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張 霄
近年來,中國對低碳城市的建設也在不斷進行探索和努力。在碳中和大局之下,中國的城市也將迎來艱巨的挑戰與變革。
在城市已經成為中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地的當下,隨著中國向世界做出“30·60目標”的承諾,許多城市將面臨更加嚴格的“低碳約束”。在碳中和大局之下,中國的城市也將迎來艱巨的挑戰與變革。
近年來,中國對低碳城市的建設也在不斷進行探索和努力,已開展了三批共計87個低碳試點省區和試點城市。目前有82個試點省市研究提出碳達峰目標,北京就是其中之一。
曾幾何時,備受霧霾困擾的北京優良天數比例已達到75.4%;建立了綠色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后,北京市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提升到98%以上,燃煤比例下降到1.8%;“十三五”期間,北京市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由“十二五”末的70.7%提升至2019年底的74.1%……
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副處長戴子星介紹,自“十二五”起,北京就已展開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相應工作。在各項措施的綜合作用下,北京2020年碳排放強度較2015年下降23%,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十四五”時期,北京將開展二氧化碳減排專項行動,實現碳排放總量率先達峰后穩中有降,并研究制定碳中和目標及路線圖。
而與碳減排任務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供暖、建筑等行業服務型城市北京相比,工業型城市如浙江省寧波市則在一直探索綠色港口發展路徑;農業型城市如西雙版納主要是做好熱帶雨林保護,發揮森林的碳中和功能;綜合型城市如武漢市在兼顧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升級之余,也在大規模植樹造林,提升碳匯能力。
在中國許多城市積極采取各項政策措施進行“碳減排”的同時,于2011年開始在北京、上海等地試行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也開始成為激勵減排的有效工具。以北京為例,至2020年,北京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覆蓋了電力、熱力、水泥、石化、工業、服務業、交通運輸、航空等8個行業,有843家排放單位被納入碳市場管理參履約的重點碳排放單位100%實現履約,全年試點碳市場配額成交470萬噸,交易額2.45億元人民幣。配額累計成交量超過4100萬噸、累計成交量超過17億元,市場總體供需平衡,成交價格保持了增長趨勢,體現了碳配額資源的價值趨向。
例如北京公交集團車輛排放自2016年納入北京市碳市場管轄范圍以來,由于快速推進低碳排放的電動車和天然氣車替代高碳排放的柴油公交車,2019年與2016年相比,柴油消耗量下降了接近50%,柴油消耗產生的碳排放占公司總碳排放量的比例由57%降至32%,碳排放強度(噸CO/萬公里)下降了10%。使得企業從2018年起扭轉了配額不足狀況,開始出現了富裕的碳排放配額。

蘇州高新區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考核全蘇州市排名第一,而有軌電車是高新區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的一項獨特亮點
在中國向世界作出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后,不少城市將面臨能源、產業、交通等結構亟待調整的情況,不斷探索新的低碳之路。
“我們要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
即便是春節假期里,家住北京海淀區學院路街道二里莊社區的退休職工車振明也沒閑著,一大早就來到自己負責維護廚余垃圾處理機前檢查。車振明是一位垃圾分類值守志愿者,他親眼見證了社區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的逐步提升:“從嫌麻煩到主動參與其中,甚至有很多人還成了垃圾分類宣傳員、志愿者。”
除了垃圾分類,2021年初各地紛紛出臺的“最嚴限塑令”讓環保購物袋成為越來越多人出門購物的“必備品”。許多大型超市門店內以及電商提供的購物袋,已全面升級為可降解塑料購物袋。
綠色出行概念更是深入人心,方便快捷、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成為大家低碳出行的好選擇。隨著北京地鐵7號線延長線的開通,讓家住朝陽區恒大御景灣的王女士再也不用開車一小時通勤:“地鐵方便快捷,既節約上班時間,又低碳環保。”
據戴子星介紹,為大力發展綠色出行,2020年9月,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還聯合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共同啟動“MaaS出行綠動全城”行動。截至2021年1月25日,高德、百度平臺注冊用戶量達到8.53萬人,累計服務綠色出行619萬人次,共產生碳減排量2.02萬噸。
與此同時,北京市還積極動員全民參與低碳生活,發布節能減排全民行動計劃,打造節能環保展覽會、節能宣傳周、低碳日、節能低碳環保知識競賽等品牌活動,采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全方位、立體化宣傳節能環保理念,直接參與人數達300萬人次,進一步提升了廣大市民節能減排低碳意識。
正如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提出的: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中國未來的“碳中和”之路離不開每個人的低碳生活。
縱觀當前中國低碳城市建設,無論是“綠色建筑”“綠色出行”等詞匯的頻頻出現,還是共享單車、環保材料等事物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都可以看出綠色發展和低碳城市建設已經使社會生活發生了不小的變革。但相較于全球許多國家城市對于低碳發展所展開的較長時間的探索,中國仍有許多可以學習之處。
在著名低碳城市哥本哈根,通過大量使用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和遠程輸熱系統等手段,哥本哈根將在2025年達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標。
第一個“歐洲綠色之都”—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則通過完整的低碳生活制度來實現低碳城市建設,規劃到2050年城市不再使用石油和煤燃料。
在世界各地“低碳城”不斷發展之時,中國深圳的“國際低碳城”也初具雛形,成為低碳城市建設的一個樣板。深圳國際低碳城是深圳與荷蘭一起合作規劃建設的中歐可持續城鎮化合作旗艦項目,致力于建成氣候友好城市先行區、新興低碳產業集聚區、低碳生活方式引領區和低碳國際合作示范區。
這樣的國際合作還有很多,2016年啟動的“中國—瑞士低碳城市”成都項目成為兩國創新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載體;2013年,河北省廊坊市,山東省濰坊市、日照市,河南省鶴壁市、濟源市,安徽省合肥市6座城市為首批中美低碳生態試點城市;2014年,中德雙方正式確定江蘇省宜興市和海門市、山東省煙臺市、新疆烏魯木齊市、河北省張家口市(含懷來)為首批“中德低碳生態城市合作項目”試點示范城市等等。
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問題,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體現,隨著“碳中和”腳步的不斷加快,未來的城市將朝著更宜居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