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吃食
①家常便飯到了節日時,就像毛手毛腳的短工,被打發了,節日自有節日的吃食。先從春天說起吧。立春的那一天,家家都得烙春餅。春餅不能油大,要搟得薄如紙片,用慢火在鍋里輕輕翻轉,烙到白色的面餅上飛出一片片晚霞般的金黃的印記,餅就熟了。
②立春一過,離清明就不遠了。人們這一天會挎著籃子去山上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籃子里裝著染成紅色的熟雞蛋,它們被上過供后,依然會被帶回到生者的餐桌上,由大家分食,據說吃了這樣的雞蛋很吉利。而誰家要是生了孩子,主人也會煮了雞蛋,把皮染紅,送與親戚和鄰里分享。所以我覺得紅皮雞蛋走在兩個極端上:出生和死亡。它們像一雙無形的大手,一手把新生嬰兒托到塵世上,一手又把一個衰朽的生命送回塵土里。所以清明節的雞蛋,吃起來總覺得有股土腥味。
③清明過后,天氣越來越暖了,野花開了,草也長高了,這時端午節來了。家家戶戶提前把風干的粽葉泡好,將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開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線捆粽葉的話,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蒸熟后,要放到涼水中浸著,這樣放個兩天三天都不會壞。
④端午節之后的大節日,當屬中秋節了。中秋節是一定要吃月餅的。那時餡是用青紅絲、花生仁、核桃仁以及白糖調和而成的,非常甜膩。我小的時候吃月餅時,吃得牙痛。爸爸會抱起我,讓我從月亮里看那個偷吃了長生不老藥而飛入月宮的嫦娥,可我那雙朦朧的淚眼看到的只是一團白花花的東西。月光和我的淚花融合在一起了。在這一天,小孩子們愛唱一首歌謠:蛤蟆蛤蟆氣臌,氣到八月十五,殺豬,宰羊,氣得蛤蟆直哭。
⑤中秋一過,天就涼了,樹葉黃了,秋風把黃葉吹得滿天飛。雪來了。臘月和春節也就跟著來了。臘八的時候,人們要煮臘八粥喝。臘八粥的食材非常豐富,粥中不僅有多種多樣的米,如玉米、高粱米、小米、黑米、大米;還有一些豆類,如蕓豆、綠豆、黑豆等,這些米和豆經過幾個小時慢火的熬制,香軟滑膩,喝上這樣一碗香噴噴的粥,真的是不懼怕寒風和冰雪了。
⑥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了。
⑦人們一年的忙活,最終都聚集在除夕的那頓年夜飯了。除了必須要包餃子之外,家家都要做上一桌的葷菜,少則六個,多則十二、十八個,看到盤子挨著盤子,碗挨著碗,燈影下大人們臉上的表情就是平和的了。他們很知足地看著我們,就像一只羊喂飽了它的羊羔,滿面溫存。我們爭著吃餃子,有時會被大人們悄悄包到餃子里的硬幣給硌了牙,當我們“當啷”一聲將硬幣吐到桌子上時,我們就長了一歲。
(節選自遲子建《故鄉的吃食》。題目是編者加的)
讀有所思
1.作者按時間順序寫故鄉節日的吃食,請根據文章內容填空。
立春:春餅——清明:(? ?)——(? ?):(? ?)——中秋:(? ?)——臘八:臘八粥——春節:年夜飯。
2.請說說文中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3.第④段引用孩子們的歌謠有什么作用?
4.第⑤段這樣寫:“臘八粥的食材非常豐富,粥中不僅有多種多樣的米,如玉米、高粱米、小米、黑米、大米;還有一些豆類,如蕓豆、綠豆、黑豆……”有人說作者羅列各種米和豆顯得很啰唆,結合文章主題,談談你的看法。
鄉間蜂事
①在鄉間,蜜蜂這小精靈是極受歡迎的。
②鄉人對堂前的燕子、屋后高樹上的喜鵲窩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其實喜鵲、燕子并不能為他們帶來些許物質上的指望,但他們認為自家屋子周圍有這些生靈的鳴叫與飛舞,家中就會增添許多熱鬧的氣氛,艱辛的生活也就仿佛多了許多盼頭。
③而對蜜蜂,鄉人更視其為天蟲地寶,他們堅信只有家庭平安、和順,蜂群才會嚶嚶嗡嗡地飛到那家定居下來。蜂群會讓主人家好幾天都眉開眼笑的,一則可以取蜜,有一份口福;更重要的是那些飛舞的小精靈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份熱鬧、一份希望、一些艱辛生活之外的憧憬。
④到了分蜂時節,自家木屋板壁的縫隙處有了拖長后腿慢慢悠悠探查的“向蜂”時,鄉人就會放下一天的活計,匆忙從樓上取下一個半米高的圓木桶來,認真掃去桶上的灰塵,朝桶蓋上面噴些淡鹽水或涂抹些蜂蜜,再把木桶小心翼翼地置放在向蜂探查的地方,然后靜靜地佇立一旁,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蜂群的到來。眼見著飛舞的向蜂愈來愈多,一旁的人就格外起了精神,如若一切順利,不久之后就會有一群蜜蜂嚶嚶嗡嗡從天而降,熙熙攘攘鉆進圓木桶里。那樣的情景會讓一旁的人高興得手舞足蹈。然而多數時候是熱鬧一陣之后,向蜂們舔凈桶蓋上的蜂蜜便各自散去,場面漸漸冷靜下來,最后只余下一個孤零零的圓木桶和旁邊一顆顆失落的心。
⑤然而蜜蜂的爽約并不會絲毫打消鄉人們對其期盼的熱情,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小精靈的到來很不容易。
⑥在分蜂時節,有蜂群的人家大多會有人在家守著家中那些寶貝,一旦分蜂了,待蜂群出門一小半,鄉人就急忙用早已準備好的水不斷地向蜂群前端潑去,蜂王身上沾了水不能遠飛,蜂群就會在就近的樹枝上結成球狀,主人家就會樂呵呵地拿一個蜂桶蓋把它們“招請”回去,安置在另一個空桶里。有時蜂群飛到半途,飛得低了些,被山坡上干活的人發現了,那人就會急忙扔下手中的農活,抓起地上的泥沙,一路追趕著不斷朝蜂群扔去。蜂群經不住這有些蠻橫的挽留,只好停留下來,而那追蜂人便歡天喜地地奔回家取蜂桶去。還常會見一些鄉人左手舉著蜂桶蓋,右手捏著小枝葉輕輕向上掃著結球的蜂群,嘴里念念有詞:蜂王上蓋,蜂王上蓋……等到全部蜜蜂爬上蜂桶蓋,才會長長地出一口氣,小心翼翼地端著蜂桶蓋回家去。
⑦此時鄉人的話題多是關于蜜蜂的。得到蜂群眷顧的人家自是說得眉飛色舞,歡喜之情溢于言表,仿佛生活一下子光亮起來了。而那些沒有蜂群眷顧的人家自是神情黯然,然而也并沒有完全心灰意冷,他們默默地收拾好自家的蜂桶靜靜等待著——不定哪一天蜜蜂就會來了呢。
⑧在少有的空閑時節,鄉人最愜意的事情莫過于搬一把椅子端一杯茶走到蜂桶旁坐下,看著蜜蜂們匆忙的身影,聽著蜜蜂們嗡嗡的鬧聲,看著聽著竟有些困了,就在椅子上小憩一會兒,那小憩的夢中一定有熱鬧的嗡嗡聲。
⑨取蜜是一件緊張而刺激的工作。鄉人常常在漆黑的夜晚,先把蜂桶倒過來,然后用另一個蜂桶扣在倒著的蜂桶上,再用木棍急促地敲打下面的蜂桶,蜂群受驚,便匆忙向上爬去,估摸著蜂群都到上面的蜂桶里去了,這才把那蜂桶挪開,用小刀把蜂桶的蜂蜜割取下來,一層一層地輕放在準備好的盆中。這時那緊皺不安的眉頭才舒展開來,閃著亮光的喜悅就掛滿了整張臉。取下的蜂蜜無論多少,鄉人總會給鄰里送一些嘗嘗,讓大家一起分享自家的甜蜜。
⑩鄉人看看蜂桶中穩定下來的蜂群,看看空中依舊飛舞著的蜜蜂,心中比吃了蜂蜜還要甜,也便覺得日子因為蜂蜜帶來的熱鬧而變得格外甜美。
(作者周燦,選自《青年報》2015年5月17日。有改動)
讀有所思
1.閱讀第④~⑨段,依據文章內容填空。
2.文中的“鄉人”主要有哪些特點?
3.文中畫線句子的語言富有表現力,請任選一個角度加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