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姥爺曾經在公安部門干過一陣子。一天,科長在街上轉了一圈,回來后就讓他們把裁縫鋪旁邊那個賣散煙卷的抓起來。他們都很驚訝:賣散煙卷的天天出攤兒,沒覺得有什么特殊。科長解釋說:所有做買賣的都會緊盯著每一個路過的人,問人家要不要貨。只有這個家伙,低著腦袋一直不看人,說明他根本不是以此為生,肯定是在等著接頭。抓回來一審,果然如此。
還有一類人,也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判斷出一個人的職業以及訴求,連闊如的《江湖叢談》里專門介紹過算命先生的各種“簧”(騙術)。比如“地理簧”,就是通過來者的口音判斷其原籍,再分析他從事的職業。在當時,大一些的城市里,幾乎每一個行業都會被一幫子同鄉人把持著。在北京城,山西文水人通常都在干果鋪子做事,山西榆次人做糧行生意的居多,山西五臺人則喜歡在軍政界發展,而山東煙臺人多以廚師為業,河北定興人大部分都在搓澡和搖煤球。
連闊如舉了個例子:如果某人告訴算命先生自己來自房山縣,那么算命先生很快就會判斷出此人是為了打官司而來。因為房山縣有很多煤礦,當地人十有八九都在煤窯做事。有礦產就免不了有紛爭,既然來北京,又想算一卦,那只能是想問問官司輸贏了。
當然,就算判斷出口音還得繼續觀察:比如山東章丘人,很多都在全國各地販賣絲綢。除此之外,他們還熱衷于另一個行當:打鐵。于是,算命先生就可以通過來者的穿著和身材判斷他的職業。
在舊上海也是如此,錢鍾書在《圍城》里曾刻薄地描述自己的家鄉,說無錫人來上海,九成都是從事“打鐵、抬轎、磨豆腐”,最喜歡的玩具是泥娃娃,繼而得出結論:“鐵的硬,豆腐的淡而無味,轎子的容量狹小,還加上泥土氣,這算他們的民風。”
在農業文明時期,通過外表判斷職業和性格也不是一件難事。戚繼光寫的《紀效新書》,第一條就是關于如何選兵,也是看面相:“面目光白、形動伶便”的,一看就是“城市游滑之人”,堅決不能選。要選就選“黑大粗壯,手面皮肉堅實,有土作之色”的“鄉野老實之人”。
當然,有些東西能夠掩飾過去,比如口音可以學,面相可以易容整容,但有些細節不經意間還是會流露出來。電影《無恥混蛋》里有一個情節:幾個英國兵和美國兵假扮德國人,在酒館里遇到了蓋世太保,口音上倒是蒙混過去了。臨了,英國人要了三杯酒,比畫的時候用了食指、中指和無名指,這下子暴露了,因為德國人用的是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解決這樣的大紕漏,辦法只能是槍戰,然后一大批人死去。
(魏晴語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6期,宋曉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