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兒,還有我的一位閨蜜去日本旅行,接觸了這樣幾位日本老人,印象深刻。
開出租車的銀發“小伙”
接我們的出租車到了,快步走下一位銀發老者,我有點兒吃驚:至少70歲了吧,咋還開出租車?老先生白衫黑褲暗紅領帶,黑皮鞋錚亮,銀色的短發齊整,戴一副黑框眼鏡,腰板直挺。他笑盈盈打招呼,打開后備箱,手腳利索地提起拉桿箱。爺爺輩的人怎好意思麻煩?我們忙說自己來,老先生用漢語連說“我來,我來”,敏捷地“搶”了去。安頓好行李,老先生打開車門,伸出右手請我們上車,提醒系好安全帶,確認系好后他點點頭,穩穩發動車子勻速前行,一路和我們談笑,到目的地后搶先一步卸行李。這位老司機活力四射不輸小伙,又專業又敬業,我默默為他打100分。
做烏冬面的“西施”奶奶
我們去京都見女兒初中的同桌好友聰,受她母親之托帶東西給她,她在京都大學讀博已三年。傍晚,她請我們去吃烏冬面,店主是她熟識的老太,一身繡花麻布裙,盤著銀發,白膚紅唇,好優雅,資深西施一個。我們喝茶聊天,老太去門簾后小廚房一陣忙碌,不久,三碗烏冬面一一端上。烏冬面真好吃,湯汁鮮香,我們慢慢吃,輕輕聊。又有客人來了,老太放下捧讀的書,笑著倒茶請人入座,又去門簾后忙碌。她步履輕盈,哪像年滿80的耄耋老人?本該安享天年,這位“西施”奶奶卻獨自打理面店,輕松應對,游刃有余,似乎還樂在其中,不簡單!
富士山腳下經營家庭旅社的老夫妻
兩位“80”后,富士山腳下,一棟兩層鄉間別墅,客房不多,潔凈雅致。有個花木蔥郁的庭院,大紅太陽傘下是白色大理石的圓桌藤椅,用手一抹,纖塵不染。客房簡潔大方,兩張榻榻米,木桌木椅,淡藍墻紙,白色系的被子、浴衣(和服)、方巾。水壺空了,我去吧臺詢問,儒雅的老頭一口流利的英語,和和氣氣地讓我回客房等,一轉身忙著招呼剛進門的一撥房客。沒幾分鐘,老太將開水壺送來了,我雙手合十,用日語說“謝謝”,親和的老太又點頭又彎腰說著“不用謝”,弄得我不好意思,又暗暗佩服:一大把年紀如此敬業。
從都市到鄉野,活躍著銀發一族的身影,日本老人退而不休,像年輕人一樣兢兢業業。在烏冬面店時,我們聊起過這個話題:為什么有那么多日本老人還在工作?除了日本社會老齡化高居全球第一這個客觀因素外,還有很重要的主觀因素:首先,“不工作,會變老”是日本人信奉的生存法則,于是只要身體狀況允許,日本老人不愿放棄工作,他們相信自己還能干;其次,活出自我、活出尊嚴是日本老人的生活態度,“不給別人添麻煩”的理念根深蒂固,他們不想麻煩別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不工作,會變老”體現的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可敬可愛的日本老人,他們真的做到了學到老、做到老。
(摘自《中年讀者》 盧麗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