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馬 力
暢通的縣、鄉、村、組道路,已成為怒江州惠及民生、綠色發展、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
怒江岸邊的美麗公路與保瀘高速公路 圖/羅金合
“今年怒江州的工作重心就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推進全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州州長李文輝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截至2020年底,怒江全州26.96萬貧困人口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標準,24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4個貧困縣(市)全部脫貧摘帽。其中,獨龍族、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順利實現整族脫貧,困擾千年的貧困難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
兩年前記者采訪李文輝時,怒江州正處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期,他說,“每分每秒都是怒江的脫貧進行時”。今年全國兩會再訪李文輝,怒江州已順利脫貧,他說,“現在每時每刻都是怒江的發展機遇期”。
“過去怒江多數貧困群眾居住在崇山峻嶺的峽谷間,生活極度貧困。易地扶貧搬遷讓10萬怒江貧困群眾搬下大山,實現‘一步跨千年’。”李文輝說,“曾經的杈杈房、茅草房變成了安全穩固住房,人畜混居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怒江全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791元提高到7800元左右,長期困擾群眾的上學難、就醫難、吃水難、出行難、用電難、通訊難等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和改善。
怒江州曾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56.24%,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中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
“怒江缺條件,但不缺精神,不缺干勁。”李文輝說,通過全州干部群眾合力攻堅、接續奮斗,深度貧困的硬骨頭在去年底被啃了下來。他邀記者去怒江走一走,看看“現在的怒江、瀾滄江、獨龍江兩岸成片的新農村”。
李文輝(左一)到易地搬遷安置點看望搬遷群眾
“脫貧攻堅取得了勝利,但并不意味著根除了貧困,鞏固好脫貧成果關乎怒江州幾十萬人的福祉和未來發展。”李文輝說,接下來怒江州將扎實做好脫貧戶和邊緣戶動態監測幫扶、落實低收入人群基本社會保障、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后續扶持、建立產業幫扶全覆蓋機制、推動脫貧人口穩崗就業等各項工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切實鞏固好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
李文輝是怒江蘭坪人,他的老家在碧羅雪山的東麓、瀾滄江的西邊。從小學到初中,從家里到鎮上,要步行4個多小時。即便是到2009年他當上怒江州副州長時,回家看望父母還要步行幾個小時。
交通一直是制約怒江州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瓶頸。“幾年前,我到瀘水市古登鄉念坪村調研,路上搭乘了一位60多歲的傈僳族老人家,老人告訴我,由于村里不通公路,60年來,他進城的次數一只手都數得過來。”每每想起和老人的對話,李文輝都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怒江州委州政府優先攻堅交通,2012年至2020年,共投入資金272.97億元,新增公路里程2598公里。“路通,民心通,百業興,這是我們發展各項事業的基礎。”李文輝說,怒江州通過脫貧攻堅這一戰,千年來“渡江靠溜索”的歷史一去不復返,139座各類跨江大橋使高山峽谷“天塹變通途”;村村寨寨修通了水泥路,徹底告別了“說話聽得見,走路要一天”的崇山峻嶺的阻隔;保瀘高速公路飛躍怒江大峽谷,蘭坪豐華機場如期通航實現了“飛天夢”;美麗公路成為名副其實的“振興之路”,獨龍江公路托起了一個民族的幸福,6658公里公路組成了通省達邊的路網。
暢通的縣、鄉、村、組道路,已成為怒江州惠及民生、綠色發展、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李文輝說:“這些年,我們一邊修‘怒江路’,一邊鋪‘民心路’,路路相通,才能為下一步怒江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5年來,李文輝走遍了全州所有行政村、社區和安置點,工作日記記滿了脫貧攻堅、經濟發展、產業培育、生態建設、民族團結等內容。他說:“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用時不我待的干勁為群眾扣響幸福之門。”
李文輝說,當前怒江州正面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擴大有效投資、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沿邊開發開放、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等重大機遇,“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每時每刻都是怒江的發展機遇期”。
根據規劃,到2025年,怒江將打造成云南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示范區、強邊固防標桿區、世界獨一無二的旅游勝地、西南地區綠色香料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