
2004年,劉野畫作中多了一位女性人物:同樣的卡通形象,充滿童趣的畫作背后,畫風卻更加偏向于成熟,充斥著獨立特性的特點。這便是劉野最早的在大眾眼中的成名作——《L夫人和J小姐》,這是一幅“老婆打小三”的場景,楚楚可憐的“小三”原型,正是豆瓣初代網紅晚晚,盛氣凌人的老婆,便是劉野的妻子劉女士。
兩人最初相遇時,晚晚僅僅17歲,而劉野則已經是40歲了。在劉野的筆下,晚晚的形象并不少見,其形象最貴的一幅畫甚至高達420萬元,而這些畫作盡管展現著劉野獨特的藝術見解,卻也成為了兩人感情出軌的實錘。
這些充滿道德、炒作的因素結合到一起,讓劉野一炮走紅,但卻也引起了巨大的道德爭議,直到現在都有網友批評這種行為簡直是“毀三觀”。這次小三事件不僅讓劉野在2006—2007年誕生了大量作品,也讓前幾年在二級市場默默無聞的他突破1億元成交額。
資本的自我炒作
要說藝術家本身有能力,加一點炒作是沒有問題,但這個“炒”要是加多了,哪怕他常年霸占《胡潤藝術榜》第一名,也只能受到一片質疑,他就是崔如琢。
截至2020年,崔如琢已經有14件拍品過億元人民幣。這樣說吧,國民大師齊白石也只有5件作品拍賣超億元。那有誰不知道齊白石?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崔如琢呢?人們仔細一想,這顯然不符合正常的邏輯,所以大部分人認為他的炒作過于明顯了。
在炒作崔如琢的背后,涉及一家公司:觀唐文化。2015年和2016年,觀唐文化老板王旭購買了崔如琢3.32億元和3.12億元的兩件畫作。(崔如琢采購金額占公司全部采購金額的85.60%、84.19%)王旭是誰?為什么要讓整個公司為崔如琢買單?他其實是崔如琢的弟子,也肩負著經紀人的角色。
在二級拍賣市場購買崔如琢的藏家還有一些財團、地產公司老板、上市公司老板、幕后基金等。他們有舟山籍企業家虞松波、星河灣地產董事長黃文仔、日本陽光財團法人關口勝利、香港太平紳士孫少文等,這幾位大財團買家一買再買,包攬了保利香港、佳士得香港等這幾年上拍的大部分崔如琢的天價拍品。(虞松波分別于2011年在香港佳土得拍賣會上、2014年在香港保利拍賣會上,以128億港元和184億港元競得了崔如琢的《盛世荷風》和《丹楓白雪》。而《百開團扇》《飛雪伴春》則由日本陽光財團法人關口勝利分別于2014年、2016年保利香港拍賣會上,以1298億港元和3.068億港元競得。)
此外,關于崔如琢的背景也確實值得討論:2005年神舟六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上面就搭載著崔如琢作品《和平頌》,2008年,國家領導人接見了崔如琢,并獲“最具愛心慈善捐贈個人”稱號。2016年,崔如琢以個人的名義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了一個億。
一位書畫藝術家,擁有經濟、科技、政治等多種圈層資源,難怪這么多藏家都愿意高價收藏崔如琢的,畢竟這買的可不只是畫,更是他背后的那些資源!這樣的炒作方式還真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水平。
年輕藝術家正在新媒體化
隨著流量和網絡的曝光,越來越多80后、90后藝術家們開始有了新的自我造星方法:便是通過社交平臺成為網紅藝術家、或是與明星合作辦展、或是與時尚大品牌聯名等。
中國最早因為互聯網出名的藝術家可能就是葛宇路了吧,在他的研究生畢業設計中,葛宇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北京的一條無名道路。該名稱先后被高德地圖、民政區劃地名公共服務系統、百度地圖等收錄,似乎在陰差陽錯之間,獲得了某種程度的認證。有人將這件事寫在了問答社區知乎并獲得極高點贊,葛宇路因此受到關注,也陷入爭議之中。但他的名字,卻被許多人記?。骸斑@是一個叛逆的藝術家?!?/p>
除了新聞報道,青年藝術家現在也可以依靠現有的媒介去推廣和傳播自己的作品,包括微博、微信公眾號、小紅書、B站等,青年藝術家們不僅會上傳作品,甚至會分享故事,參與粉絲線下活動等。除了藝術創作,他們也具備了自我傳播、自身炒作和運營推廣的能力。
不管是哪一種藝術家造星方式,都不得不提到最成功的商業藝術家村上隆,以及他2006年寫的《藝術創業論》,在書里村上隆絲毫不諱言藝術是一種賺錢的手段,為了實現他理想中的“藝術創業”,他認為藝術不但要投入金錢,也要擁有國際視野及宣傳戰略。如果不能建立以世界主流藝術為目標的戰略,不明白藝術行業的運作邏輯,藝術家就無法生存。
這本書在豆瓣評分80,那它具體講了什么?我給大家分類了一下:
講客戶,藝術的顧客是極其奢華的有錢人;講市場,在以歐美為中心的藝術世界里,交易的是人心;講收藏,不是喜歡,而是流通;講定位,只要能夠清楚自己成為藝術家的理由,賺錢就是賺錢;講行銷,不推銷得話,東西是賣不出去的,光是等待,狀況也不會改變的,藝術作品不能是自我滿足的東西;講做產品,如何找到新的表現方式,越能吸引人的眼球越好;講藝術家,藝術家就是商人,就算是死前都沒有進行過商業行為的藝術家,作品只要在死后被發現并被交易,那瞬間商業行為就開始了。
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如果沒有與“金錢”扯上關系,是無法前進的。80后、90后的年輕藝術家們已經有了新的藝術發展模式,他們可以依靠媒體資源、傳播渠道進行推廣流量。
當下已是一個人人營銷的時代,藝術家也不例外。
(編輯/李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