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一璞
夏一璞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部 副研究員
正確的思想路線和強大的思想力量,是延安能夠成為中國革命燈塔,不斷指引中國革命前行的奧秘。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隨中央紅軍長征抵達陜北延安市吳起鎮。進駐的過程并不順利,后有國民黨追兵不斷威脅著紅軍隊伍,直到延河對岸的紅軍趕來支援,才總算擺脫追趕。當時的吳起鎮,街道荒涼,人煙稀少,紅軍看到在一孔窯洞口懸掛著“赤安縣六區蘇維埃政府”的牌子,才找到了回家的感覺。從此,中央紅軍在陜北延安這片飽含革命深情厚誼的土地上駐扎了下來,和陜北的老百姓一道深耕厚植十三載,住窯洞,睡土炕,開荒南泥灣,開展大生產自救,保存了革命的火種。
在13年的辛勤建設中,延安改天換地,由地處西北的黃土高坡變為中國革命的圣地。1945年愛國詩人柳亞子創作詩歌《延安一首五月二十六日賦寄毛主席》,將延安比喻為中國革命的燈塔:“工農康樂新天地,革命功成萬眾和。世界光明兩燈塔,延安遙接莫斯科。”
在延安,中國共產黨推動中國革命實現了兩次重大轉折,即由國內戰爭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轉變和由民族戰爭向人民解放戰爭的轉變。在延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了理論上第一次偉大飛躍,毛澤東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在黨的旗幟上。在延安,中國共產黨成功開展黨的建設偉大工程,鞏固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堅持將黨的思想建設擺在首位,堅持按照“德才兼備”原則進行組織建設,全面進行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鍛造“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積累執政為民的基本經驗。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說,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說,“政治方向是黨生存發展第一位的問題,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和事業興衰成敗。”進駐并駐扎延安,本身就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抉擇。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在懋功地區勝利會師。此時,紅軍長征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是北上還是南下。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領導人主張向北進發,去到地域廣闊、交通方便且帝國主義勢力和國民黨統治薄弱的陜甘地區,而張國燾則主張南下退到人煙稀少、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南邊區,認為這樣能夠避開國民黨的追剿。經過充分的討論,紅軍做出北上決定。這一政治決定最終扭轉了中國戰局。中共中央于1948年3月由陜北吳堡縣東渡黃河,迎來中國革命勝利的曙光。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道路進行深入思考,寫作112篇重要文獻,占《毛澤東選集》一到四冊共159篇文獻的七成以上。毛澤東界定了中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并進而做出中國社會根本矛盾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的科學判斷。據此,毛澤東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與兩步走戰略,既保證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進行抗日戰爭,又擺脫了中國革命落入資產階級革命的危險,確保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
延安精神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是毛澤東在整風運動中徹底清算“左”傾錯誤時提出的,并在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的整風運動中逐漸完善,并為全黨接受。解放思想主張解除舊有思想禁錮,實事求是要求從客觀實際出發,探尋并把握事物客觀規律,將之作為行動的向導。在這樣正確思想路線的指導下,作為“紅色中國”象征的延安,能夠在國民黨的重重包圍之中,巋然不動,運轉自如。
抗日戰爭時期,一些對中國革命抱有同情的國際友人突破封鎖,來到延安,用“第三只眼”來看待這一敵后抗日中心。他們對延安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延安是一座生產思想的工廠,在那里,思想發揮強大的力量,成為根據地人民不斷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源泉。延安向前線不僅輸送物資供給,更重要的是輸送能夠傳播和發展思想的干部。思想在傳播與教育中不斷升華,不斷結合實踐,不斷磨礪意志,不斷鍛造方法,不斷團結群眾,為革命事業提供更強的力量。正確的思想路線和強大的思想力量,是延安能夠成為中國革命燈塔,不斷指引中國革命前行的奧秘。
陜西延安寶塔山
延安時期形成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共產主義偉大事業當作所有人民群眾的事業,全心全意為了人民,一心一意依靠人民,實心實意惠及人民。在《西行漫記》中,埃德加.斯諾記載了兩個紅軍小戰士的話語:“紅軍幫助窮人”,“這里大家都一樣,不像在白區里,窮人是地主和國民黨的奴隸。這里大家打仗是為了幫助窮人,救中國”。樸實的語言說出了人民的心聲,平等帶來信賴,愛護贏得擁戴。從毛澤東到普通戰士,生活都是一樣簡樸。人民大到土地耕種小到吃水問題,黨都是一樣關懷。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從建黨那一刻起就一以貫之,時刻銘記。延安從邊遠小城成長為革命圣地,離不開人民對黨的信賴,離不開黨對人民的關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毛澤東在總結中國抗戰勝利經驗時說,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存在的必要條件和取得勝利的源泉,“我黨沒有人民,便等于魚沒有水,便沒有生存的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將黨與民的關系繼續深化為“血肉聯系”,民不是外在于黨的他者,而是黨安身立命、生存發展的基礎。脫離群眾對黨來說是切膚剜肉之痛。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對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國民黨對邊區實行軍事包圍與經濟封鎖,使得延安陷入危險境地。在此危急的情況下,黨一方面動員群眾,擴大人民武裝,進行有效游擊戰術,打退敵人,鍛煉隊伍;另一方面實行“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大生產自救運動,軍民團結齊開荒,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到1944年,根據地實現全部自給,并略有剩余。
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告誡全黨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949年10月,毛澤東進一步指出,希望“全國一切革命工作人員永遠保持過去十余年間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斗的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延安精神在作風建設上為黨提供的寶貴精神財富。
著名詩人賀敬之在1956年發表的詩歌《回延安》里面深情寫道,“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延安是母親,是孕育黨革命精神的圣地,中國的每一次遠航,都要在此銘記初心;延安是“革命萬里起高潮”的福地,中國的每一步前行都要從中獲取經驗;延安是“親山親水有親人”的家鄉,中國的每一次新的長征,都要從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