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u



“90后”“工薪族”這些詞,乍一聽跟藝術收藏不搭調。但筆者身邊就有這么一個人,他打破常規,年紀輕輕就靠著自己微薄的生活費,在日留學期間從收藏日本寫真黃金一代的攝影作品和珍稀畫冊開始,一步步成為資深藏家。從一個不懂藝術的門外漢,逐漸進階成為專業的展覽企劃、藝術品經紀人,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2019年)和長沙謝子龍美術館(2020年)統籌荒木經惟大型個展《花幽》;并憑借自己積累的經驗,在上海創立公司昭和堂,開始與杭州天目里蔦屋、上海山本耀司旗艦店等商業空間合作。這并不是個虛構的勵志故事。他叫李弋迪,朋友們都稱呼他“李桑”。
我們約好在細江英公個展的開幕現場碰面,這是李桑與有練Studio合作策劃的。與印象中長期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不同,李桑待人熱情周到,每當有親友到場,他都會一一互相介紹,不時開些小玩笑,似乎只要他說話,就不會冷場。言談間他還有個小習慣:陳述一件事情時總愛打個比方,按他的原話是“那都是些不恰當的小例子”。能感受到李桑是個有想法、個性鮮明的90后。
他喜愛攝影的種子,大概是從在日企上班的父親送給他第一臺相機時就已種下。本科是日語專業的他,出于對攝影和荒木經惟的熱愛,畢業后毅然決定到日本學習攝影,連就讀的學校(日本寫真藝術專門學校)都選在荒木經惟創立的AM畫廊旁邊。李桑閑暇時總愛逛攝影展、藝術展,他收藏生涯中的第一件藏品,就是在一次看展中買的一張荒木經惟的“寶麗來”,這也讓他發現,原來收藏一張攝影作品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貴。
有了第一次的購買經驗后,他開始在生活費中習慣性預留一部分作為收藏基金。有一次,當時的他迷上了日本餐飲店門口擺放的塑料食物模型,這是不對外發售的,為此李桑托朋友介紹進這家餐飲店兼職,把淘汰的食物模型帶回去了。這也是他學生時期唯一的打工經歷。
這些塑料食物模型在外人看來是垃圾,連他的房東都要求搬家的時候要清理掉。但后來由日本永續設計教父長岡賢明創辦的D&DEPARTMENT開始發掘“業務用品”之美,漸漸地這些用于商務場合的產品在年輕群體中流行了起來(現在日本已有不少這類型的二手“業務用品”商店)。李桑便成為了這類藏品首批吃螃蟹的人。
從收藏第一張攝影作品到著迷于“業務用品”,日本昭和時代的亞文化深深吸引著這位90后年輕人。李桑坦言買下第一張荒木經惟的作品完全是出于童年看奧特曼的經歷,但跟其他人不同的是,比起奧特曼,他更喜歡“屢戰屢敗”的怪獸們。后來,李桑陸陸續續又收藏了很多荒木經惟的“寶麗來”和怪獸模型。
藝術收藏,價值比價格更重要
在藝術收藏界,很多藏家會更看重藏品的升值空間,但李桑更看重的是藏品在他心中的價值。
李桑提到日本服裝品牌BAPE創始人NIGO在2013年由于破產,變賣名下所有收藏對他的收藏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家在收藏的時候,會想能擁有它多久。但我的心態是我可以擁有它,也可以失去它”。
李桑曾為得到心頭好,不惜用高于價格數倍的作品進行交換。至今在說起這個故事時仍非常激動。
2014年,荒木經惟為展覽《左眼之戀》出版了一本畫冊,這是荒木經惟右眼失明后創作的第一個攝影系列,視覺、題材、形式和內容都屬上乘之作,但當時沒人預料到《左眼之戀》會成為荒木經惟攝影生涯中如此重要的系列,所以這本畫冊只出版了300本,單價3000日元(約160元人民幣)。
“一天,朋友圈里有人發了一個展覽講座的照片,我看到現場竟然放了一本《左眼之戀》!心里盤算著第二天趕去那里買下來。結果那天電車晚了15分鐘,只有15分鐘!到達的時候已經有一個人拎著這本書出來,和我擦肩而過。我對收藏一直是抱著隨緣的態度,但那一次我真的急了。那天我把Instagram上與《左眼之戀》相關的tog全看了一遍,只要有曬出過這本書的網友,我一個個去問‘能不能把這本書讓給我,后來我一個日本朋友看我實在太慘了,他說:‘要不你拿一張荒木經惟的寶麗來換吧!雖然這是一個挺無理的要求,但我最后還是拿了一張寶麗來跟他換了。”
從“門外漢”變身“高尖專”
有了幾次在畫廊購買作品的“試水”后,李桑開始認真考慮從事展覽企劃和藝術品銷售。
眾所周知,國外機構能夠得到日本藝術家認可,從而獲得展覽合作機會并不容易,隨著多次與藝術家工作室真誠地溝通,對方了解到李桑是真心喜歡攝影,才來尋求合作的。過程中雙方重點探討怎么把展覽、學術做好,之后才是商業的考量,對方也開始放下戒心。這才有了后來的《荒木經惟:花幽》《尾仲浩二:淡淡的旅程》《細江英公:masterpiece》等展覽。
現在的李桑,除了是藏家還是藝術品經紀人,需要給不同的客戶挑選相匹配的藝術品。但他自己的收藏“標準”從來沒有動搖過:“我特別癡迷‘攝影本身,像掛在我家客廳的這張森山大道的照片,其實它拍的是海報,仔細看里面有網點。又比如荒木經惟、羅伯特弗蘭克就能把攝影自身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非常具有攝影性的東西。現在更多人是把攝影當作一個媒介。”
藝術品投資要量力而為
李桑用自己的實戰經驗告訴我們,工薪族也能玩藝術收藏,但同時也建議工薪族做藝術品投資要量力而為,“選作品跟選股票是一樣的,藝術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當藝術品被金融化后,就進入到商業的操作模式里了”。
藝術品投資與其他投資形式的差異在于藝術品投資屬于長期的投資方式,很難快速變現,“它首先得是你的愛好,而不是單純為了賺錢的短期投資。所以這筆錢應該是全部失去也不會影響生活的,就算碰到特別好的作品,我也不推薦拿超出預算的錢來買。特別是書畫,有的藝術家會價格突然飆升,如果在這時入手,是買不到好東西的,甚至跑不贏通貨膨脹。”
那一個工薪族應該如何進入收藏呢?
要讓畫廊了解你的需求
李桑建議工薪族剛入門時可以先在一級市場上選購。因為一級市場相對透明,二級市場是亂象叢生的地方,需要考慮真假,也要考慮是否溢價,這就比較考眼力了。
“現在的藝術家作品都有價格梯度,總能找到可以消費的東西,比如買個衍生品或是畫冊。如果有長期投資的打算,可以跟畫廊銷售說明你的預算、喜好等,如果有好的藝術家或者不錯的作品可以給你推薦,這能幫助畫廊了解到你的需求。當遇到適合你的藝術家時,可以第一時間想到你。”
初級藏家最好選擇一眼相中的作品,但如果你的選擇比較小眾,就要承擔其中風險,例如,在二級市場不容易出手;又或是可以在比較知名的作品里進行挑選。李桑建議在對藝術收藏還屬于一知半解的階段,更應該大膽地向畫廊銷售咨詢。
區分開“收藏”和“收藏家”
李桑認為應該把“收藏”和“收藏家”區分開來。“比如小時候收藏小浣熊方便面的卡片,這就是第一手的寶貴經驗。因為大藏家事務繁雜,他收藏一件藝術品不一定比你收藏一張小浣熊卡片花的精力多。我希望無論何時都能保持小時候拆開包裝袋拿出卡片時的心情,這讓我更直觀地看待收藏是什么。”
最后,當問到李桑收藏帶來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時,他說:“收藏使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變得更廣了,更深刻地理解人和物、人和時間的關系。擁有一天和擁有10年其實是一樣的。西方哲學注重思辨,而東方哲學里,更多是‘實踐這部分。如果把收藏作為實踐的話,我變得不那么執著于物了。”
李桑的經歷給了我這樣的啟示:只要對藝術感興趣,人人都可以玩收藏。如今,很多人抱著快速獲利心態進入藝術收藏領域,雖無可厚非,但個人認為,比起藝術品升值帶來的收入增長,收藏所帶來的人生感悟和體驗似乎更加寶貴。
(編輯/潘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