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國家以及相關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努力研究,我國教育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并在此過程中,逐漸發現家庭教育對于學生培養的重要影響,在此情況之下“家校共育”理念應運而生。基于此,本文簡要介紹了“家校共育”的概念和原則,并分析了當前“家校共育”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家校共育”在小學學校管理中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家校共育”學校家庭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7-0020-03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當前小學學校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等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小學教育以及學校管理的重點逐漸向著學生全面培養方向發展,為進一步實現對于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小學學校逐漸加強了對于家庭教育的重視,通過強化家校溝通,積極開展“家校共育”,以此保障家校合作的目標一致性和合作效果,實現對于小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因此,加強對于“家校共育”的實踐研究和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家校共育”的概念
“家校共育”顧名思義就是學校和家庭共同進行學生的教育,只不過二者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所需要負責的方面各不相同。在新時期背景下,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全面培養,而家庭和學校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都占有著較大的比例,并且擔任著不同的角色,因此要想真正實現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僅僅依靠學校是難以實現的。學校的重點在于學科知識的傳授,是對于學生文化以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教書”的比重相對較大,而家庭教育的重點則在于育人方面。“家校共育”模式的推出,其主要目的在于科學融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改變傳統教育模式較為片面的問題,通過家校互補,合作協助,以此實現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家校共育”的原則
第一,二者教育目標需要保持高度一致性,雖然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存在一定差異,但實際上二者教育目標應該是保持一致的,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幫助其實現長期發展和自我價值。第二,教育內容互補,雖然學校有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家庭也有著培養學生的義務,但是二者的側重點不同,單憑某一方是無法保障教育的全面性的,因此需要通過“家校共育”模式,構建共育整體,保障教育效果。第三,確保教育的合理性,由于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側重點和方法各有不同,因此為保障合作效果,需要確保教育的合理性,如家庭教育是融入生活的點滴之中的,并非是強硬單純的說教,而學校教育和管理則更多的是教學方法、模式等方面對于學生的影響,因此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進行教育山。
三、“家校共育”實踐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家校觀念不同
在新時期背景之下,不僅是學校、教師,社會各界對于小學教育的重視程度都在逐漸提高,社會對于小學學校管理和教育工作出現的了不同的聲音,與此同時,學校為進一步促進素質教育落實,在實際發揮自身教育功能的同時,也期望能夠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但是往往由于家長和學校的立場不同,導致其教育觀念出現分歧。從學校角度來講,教師是承擔家校溝通的橋梁,但是很多教師認為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有著更為豐富的教育經驗,而且教育理念更為成熟,因此希望在實際進行“家校共育”的過程中,能夠由家長配合學校,但實際上小學生家長的配合度往往相對較低,教師在進行教育知識宣傳和講解時,不僅難以取得家長的配合和理解,而且還可能會受到無理指責,極大地增加了自身工作負擔。從家長角度來講,一方面家長日常工作和家庭瑣事較多,十分繁忙,精力和時間都很有限,因此配合度不高;另一方面,還有一些家長認為教育學生是學校的職責,作為家長僅需要負責學生的物質生活即可,這也使得“家校共育”模式難以得到有效落實。
(二)家校溝通不暢
“家校共育”模式的應用,其關鍵點在于家校之間的溝通問題,二者之間不僅溝通的有效性較差,而且溝通方式和渠道相對較為單一,難以保障溝通的及時性。一方面,家長缺乏主動溝通的積極性,學校教師無法了解學生在家中的實際狀態,家長也不知道學生在學校當中的表現,因此難以實現對于學生的良好引導;另一方面,家長和學校溝通的渠道和方式相對較為單一,主要包括家長會、電話、微信群聊等,信息傳達缺乏一定的及時性、針對性,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者之間的溝通質量。
(三)共育內容不全
“家校共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教育互補,以此實現學生的全面教育和素質培養,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家校共育”的主要內容仍然是針對學生文化課方面,對于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一定重視。因此在實際進行“家校共育”的過程中,家長與教師之間溝通和交流的主要內容仍然是學生的學業和成績方面,“家校共育”內容全面性較差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四、“家校共育”在小學學校管理過程中的實踐策略
(一)建立平等合作觀念
對于“家校共育”而言,保障家庭和學校教育觀念平等、目標一致,確保二者角色定位正確是確保共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前提。首先,學校需要先明確“家校共育”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并加強對于學生全面培養的重視,著重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同時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其次,教師和學校需要明確自身與家長在“家校共育”當中的角色定位,建立平等教育觀念,教師也不應自居高位。最后,家長應加強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視,并具備積極配合學校的良好態度,理解教師,尊重教師,主動與教師和學校進行溝通交流,建立平等、良好的合作觀念。
(二)確保家校有效溝通
家校溝通是保障“家校共育”有效性、落實共育策略的重要措施和途徑,因此保障二者之間進行有效溝通是十分有必要的。
首先,需要具備良好溝通態度。想要保障家長和學校溝通的有效性,就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態度,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需要具備良好、坦誠的溝通態度,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充分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觀點,并與對方積極商討教育策略和方法。
其次,學校需要積極宣傳共育理念。由于家長并非專業教育人士,因此對于教育方面的認知可能會存在一定誤區,因此學校需要向家長積極宣傳共育教育理念,幫助家長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家庭教育并不僅僅是監督學生完成作業這一個方面,還要強調生活教育、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時要加強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關注。
再次,學校還需要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方法。“家校共育”是當前較為新穎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仍然處于初級階段,而且大多數家長缺乏對于此方面的重視,因此家長不具備家庭教育相關知識和教育方法。為保障家庭教育的科學性,以及“家校共育”的有效性,學校還需要從專業的角度為家長提供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以此不僅能夠降低家長的抵觸情緒,提高配合度,同時還能夠保障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三)健全家校共育內容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和性格,是進行素質教育的最好時機,因此“家校共育”就不應僅僅針對學生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習成績方面,同時也應該加強對于學生心理健康以及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以此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1.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我國很多的小學生均為獨生子女,雖然從小受到家中長輩以及家長的照顧和寵愛,但是往往缺少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視。此外,很多家長在工作以及生活壓力的影響之下,往往缺乏對于孩子的陪伴,再加上部分家庭中父母關系不和,家庭氛圍較差,更會給學生帶來不良的影響,甚至可能會導致學生出現膽小、自閉等情況,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家庭影響之外,教師對于學生感受的忽視,校園霸凌等情況的出現,也嚴重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
從學校層面來說,為保障小學生心理健康,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結合當前小學實際情況和運行特點等,制定相應校園管理制度,加強校內管理,避免出現校園霸凌等情況,保障學生校園生活的安全和健康。第二,營造健康的校園環境,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性格特點以及心理發展需求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識地融入到校園管理當中,加強對學生思想感情以及心理動態方面的關注,并積極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良性溝通。第三,構建輕松的學習氛圍和教育環境,在實際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加強對于學生的關懷和愛護,并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努力與學生之間構建良好、互相信任的關系。第四,設立心理健康課程或者開展相應校園活動,以此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專業知識,實現對于學生的良好引導。
2.加強德育教育
在新時期背景下,素質教育講究對于學生的全面培養,文化知識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自然是不可忽視的,同時德育教育也逐漸成為小學教育的重點內容,因此在實際進行“家校共育”的過程中,學校和家長還需要加強對于學生德育方面的引導。此階段的小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觀念,因此,為避免網絡以及社會環境給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學校和家長必須要重視德育教育。
五、結束語
本文針對“家校共育”在小學學校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展開探討,從教育觀念、溝通策略、共育內容以及實踐方法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家校共育”的實踐策略。綜上所述,在實際進行“家校共育”的過程中,需要保障二者目標的一致性、溝通的有效性,并確保二者教育內容的互補性和全面性,建立長效共育機制,并構建良好的教育氛圍和環境。相信隨著對“家校共育”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小學學校管理以及教育水平都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陸冰心.家校共育視角下小學生德育工作創新點的實踐研究[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11):15.
[2]李剛,趙麗霞引導家長深度參與,實現家校協同育人_天津市普育學校提升家校共育合力的實踐策略[J].天津教育,2019(4):39-40.
作者簡介:
田虹(1977年8月28日-),女,吉林白城人,漢族,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學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