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隨著關于民歌翻譯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學科內容愈加豐富,且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囊括了語言學、翻譯學、民俗學、社會學及音樂等多種學科。本文主要通過功能對等理論以部分中英互譯國內外民歌為例,對民歌翻譯的策略及原則進行深入分析,揭示民歌翻譯的美學價值。
[關鍵詞]民歌翻譯功能對等美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7-0087-03
現(xiàn)如今,世界各國、各區(qū)域與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愈發(fā)廣泛,不同的民族音樂成為構建彼此了解的重要橋梁。民歌使人們能夠深入感受其它國家、民族的文化之魅力,并且在文化藝術交流的過程中,人們的需求也從曲調聆聽轉變?yōu)樯顚油诰蚱浜x。翻譯者希望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更好地闡述民歌作品,僅僅是簡單的歌詞和曲調并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民歌翻譯的地位變得愈發(fā)重要,也是世界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重要途徑。但是關于民歌翻譯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爭議,未達成共識,缺乏完善的理論體系以及可靠的翻譯原則和措施。
1.民歌翻譯理論概述
民歌翻譯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一門學科,因此對其理論進行判定較為困難,十分值得研究。
國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對民歌翻譯進行研究,提出了諸多功能理論,如審美功能、元語言功能等。語言學派過于重視原文文本的分析,保證原文和譯文的等值。奈達對相關理論進行不斷研究和完善,由動態(tài)對等發(fā)展為功能對等,也就是翻譯的過程中不再過于重視語言文字表面的對應,而是注重譯文與原文在功能方面的對等,體現(xiàn)其諸多功能,如信息功能、認識功能、審美功能及行為功能等。將評估譯文對錯的依據轉移到讀者方面,譯文和原文是否對等取決于讀者,這也是民歌翻譯理論的進步。
不同于國外,我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注重翻譯的美學價值。最早可體現(xiàn)在對佛經的翻譯方面。近代很多翻譯學家的理論都具備美學思想,例如嚴復的“信達雅”學說,對審美價值進行了概述。現(xiàn)代翻譯學家則對其繼續(xù)深入研究,提出翻譯美學思想及相關原則,使我國翻譯美學內容不斷趨于完善。例如王宏印《文學翻譯批評論稿》中相關文章對翻譯美學進行了深入闡述,毛貴榮《翻譯美學》一書中根據相關案例進行英語與漢語的審美差異成因進行了全面分析,使讀者具備良好的審美意識。
2.民歌翻譯原則與方式
不同于文學作品的翻譯,歌曲的翻譯也十分復雜,同樣需要具備其原則和方式,翻譯時不應該只追求一種藝術手法,常需要多種方式聯(lián)合,并且原文和澤文在語法、語序以及修辭等多方面存在差異。為了確保其功能對等,不但需要將其思想內容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讀者,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風格,體現(xiàn)其美學價值。
2.1音樂方面的對等
詞和曲共同組成了民歌,歌詞中音節(jié)與樂曲節(jié)拍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對民歌進行翻譯需要保證樂曲的有效融合,對詞進行翻譯時還要配曲,中文漢字均為單音節(jié)詞,一個字便是一個音節(jié),英文則有所不同,有單音節(jié)詞,也有雙音節(jié)、多音節(jié)詞,因此譯文需要最大程度同原文保持對等。
民歌具有襯詞和襯句的特點。歌詞中的部分襯詞具有修飾性,其作用僅為抒發(fā)作者情感或者填補空拍,可以不對其進行翻譯,這樣有助于保證音節(jié)的對等。例如“深不過呀那個黃土地,高不過個天”。其中“呀”、“那個”、高不過天中的“個”均為填補空拍、抒發(fā)情感的詞語,可以不對其進行翻譯,翻譯為“It's not as deep as theloess,it's not as high as the sky.”同時翻譯的過程中需要保留原文發(fā)音的方式,通過漢語拼音體現(xiàn)類似翻譯,做到音譯,使其更加生動,具有美學價值,營造歌曲的氛圍。例如:把門開(哎咳哎咳呦)翻譯為opens the door(aihai ai hai you)。將國外民歌翻譯為中文也需要遵守音節(jié)對等原則,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音譯、直譯或者意譯等。其中加拿大民歌《紅河谷》,在世界范圍內十分流行,本文以此為例進行分析,在翻譯時需要確保中英文歌詞音節(jié)的一致性,并且簡潔流暢,體現(xiàn)其音韻美學價值。如We will miss your bright eyes and sweet smile翻譯為我們將懷念你的微笑。
?2.2疊詞與韻律方面的對等
民歌中含有大量的重疊詞和韻律,十分生動和悅耳,具有非常好的表現(xiàn)力。英語和漢語之間存在一種表層結構、深層結構的互文性聯(lián)系,翻譯的功能便是使二者結構關聯(lián),表層結構便是翻譯作品物質存在的語音形式體現(xiàn)。
例如我國陜北地區(qū)民歌重疊詞繁多,達到抒發(fā)情感的目的,同時具備一定的音律美和節(jié)奏美,翻譯時需要防止原文關鍵信息的遺失,通過互文的方法做到功能方面的對等。比如說心心可以翻譯為heart to heart,手拉手可以翻譯為hand in hand等。歌詞不同于文學作品的一些詞匯,其本身具備獨特的節(jié)奏和韻律,與詩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翻譯的過程中還需要重視韻律的美學價值。翻譯時首先需要傳達原文的意美,其次則需要體現(xiàn)音美,最后則需要傳達形美,保證三者兼具。民歌和詩歌主要的相似點體現(xiàn)在韻律的形式方面,多為AABA、ABAB以及AAAA等類型。
蓮波通過詩經體對英文民歌《斯卡布羅集市》進行翻譯,其翻譯模式轟動一時,開創(chuàng)了一股模仿潮流,雖然使用的韻律格式有所不同,但是詩經體結構本身便具有非常高的美學價值,使原文更具藝術價值和文學韻味,并且每一樂句同原文音節(jié)數大致相同,具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例如其將“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mine”翻譯為伊人曾在,與我相知。我國流行民歌《一對鴛鴦水上漂》的歌詞韻律格式也為AA型,其中一二句同三四句末尾韻腳一致,譯文也需要保留這一格式,達到契合。例如將“一對對那個鴛鴦水那上漂”翻譯為“Aloving duck and drake paddle in a pond."等。
2.3修辭方面的對等
民歌中蘊含著豐富的修辭方式,例如比喻、夸張以及賦比興等,十分常見。其中最為常見的夸張修辭方式,例如通過數次將對人或物的描述夸大或縮小,達到深化情感的目的,使其具備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修辭性,可通過直譯或者意澤的方式進行翻譯細。例如對陜北民歌《黃河船夫曲》進行翻譯時,翻譯者將“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只船哎”翻譯為“And on the99 bends are99 boats.”等。又比如陜北民歌《想哥哥》中將“三年兩年忘不了你”翻譯為“AndI'll keep thinking of you forever.”其中《黃河船夫曲》總通過“九十九”這一夸張修辭方式表達船只數量繁多,雖然有些夸張,但是能夠將船只布滿港灣的畫面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并且“九十九”也是疊詞的一種,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感,能夠體現(xiàn)翻譯效果,所以選擇直譯的方法進行翻譯。《想哥哥》中通過數字“三年兩年”來表達時間短暫,但是通過深入了解能夠感受到女子對情郎的一種思念之情,所以通過直譯的方式將其翻譯為“fovever'”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助于體現(xiàn)原文的真實意境。
賦比興則是中國詩詞曲中特有的一種修辭手法,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中。使用其他語言翻譯這類修辭方式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分析兩種語言的特點,在不對語言文化信息造成損害的基礎上,保證原文和譯文功能對等。信天游常見句式結構多為上句起興,下句抒情或者敘事。例如民歌《藍花花》中歌詞先通過青線線、藍線線色彩進行起興,引出后句的藍花花,使讀者聯(lián)想到美麗動人的姑娘,翻譯時務必要突出色彩“blue”,通過顏色的對比體現(xiàn)事物的美好,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如“青線線的藍線線,藍格瑩瑩的彩”翻譯為“Blue thread dark and lightlook ever the best..”。比興主要指興中有比,不但需要在上句起興,并且上句和下句之間還需要具備形象的類比。《這么好的妹妹見不上面》兩句歌詞中上句起興,通過“辮子”引出下句的“妹妹”,通過相似的關系和句式進行類比,譯文同樣適用相同結構,突出這一對比,表達小伙子對姑娘真摯的感情。“這么長的辮子探探不上天,這么好的妹子見不上面”翻譯為:What a long olait,.why it cannotreach up the sky,What a lovely girl,why I've got nochance to see.
2.4方言土語和文化因素
民歌是民間文化藝術的集中體現(xiàn)形式,所以民歌中蘊含大量的方言土語,并且這些語言通常具備豐富的文化色彩及地域特色,對其進行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需要全面綜合性分析多項因素,如實際語境、讀者接受程度、思維習慣等,切實達到藝術審美的效果。
為了防止因為文化差異因素引發(fā)的交流方面及理解方面的障礙,翻譯人員需要尊重譯語文化的主流價值觀,探索兩種文化在互文性方面的關系,通過歸化的方式進行翻譯。例如我國陜北民歌《連心肉》中有一句這么唱到:你是我哥哥的連心肉。在中國文化中,“連心肉”多用來形容被疼愛的人,因此可以將其翻譯為“the appleof eye'”,也就是英語中掌上明珠的含義,雖然表述存在不同,但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國陜北民歌《攬工調》中有一句這樣唱道:真是一個呀喪呀喪門神,“喪門神”指的是主管死亡喪葬的兇神,具有不祥的含義,在中國鬼神文化中具有特色,翻譯者可以通過歸化策略將其翻譯為“a black cat'”,因為在西方文化中黑貓表示不詳,會帶來厄運,因此也具備異曲同工之妙。對民歌中蘊含的民俗文化進行翻譯可能無法體現(xiàn)兩種語言功能的對等和互文性聯(lián)系,因為需要加強對讀者的引導,使其逐漸了解源語文化的特點,也就是通過異化的策略,體現(xiàn)源語文化的特點,最大程度保留民歌本來的韻味和特色。例如“扭秧歌”是我國發(fā)展歷史悠久、至今仍廣泛流傳的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對其進行翻譯,可將其翻譯為“Yangge''或者“Yangge dance”;“陽婆婆”是陜北地區(qū)的一種關于太陽的特有說法,可將其翻譯為“TheGrammy sun”,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親切感,同時有助于表達一種愉悅美好的感情。了解陜北文化的人都知道“藍花花”并不是一種花,在傳說中指的是一名美麗勇敢的姑娘,因此可以將“藍花花”翻譯為“Blue Blossom”,通過異化的策略不但能夠讓讀者深入了解其具體含義,同時也會在讀者腦海中生成一幅幅畫面,不僅最大程度上保留民歌的韻味,同時兼具一定的審美價值。
3.結語
綜上所述,現(xiàn)如今隨著世界文化藝術交流的廣泛推進,民歌翻譯顯得愈加重要,通過功能對等理論為民歌翻譯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同時民歌翻譯中的多種方法也需要遵守功能對等的原則,體現(xiàn)文化和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楊洋.“一帶一路”戰(zhàn)略語境下中國民歌的翻譯——以河南民歌的歌詞為例[J].北方音樂,2020(18):224-225.
[2]李叢森,李剛.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烏拉特民歌漢英翻譯初探——以王宏印《鴻雁》英譯本為例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4):154-155.
[3]谷峰翻譯倫理視域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探析——以徽州民歌的英譯為例[J].錦州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3)102-104,112.
[4]王宏印.文學翻譯批評論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34.
[5]黃瓊,蔡吉燕.布依民歌英文翻譯方法及策略研究[J].海外英語(上),2018(10):118-119,124.
[6]歐秋耘.文化走出去倡議下的湖北民歌歌詞翻譯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34(11):120-124.
作者簡介:
肖敏(1982年8月-),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外國教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