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雪珂
摘 要:借助中西方造園方法、造園理論的對比,文章對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視覺元素進行分析,結合圖片形式,探究現代西方藝術設計理論中的視覺元素在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典籍中的詮釋。
關鍵詞:視覺元素;蘇州古典園林;園林造景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正在加快,各國逐漸打破民族及地域間的限制,全球政治、文化、科技產生了更加深入、快速的傳播、交流和融合。為順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跨越深層次的文化體系和傳統界限,以西方現代建筑為主體的國外建筑理念及作品,給中國當代建筑及設計思想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今天,人們開始呼吁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的崛起,越來越強調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亦成為當務之急。如何讓國人認識到真實的中國古典園林以及認可中國古典園林的世界地位,完善中國古典園林理論體系是當今中國研究者立志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古典園林作為世界園林之母,承載了中國歷史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真實、客觀地展現了中國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經濟條件下,各朝代造園的建筑工程技術和園藝水平以及迥異的風格。隨著朝代的更迭,同一個園林的演變見證了不同文化的疊加,還折射出中國人貫穿古今的自然觀、世界觀、人生觀,凝聚著中國文人和古代造園匠師的智慧成果。
視覺是人們觀察世界最重要的感覺,也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之一。人們通過眼睛將獲取的信息傳輸至大腦,繼而通過大腦分析數據,眼前的景象給人類帶來不同的感官上的知覺體驗和情感體驗。人們可以通過眼睛探尋園林被賦予的精神品格和意境,探索西方特色文化符號、造型語言和中國古典園林中營造的景、意,分析中國古人如何豐富視覺元素,從傳統文化典籍中尋根問源,探究中國古典園林對世界的影響。
一、中國古典園林造園中視覺元素的體現
中國古典園林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造園藝術,采用不同的看景手法和線性的序列布置。這種布置與中國的山水畫構圖有異曲同工之處,比如蜿蜒曲折的廊橋、具有特色的山石踏步和蹬道。由廊橋連接的不同建筑要素構成的休憩空間成為觀景點,不同的視角下會產生不同的景觀,形成移步異景的視覺感受。中國古典園林要素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植被、鋪地紋樣的多樣性,植物隨四季的更替變換不同的顏色,給園林帶來了豐富的色彩,形成了視覺差異。
(一)點——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點,是視覺要素中的基本要素,它可以界定一個空間的位置。點的重復、疊加運用可以形成視覺元素中的線和面。點要素的排布疏密有致,通過相同和不同的位置排列,能夠形成豐富的層次感和韻律感,而且點要素經常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以點景的形式表現出來,如現代景觀中常用的入口節點、中心廣場、雕塑和噴泉等。蘇州古典園林在整體布局中主要以亭、樓、榭、軒等為點景要素,并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魅力。山、石是構成自然風景的基本要素,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山、石并非只是被簡單利用,而是通過造園師的改造、調整、加工等藝術化手法被再創造。因此,中國古典園林中形成了獨有的以掇山疊石為重要點景的風格園林,如蘇州的環秀山莊和揚州的個園。
(二)線——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線是點沿著一個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在視覺上能夠引領方向,亦有邊界的作用。西方園林中多用幾何式花壇、人工剪裁的花木、修剪的樹籬等形成園林中的邊界,用硬朗的直線和柔美的曲線卷草紋刻畫園林景觀中線的視覺元素,創造出豐富的表現力。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師常常建造波形廊、曲廊等長廊增加園林的空間深度和寬度,園林中蜿蜒曲折的廊橋和園路形成了園林中的線,它猶如一條導游線,讓人在不經意間游覽全園。計成在《園冶》中說:“廊者,廡出一步也。”“長廊一帶回旋,在豎柱之初,妙于變幻。”李漁在《閑情偶寄》中以“徑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強調曲廊的妙關鍵在兩點,要長,要多變。園林路徑的起承轉合直接關系到游人對園林的印象,以多變的路徑呈現幽深多姿、層次豐富的園林景觀,讓游人在園中移步換景,可以使游人在視覺上獲得豐富的審美享受。
(三)面——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
把一維的線向二維伸展可形成面,面是點和線的結合,面的形式多樣,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面講究主次分明、開合協調。清代蔣和在《寫竹雜記》中說:“一幅數竿,有賓主,有掩映,有補綴,有襯貼,有照應,有參差,有烘托。”鄭板橋在《題畫》中提到“竹枝石塊兩相宜”,強調園林中“竹枝”和“石塊”的結合,以及多種植物配置一處,可起到相映生輝、相得益彰的效果。園林中要素和要素的合理搭配,可形成和諧、相互映襯的面。同時,形象、質感、顏色和材質是升華提高“面”的形式感的重要要素。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提到置物時“崇雅反俗,古樸素雅”的審美觀,表現對先人質樸之風的崇尚,從而將大自然的樸素無華變成內心的追求,更加注重材料本身的美,運用材質本色與紋理,顯示自然質樸的特色。《園冶》中講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蘇州古典園林中建筑布局化零為整,高低錯落,以亭臺為空間構圖中的點,輔以草木相伴成線,勾勒出深邃而極具山林意趣的畫面。
(四)空間——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園林空間是指在人們的視野范圍內,以點、線、面的一維、二維的結合轉換形成的三維立體空間。在園林元素中,建筑在界定園林空間范圍方面起著主要的作用,是空間圍合最有效的元素,以建筑為主形成了園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在空間營造方面,中國古典園林空間講究“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實”為園林中建筑、山石、水體、花木等景觀,是園林中空間范疇內的現實景物,“虛”是“實”以外的沒有固定形狀、色彩的景觀。如水中倒影、花木倒影、風雨窸窣、鳥語花香、日月星辰等由“實”的營造給人帶來的心靈感受和藝術境界,體現了無為、虛靜的人生觀。這種虛實結合、欲露先藏的手法形成了不同的視覺空間的變化,進而可以產生意境深遠的藝術效果。同時,古人還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空間關系,強調園林的景觀布置和空間布局要做到疏密有致。古人在注重空間的主次承合審美時,亦注重人與建筑,以及人與空間的關系,以人的客觀生理條件為設計尺度,使物與人相稱合宜。
(五)色彩——四時不斷,皆入圖畫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色彩是人類在視覺元素中對事物產生反應的第一元素,不同深淺的色調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也不同。中國古典園林造園匠師在設計園林的時候如何合理地利用色彩增添園林特色?文震亨在《長物志·卷二·花木》中講到各類園林植物的外形特征以及生長規律,并提出:“草木不可繁雜,隨處植之,取其四時不斷,皆入圖畫。”園林植物種類繁多,具有獨特的形態、色彩和風韻,造園師在造園時應該根據四季時令的變化培養和種植花木,從而給園林帶來繽紛的色彩變化,使游人能以靜態的觀賞點體悟時間動態的詩性境界,體會不同時節的景觀意趣。
二、中國古典園林視覺元素營造帶給人的心理影響
西方園林偏向一開始就進入全貌的風格,開門見山,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深刻的印象。西方園林中嚴苛的中軸對稱布局源于社會大眾對皇權至上思想或對統治者的崇拜,這一點在中國皇家園林中也有體現,從視覺上就有一種恢弘壯麗的氣魄,給人以肅穆莊嚴的感受。相比之下,江南園林則是精致小巧的,充滿了自然趣味,散發著古代文人的清秀氣質,從視覺上更是以“精巧制宜”為勝,給人以生機盎然的感受。江南古典園林講究循序漸進,有節制、節奏性。園林中有蜿蜒曲折的道路,以石障景,以建筑物為點景,以遠處建筑物借景,以漏窗框景,以東西南北水岸對景。靈活的平面構圖、迂回曲折的空間序列、精心安排的尺度造型,隨著時空的不斷推移和轉換,透過虛、實、曲、直,形成點的單向靜態景觀到線的多層面動態景觀。大面積水面的留白,以建筑、水石、花木襯之,給人以“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的感受,故有“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之說。
三、結語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文化資源的豐富,人們的認知不斷豐富,精神情感深化,傳統園林的功用不僅僅是局限于可居、可游,而是上升為對哲學思想和文化藝術的更成熟理性的理解,將園林轉化為人們蕩滌心靈的場所,以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托物言志、造景抒情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核心思想。縱觀古今,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上的影響深遠,王陽明的心學和“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現代人的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尤其體現在對自然的態度上,如西方從一開始的“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到現在“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關系”,這樣的哲學思想也為古代園林匠師的造園過程提供了理論指導,從而在園林設計時創造如“優雅畫境家山林,豐富玲瓏別洞天”的寫意山水畫般的畫面。
園林中造園視覺要素的精心設計,是為滿足人類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繼承和發揚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必須基于人們對古典園林正確的認識。在西方藝術設計的影響下,現代景觀設計不能只停留在新科技、新材料的運用上,也不應該純粹復古,現在園林景觀的創造應該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既滿足現代人對自然園林的生態追求,又保留傳統園林中的寫意意境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給人類社會帶來積極向上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2]閻姿汝.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園林視覺美的比較研究[D].長春:吉林建筑大學,2015.
作者單位:
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