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食育”指的是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而節氣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又衍生出傳統的習俗,每個節氣都有獨特的食物作為節氣的代表性食物。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還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將節氣食育融入幼兒食育當中,通過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幼兒提供食物的健康規律以及飲食規律等,從幼兒時期開始就灌輸他們食物相關知識的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圍繞節氣食育在幼兒園大班食育中的具體作用進行分析,并探究節氣食育在食育項目的有效應用,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節氣食育? 幼兒園? 大班? 食育項目
【中圖分類號】G6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5-0124-02
幼兒教育真正的意義并不是完成幼兒的教學工作任務,而是利用這個時期幼兒對新事物的敏感心理,以大人的成長經驗結合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然而,受到日常生活中飲食習慣不合理的影響,幼兒對待飲食態度消極,對飲食的認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導致幼兒的成長缺少充分的營養。對此,在開展幼兒大班食育教學過程中,探討食育與二十四節氣相對應的飲食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
一、節氣食育在幼兒園大班食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節氣食育有助于幼兒健康發展
二十四節氣是一種自然現象,自然界的興衰枯榮都會對人體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人體的身體是隨著時節的變化而變化,而為人體提供所需營養的飲食與人的健康又有著密切的聯系。正因為如此,人的健康飲食應順應時節的變化,符合四季二十四節氣更替的自然變化,達到身心健康的作用。對此,幼兒園開展節氣食育對幼兒健康發展的要求不僅僅是身心發展,還要求學生健康節氣飲食習慣的養成、積極樂觀態度的培養、優秀品格的塑造,以及實踐動手能力的提升等。現階段的學齡前兒童,大部分具有很多不好的飲食行為習慣,如挑食、偏食、嗜食垃圾食物等。幼兒時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性時期,幼兒節氣食育可以有效幫助幼兒從小樹立健康飲食的行為意識,進而逐漸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根據最新的營養調查結果顯示,88%國家的兒童存在著多種原因的營養不良,全球至少有1.58億兒童發育緩慢,超過5千萬的兒童營養缺失,身體消瘦,約有4千萬的兒童體重超重。營養不良或者是過剩都給兒童帶來了身心負擔,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還會因此面臨被嘲笑、適應性差、自卑等方面的問題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1]。對此,幼兒園一方面需要關注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還應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在幼兒大班中開展節氣教育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進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二)節氣食育有助于提升國民健康水平
所謂“民以食為天”,這句俗話反映出了飲食的重要性,每個人都離不開“食”,但是“病從口入”則如實反映出了食品與人體健康的深度關系,怎么吃?吃什么?成為了當代人們最為關注的健康話題。就目前我國國民健康情況數據來看,狀況十分不樂觀,從2009年至2019年我國糖尿病患者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甚至到了2017年我國糖尿病患者達到了1.144億,位列全球第一,全球至少有100多萬20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患者,中國就占了5%[2]。報告和數據反映出國民健康不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有專家指出,二十四節氣是指導人們健康生活的秘笈,只有順應二十四節氣的氣候變化,調整健康的飲食、作息、運動等方式,才是正確、有效的健康方法。幼兒園要深刻意識到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牢牢抓住幼兒發展的基礎時期,對幼兒進行全面的節氣食育。同時幼兒節氣食育的影響是深遠悠久的,對幼兒的整個人生成長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故在幼兒園大班中開展節氣食育有助于提升未來國民健康水平。
(三)節氣食育有助于傳統文化傳承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二十四節氣。隨著社會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引進了許多外來文化,西餐、快餐等飲食沖擊了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方式。如何在多元化的市場經濟下保持傳統文化特色,需要使人們認同、了解、傳承傳統的飲食文化,例如立春吃春餅、清明吃青團、端午吃粽子、秋分吃柿子、冬至吃餃子等等,這都是節氣食育中具有的獨特食物。除了傳統的飲食文化之外,幼兒園在開展節氣食育中還應加強學生對飲食中的禮儀文化進行實踐與傳承。例如,在品嘗傳統食物時,古代講究進食之禮,要求進食的時候要保持雙手的整潔、吃飯時盡量不要發出聲音、不要碰響碗筷等。這些進食禮儀大部分都延續到了現代,雖然沒有古代那么多的講究,但是在進食時需要引導幼兒講究飲食的禮儀習俗,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在幼兒大班中開展節氣食育,一方面可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飲食文化讓幼兒學習二十四節氣中的飲食特點等,對傳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意義[3]。
二、節氣食育在幼兒園大班食育中的實施策略
(一)構建節氣食育環境
構建節氣食育環境是開展食育實踐的基礎。幼兒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以及節氣食育知識創設出一個情景式的食育環境,使幼兒在情境之中沉浸式感受節氣的相關食育知識,有利于提升食育的教育效果,通過感官體驗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園大班的年齡、興趣愛好以及節氣特點創設出一個與“節氣”主題相對應的食育環境,教師圍繞墻面設計節氣食育的主題墻面,并且可以將不同節氣中的不同食材張貼在展示區,豐富幼兒的節氣認知,創造節氣食育的學習氛圍。在幼兒活動走廊的區域還可以結合傳統節氣,張貼節氣圖片以及節氣標識,通過墻面裝飾將節氣名字與節氣食物相呼應,引導幼兒認識和了解不同節氣中的不同飲食文化,在創設的節氣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節氣食育。
創設良好的節氣食育環境應整合節氣食育中的學習資源,利用實物和圖片裝飾幼兒學習環境,這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更是幼兒體驗的過程,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4]。
(二)開展節氣食育課程
學齡前幼兒的認知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有限,一旦沒有形成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幼兒很容易遺忘學習的相關知識點。為了提升節氣食育教學效果,幫助幼兒更加有效地學習節氣食育知識,幼兒教師可以定期開展節氣食育課程,以二十四節氣作為開展教學課程的載體,根據節氣來確定食育課程的主題,講解節氣食育的文化知識,開展與節氣有關的食育活動,構建完整的節氣食育體系[5]。
在開展節氣食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結合傳統節氣文化,深挖節氣中的食育特點,依托于節氣的代表性食物來組織幼兒節氣食育教學活動,傳承和發揚節氣食育的文化內涵。例如“寒露”節氣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將凝結成霜,應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物。通過節氣食育課程的講解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深刻認知節氣的名稱,知道每一個節氣適合吃什么食物以及對身體的作用,感受節氣食育的文化魅力。除此之外,幼兒教師還可以根據節氣的食物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如冬至可以開展包餃子的美食等活動。
節氣食育課程的教學設計應符合幼兒的情感認知、學習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要求,培養幼兒對食物的正確飲食習慣,有助于幼兒養成尊重與愛惜食物的優秀品質。
(三)節氣食育家園合作
節氣食育涵蓋了節氣特點、食物種類和食物所對應的食物作用等方面內容,幼兒難以在有效的課堂學習中掌握節氣食育的知識內容。因此,幼兒園應結合家長共同實現對幼兒的節氣食育,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提升節氣食育的效果。
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學習中,幼兒教師要與幼兒家長保持密切的溝通,有效地將二十四節氣的飲食文化相關知識傳輸給家長,讓家長意識到節氣食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并引導家長如何在生活中提升幼兒的節氣食育。例如,在節氣時,幼兒教師可以引導家長根據節氣食俗為幼兒制作節氣美食,并且給幼兒講解節氣的飲食規律。與此同時,幼兒教師要督促家長完成相關的節氣食育活動,借助錄像或者是拍照及時跟進幼兒節氣食育的活動反饋。
促進節氣食育家園合作,幼兒教師要引導幼兒家長正確認識節氣食育,解答幼兒家長遇到的問題與困擾,幫助家長解決節氣食育活動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共同實現幼兒家園的和諧發展,促進幼兒節氣食育的有效開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大班中開展節氣食育活動不僅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還能為其日后的健康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在幼兒園中落實節氣食育應遵循傳統文化和科學發展觀,對幼兒健康發展、國民健康水平提升、節氣文化傳承等就具有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同時實現幼兒的節氣食育要結合幼兒階段的發展特點,從創設環境、開展課程再到家庭合作統籌考慮,全面推動節氣食育在幼兒食育教育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宇. “活教育”視角下的幼兒園食育研究[D].渤海大學,2021.
[2]溫紅云.幼兒園食育活動的實踐與探索[J].福建教育,2021(22):19-20.
[3]王俊秀.幼兒園多樣化食育活動形式探索[J].河北教育(綜合版),2020,58(Z1):71.
[4]李海蓮.傳統節氣養生在幼兒園食育中的應用[J].家教世界,2020(15):52-53.
[5]樊燕霞.幼兒園食育課程建設與實施初探[J].教師,2019(29):80-82.
作者簡介:
梁蓉(1988年9月-),女,漢族,陜西漢中人,二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二十四節氣幼兒園食育,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