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陳麗 王丹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形勢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針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存在的問題,指出加強和改進課程建設的舉措,主要通過抓好師資隊伍這個關鍵,通過“二課堂”讓學生實踐體驗,強化能力培養,實施隱性教育。同時要構建和完善全方位就業咨詢體系和立體化就業服務體系,讓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全面開花,真正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務。
【關鍵詞】師資隊伍? 隱性教育? 職業咨詢? 就業服務
【課題項目】烏蘭察布醫學高等??茖W校2019年校級課題“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WLCBYZ201911)。
【中圖分類號】G717.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5-0024-02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對于培養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職業觀、促進大學生自我管理、全面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入新時代,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為高校的首要任務。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一門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事關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思想教育課,應該從一本教材幾堂課的知識傳授走向更廣闊的空間,充分挖掘本課程應有的課程思政內涵和育人功能,真正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良師益友”。本文就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提出以下舉措。
一、抓好師資隊伍是課程建設的關鍵
教師是實施教書育人的關鍵。從當前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師資隊伍來看,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一是教師隊伍不專業。師資主要是從事就業服務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員、輔導員或者公共教學部門的老師,教師登臺門檻較低,缺乏統一管理、系統培訓,集體備課等教研活動很少,很多教師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課堂教學吸引力不強,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教師責任意識不強。本課程在絕大多數高校都是作為考查課大班授課,對學生的考核也相對比較靈活,沒有相應的教師考核機制,教師對學生缺乏全面了解,課后更沒有服務學生的責任意識,缺乏實踐上的悉心指導。
針對以上問題,如何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1]首先,要建立一支穩定的師資隊伍。即能夠從學生入校到畢業全程輔導學生,在全面了解每一名學生性格、特長、興趣、愛好、學習情況、家庭情況等基礎上,能夠給予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方面的指導意見。從這個角度來說,由輔導員來授課較為合適,而且有利于與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結合起來,更有利于發揮課程的育人功效。其次,要持續做好教師業務培訓工作,將職業規劃教育培訓納入輔導員崗前培訓、日常業務培訓,有條件的學??梢越iT的教研室,將任課教師納入教研室集中管理,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觀摩、公開示范課、典型經驗交流等教研活動,全面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二、抓好育人關鍵環節,構建隱性教育機制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中指出,本課程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技能的培養,還有態度、觀念的轉變,是集理論課、實務課和經驗課為一體的綜合課程。態度、觀念的轉變和技能的獲得比知識的掌握更重要,態度、觀念的改變是課程教學的核心,因此,它的經驗課程屬性更為重要。
(一)構建隱性的職業規劃教育模式
很多高校特別是高職高專類學校,由于學制短、實習時間長等因素,很難將職業教育貫徹始終,往往抓住入學和畢業兩頭,中間幾乎忽略。與其在有限的課時內蜻蜓點水,不如干脆通過“二課堂”來實施教育。這里所謂的隱性教育就是要打破課程限制、學期限制、學時限制、課堂限制,充分發揮輔導員的創造性與能動性,打造一課堂之外的二課堂育人模式。可以嘗試通過輔導員主題班會、講座、師生座談等形式實施授課,無須局限于課堂形式,完全可以是班級活動等其他的方式開展。授課不拘于形式,育人才是最終目的,從一課堂移到二課堂,不是課程地位的降低,而是為了進一步走進學生的世界,讓師生都放松,突破課堂的限制,更好地創設體驗式情境。
(二)強化學生主體地位,注重課程體驗性
在教學中我們始終要牢記,本課程需要有知識傳授,但不是最終的教學目的,它是一門開啟學生內在心靈世界的育人課,包括態度、觀念的轉變,情感、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是集理論課、實務課和經驗課為一體的綜合課程。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忽視它的經驗屬性。所以在教學中應努力避免傳統課堂滿堂灌的模式,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可采用課堂講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訓練、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社會調查、實習見習、人物訪談等多種方法。應該通過嘗試綜合運用項目化學習法、沉浸式學習法、探索式學習法、實踐學習法等方式,來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可學性。[2]
(三)適度理論引導,強化能力培養
適度引入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知識,讓學生從理論層面了解職業及其特點、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同時,引導學生學會用理論指導實踐,強化學用結合的意識,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將心理學相關理論正確運用到自我的分析評價中,客觀分析、正確認識自身的性格特征,適當進行自我調整等。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思維,有效解決職業理想實現過程中的阻礙問題,掌握SWOT分析法,正確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等。既要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也要幫助學生科學規劃實踐路徑,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自我成才的內在動力。
(四)立足專業實際,滿足學生需求
從教學實施來看,大部分高校沒有依據本校實際、專業特色去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而是以教材為準,學校選用哪本教材任課教師就依據教材講,沒有學校特色和專業特色,我們從建成的一些國家級精品課程來看,缺乏專業特色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加強課程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各高校要以《教學要求》為指導,依據不同專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符合院校特色,體現專業特色、滿足學生需求的有針對性的教學大綱或教學計劃,處理好普適性和專業性的關系。
三、構建全方位就業咨詢體系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課程教育,還應該涵蓋滿足個性化需求的職業咨詢體系和全方位就業服務體系。如今的大學生個體化差異較大,在職業傾向上也趨向個性化,單靠通識性的職業規劃教育課程不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目前,大部分高校職業咨詢服務不完善,特別是針對學生個體的職業咨詢服務。教育個性化、“私人訂制”是未來教育的基本特征,提供能夠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職業發展服務是學生的潛在需求和現實需要,所以,高校要努力建構滿足個性化需求的職業咨詢體系。建立健全職業發展咨詢機制,配置相應的軟硬件設施設備和專業人才隊伍,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個體咨詢服務旨在為學生解答就業政策、職業生涯規劃、自我認知、求職技巧、求職心理和職場發展等方面的困惑, 需要咨詢老師具備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心理學知識, 只有提高咨詢老師的專業性才能將個體咨詢服務做好、做專、做強, 才能真正從根本上去幫助學生解決就業困惑。[3]開展個性化就業咨詢服務,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相對較高,所以,高校要對任職教師開展心理學、教育學、咨詢等方面富有針對性的培訓,推進就業指導教師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
四、構建立體化就業服務體系
首先,要構建校內上下聯動的就業服務機制。要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就業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院系聯動推進的工作機制。要發揮院系在就業工作中的主動性,融入院系日常工作,做好學生的專業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和日常管理,把就業服務工作做實做細,做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去。其次,要構建校內外聯動的就業服務機制。高校要主動開展校企合作,為學生搭建更多社會實踐、實習實訓、職業體驗的平臺,同時要及時掌握企業的用人需求,引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開展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育人模式。要主動與政府人社部門等聯動,共同開展就業工作,落實國家就業政策。要利用好榜樣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經常性地邀請專家學者、優秀校友、成功人士走進校園、走進學生開展講座,開展人物訪談等活動,發揮成功人士的示范引領作用。最后,要構建線上線下互動的就業服務機制。要充分利用好各類“互聯網+”新手段,推動職業發展教育、咨詢、就業和創業相關服務線上模式,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上的優質教育資源,提升課程的豐富性,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高廳〔2007〕7號)
[2]吳宇方.問題與重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體系構建探索[J].大眾標準化,2021(7):214-216.
[3]張亞靖,劉曉光.新時代高校個性化職業咨詢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4):151-153.
作者簡介:
劉玉敏(1983年10月-),女,漢族,河南鶴壁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烏蘭察布醫學高等??茖W校公共學科部教師,主要從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及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