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康寧
【摘要】我國的來華留學教育正在經歷從特殊照顧到趨同化管理的轉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社團作為我國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高校第二課堂的引領者,理應發揮重要作用。本文針對留學生融入社團活動的意義、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為留學生趨同化管理和高校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趨同化管理? 留學生? 社團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5-0168-02
一、緒論
我國的來華留學生管理,經歷了從特殊照顧到逐步推進趨同化管理的歷史進程。自20世紀50年代接收第一批來華留學生以來,在90年代之前,我國的留學生教育基本傾向于特殊照顧模式[1]。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進入了來華留學事務管理的轉型期,有意改變特殊照顧型的管理模式。2010年,教育部在《留學中國計劃》中指出要“積極推動來華留學人員與我國學生的管理和服務趨同化”[2]。這為高校來華留學事務趨同化管理提供了政策指導和支持,拉開了來華留學事務管理轉型的序幕。
“十三五”期間,中國的教育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2018年,共有49.22萬名留學生來華留學,中國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3]。為進一步提升我國來華留學教育管理水平,進一步推進趨同化管理勢在必行。
趨同化管理是當今世界各國接收外國留學生時所普遍采用的培養方式。管理和服務趨同化,能夠幫助留學生更快地融入中國文化,同時也有利于提升高校的來華留學生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而學生社團作為大學生自發成立的學生群眾組織,是我國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高校第二課堂的引領者,理應在留學生趨同化管理中發揮出重要作用。然而,因種種原因,大部分高校目前尚無法完全實現來華留學生人員與中國學生趨同化管理,學生社團在趨同化管理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凸顯。
二、留學生融入社團活動的意義與價值
(一)為留學生趨同管理探索新的思路和方向,進而提升高校國際化水平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今天,高等院校國際化水平已成為衡量其辦學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申報雙一流高校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各高校都在力圖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提高留學生教學和管理質量。高校學生社團是高校學生管理的最前線和最具活力的群眾組織,在語言和文化溝通中具有先天優勢。留學生加入社團活動,將有更多的機會提升語言水平、了解中國文化,從而反過來推動課內的趨同化管理進程。
(二)促進社團創新轉型,為第二課堂建設增添活力
在歐美國家,有相當比例的國際學生參與社團活動,而我國則因為體制機制的原因,社團納新時經常忽視留學生群體的需求。部分高校成立了由外事部門領導的留學生社團,但是隨著學校國際化程度的提高 ,留學生的管理和服務需要更專業化的團隊來進行管理。在趨同化管理的要求下,打通中外學生社團勢在必行。這就要求團委必須拿出一套同時適用于中外學生的管理制度,對留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方式、范圍等作出明確要求,進一步創新社團的管理模式。
(三)促進多元文化融合,增進中外學生國際友誼
目前很多高校的留學生還在采取單獨編班、單獨上課的模式,這使得中外學生空有交流意愿,缺乏交流平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外學生的交流及文化溝通。某些高校嘗試采取一定方式,促進中外學生互幫互助,但因之前“特殊照顧”階段導致社會對留學生政策較為敏感,一旦操作不當,反而會引發媒體誤導和社會輿論。若能通過社團這種正式的學生群眾組織,讓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自發參與互動,將為中外學生提供廣闊的交流平臺。
三、當前留學生融入社團活動存在的困難
(一)部門協同不足,缺少參與動力
目前接收留學生的高校中,僅有不足20%采取了趨同管理模式,且大多為半趨同形式,即通過國際處或留學生處等部門負責全校留學生的歸口管理統籌,具體管理工作由二級學院負責,而其他職能部門較少參與管理[4]。這也就意味著,目前絕大多數高校依然處于國際處或留學生管理職能部門在留學生管理中獨挑大梁的情況。而根據2016年的《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暫行辦法》,學生社團的主要管理部門為高校團委[5]。在學校黨委沒有明確政策驅動的情況下,部門之間很容易出現協同不足的情況,導致各自為政、各成體系,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愿意參與到彼此之間的管理中去。這也就導致留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自成體系,未能納入學校團委的統一管理。
(二)留學生入學門檻相對偏低,語言文化障礙導致學生難以順利融入社團活動
盡管近年來各類政策文件為留學生趨同管理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制度保障,但在實際招生管理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承認,因中文在世界其他國家的普及水平有待提高,相較歐美高校而言,我國的留學生入學門檻相對偏低,除教育體系差異外,來華留學生在語言和文化融入方面依存在一定障礙。例如,根據《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規定,以中文為專業教學語言的學科、專業的中文能力要求應當至少達到HSK4級。但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普遍反映,HSK4級水平在很多專業是遠遠不夠的。語言、文化的不適應也導致部分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時或存在畏難心理、或因無法理解而失去興趣。
(三)政治風險導致部分高校存在回避心理
共青團中央明確規定高校社團工作必須由高校黨委統一領導。與此同時,與留學生相關的網絡輿情屢屢出現,一旦出現任何問題,都可能引發有心人士借機炒作博人眼球。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高校為規避風險,也在有意暫緩推進留學生加入學生社團的進程。調研過程中,不乏高校具體工作負責人坦言,讓留學生全面融入社團活動,政策尚不成熟。然而,在來華留學生管理工作中,為幫助來華留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國情,引導學生對中華文化產生正面印象,靠“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加強溝通交流,才能更好地培養“知華、友華、愛華”的來華留學生,因此,來華留學生管理,宜“疏”不宜“堵”。
四、關于留學生融入社團活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實現各部門協同管理
要真正實現趨同化管理,需要學校高層提升對高校國際學生管理的認知。“吸引國際學生來華留學是我國基于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和自身發展需要制定的戰略目標”,留學生招生是提升一個國家國際影響力、實現文化輸出的重要途徑,高校有責任完成好國家賦予的文化使命。同時,留學生招生培養也有助于高校提升自己的國際化水平,為高校帶來國際交流方面的紅利。因此,高校需要統一認識,提升對來華留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推廣趨同化管理的理念。建議在學校層面,成立留學生工作指導小組,由分管校領導任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及學院負責人為成員,合理劃分工作職責,結束在留學生教育培養中國際處或國交學院單打獨斗的局面。同時建議將留學生工作納入二級單位考核,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在社團活動中,建議由校團委牽頭,各學院協同管理,杜絕留學生社團活動無人負責的情況。
(二)正視差距,實現同中有異
在努力實現趨同化管理的同時,高校必須清晰地認識到我國來華留學教育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認識到來華留學生生源質量的參差和與本國學生的差距。“因材施教”的理念在當前的來華留學教育中尤為重要。在實際教育管理過程中,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存在著巨大差異,甚至同一國家的留學生也存在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服務需求不統一的情況。這也就意味著,高校必須實現“同中有異”的趨同化管理模式。在社團納新階段,可以面向留學生召開專場的納新說明會。在社團活動設計時,要考慮到留學生課程和本土學生課程時段的差異。對于一些語言水平要求較高的社團,可以允許留學生在大學二年級或者三年級再加入,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為留學生配備單獨的社團指導教師,幫助來華留學生更好地融入社團生活,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
(三)健全留學生服務管理團隊,加強留學生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是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而在學生社團活動中,思想教育工作則是確保社團活動能夠順利、安全開展的重要保障。然而近年來,雖然留學生人數迅速增長,但高校從事留學生服務管理的人員數量卻并沒有得到明顯提升。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重視程度不足,另一方面也受高校人員編制數量所限。盡管教育部42號令中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設置國際學生輔導員崗位,了解國際學生的學習、生活需求,及時做好信息、咨詢、文體活動等方面服務工作”,但目前僅有部分高校落實了這一政策。而專業教師則經常受外語水平及文化認知所限,無法很好地完成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這就導致目前的留學生管理工作,重事務管理而輕思想教育。要做好留學生思想教育,需要建立一支專業的留學生服務管理團隊,為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的職業能力提升拓寬路徑。同時,要加強對專業教師及社團指導教師的教育培訓,同時抓好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主陣地,為順利推進留學生融入社團活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彭慶紅,李慧琳.從特殊照顧到趨同管理:高校來華留學生事務管理的回顧與展望[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39(5):241-245.
[2]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留學中國計劃》的通知[EB/OL]. [2010-09-21].
[3]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十三五·中國印象(20))[EB/OL].[2020-12-23].
[4]邱洋海.來華留學生趨同化管理的困境與突破[J].神州學人,2020(1):25-28.
[5]張靜.高校國際學生管理趨同化的思考與建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