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夢笛 沈 唯
讓傳統與新潮相遇,讓古老與青春攜手,讓經典與流行碰撞。文化綜藝節目正在創新升級中讓所有觀眾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的大型原創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掀起了一陣傳統文化風潮。首期節目中,由知名演員倪大紅扮演的伏生與撒貝寧進行了一次穿越千年的古今對話,用生動的舞臺表演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尚書》這樣一本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和它背后的故事,讓歷史在熒屏中重現。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致力于打造文化類綜藝,《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故事里的中國》《國家寶藏》等節目均廣受觀眾好評。此外各大衛視也都圍繞各個文化類別,以不同的呈現方式定義新形態的文化類綜藝,將藝術性與娛樂性相結合,讓多元文化融入電視節目,走進大眾視野。
國內電視綜藝市場發展如火如荼,眾多擁有穩定受眾群體的節目會在原有的成熟制作模式下進行持續性創作,由此產生“綜N代”的概念。盡管這類節目能夠依靠固定觀眾獲得穩定的節目關注度,然而隨著節目一季又一季的播出,不少“綜N代”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陷入創新瓶頸,難以超越自身的經典之作,另一方面也要面臨其他新生代綜藝尤其是網絡綜藝的挑戰,導致影響力下降和老觀眾流失?!熬CN代”想要保持鮮活的創造力,核心就在于其是否擁有豐富而扎實的內容來源,能夠讓制作團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一系列文化類綜藝都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作為節目核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正是節目的巨大素材庫,支撐著節目進行持續性創作。
目前正在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已經成為央視走過六季的老牌節目,深受觀眾喜愛。作為一檔文化類益智競賽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將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詩詞達人匯聚一堂,讓對國人影響深遠的詩詞文化在競技氛圍中更添趣味性,突顯了節目的文化底蘊和新穎創意。節目一經播出便掀起了一陣“詩詞熱”,選手比拼的形式“飛花令”也成了一種家喻戶曉的文字游戲,讓詩詞在節目之外真正走進了觀眾的生活。
同樣以詩詞為主要元素的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也播出至第四季,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原創模式,在優美的文字和動聽的旋律中解讀經典背后的文化內涵。最新一季節目以“獻禮建黨百年,唱響英雄之歌”為主題,將中華民族跨越古今的英雄豪邁唱出來。經典傳唱人講述的一個個英雄故事無不體現著中華精神的英勇頑強、堅毅果敢,在文化熏陶之外點燃了觀眾的愛國情懷,增添了節目的厚重感。
此外央視還開創了“戲劇+”的呈現方式,把舞臺藝術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帶領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背后的故事。不久前收官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用戲劇演繹出每一件國寶的前世今生,如節目口號所說做到了讓國寶“活”起來,讓陳列在博物館的歷史文物有了鮮活的溫度,道出了寶貴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所承載的家國情懷。
而今年大年初一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國》在采用戲劇舞臺把優秀中華文化典籍中的精髓講出來的同時,還通過跨越時空古今對話的形式,讓觀眾與古代先賢展開一次思想與精神的直接對話,表達中華文明代代相傳的內涵。從《尚書》到《天工開物》再到《史記》,這些不易讀懂的經典著作被搬上舞臺,節目將知識轉化為內容,用深厚的文化底蘊來保障節目的質感,引發了許多觀眾對中國古籍的好奇和熱情。
大型原創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掀起了一陣傳統文化風潮
近年來這類聚焦中國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其中不乏有許多走紅網絡的精品之作,這恰恰證明了觀眾對于綜藝節目的觀看需求并不只局限于休閑娛樂,國民對于國家天然的自豪感和文化基因使得歷史文化類綜藝的市場具有強大的潛力空間。
除了央視大型文化類綜藝節目,各大衛視也紛紛打造垂直類文化綜藝,將適合搬上電視節目的小眾文化進行整合,運用技術和內容創新打造不同類別的精品節目,讓小眾文化不再囿于固定的圈層,讓它們與大眾有了更深入接觸的渠道,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上新了.故宮》《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以古跡名勝作為依托,用充滿趣味的節目形式讓古樸典雅的建筑增添了一絲鮮活氣息,也吸引了大批觀眾從線上走到線下,帶動了景點包括周邊產品的火爆。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萬里走單騎》等節目都采用旅游式走訪的形式,讓觀眾跟隨明星嘉賓探訪華夏大地之美,無論是感受當地文化,還是探訪文化遺產,都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從古到今的文化多樣性,也讓觀眾對這些節目里到訪過的地方產生好奇,帶動當地的文化旅游發展。
文化類綜藝不僅聚焦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讓具有國際化潛力的小眾文化藝術都成為熒屏上深受觀眾喜愛的焦點。
2018年,湖南衛視推出的新形態音樂節目《聲入人心》成為現象級綜藝,專業的演員以競演的方式向觀眾展現音樂劇和歌劇的藝術魅力。節目獲得關注的同時也帶動了全國范圍內的線下音樂劇演出,年輕觀眾樂于走進劇場去親身感受舞臺上的音樂文化,陶冶藝術情操,從前只屬于小眾群體的音樂劇和歌劇演出如今已一票難求。受眾群體的擴大也促進了音樂劇和歌劇本身的融合創新,高雅藝術從“曲高和寡”走向雅俗共賞。
廣東衛視播出的全國首檔大型原創雜技文化交流競演節目《技驚四座》,為觀眾奉獻了一場場世界級高水平雜技表演,不僅有結合舞蹈、武術、國樂等形式展現中國傳統國風的精彩節目,還有融合世界文化充滿現代感的舞臺表演,兼具雜技的驚險刺激和藝術美感,也讓觀眾了解到雜技這門技藝的悠久歷史與發展現狀。
這些綜藝的出現,不僅是讓小眾文化走進大眾視野,也為文化類綜藝的創新打開新的思路,用真誠將一門文化做到極致,著力于打造垂直類文化綜藝,就是打破圈層傳播限制的關鍵。
如今的文化類綜藝已成功從早年間的《百家講壇》的1.0時代邁入《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2.0時代,如今《典籍里的中國》《故事里的中國》《萬里走單騎》等節目讓文化類綜藝拉開了3.0時代的大幕。這些熱播的綜藝節目,借助獨特的視聽優勢和深刻而不失趣味的內涵、多樣化的創新形式和充滿青春活力的潮流元素,掀起一波又一波“傳統文化熱”,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再束之高閣,而以大家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走進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心中。
在不斷的升級創新中,文化綜藝始終堅守文化內核,在兼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同時,找到與年輕觀眾能夠共情的突破口,擁抱流量、跨界融合……一系列的創新舉措讓文化類綜藝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在留住傳統觀眾的基礎上,找到了抓住年輕觀眾的方法。
視聽技術實現傳統文化的影視再現,讓傳統文化躍然紙上。當人們通過在書本中逐字閱讀“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詩句,與觀眾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欣賞康震老師寫意地畫下一匹奔騰駿馬全過程的體驗,毫無疑問是全然不同的。相較于文字閱讀,綜藝節目中通過豐富的視覺與聽覺元素的合力呈現,極大愉悅了觀眾的感官體驗。如《故事里的中國》精湛舞臺劇表演、豪華的燈光與舞美配置,共同將傳統文化重現為一場繪聲繪色的視聽享受。
讓傳統文化“流行化”,拉近受眾距離。《國家寶藏》熱播時,許多網友將節目中提到的國寶制作為表情包、手繪作品。當博物館中的國寶形象與網絡流行語相組合,甚至成為全網流行的“迷因”,傳統文化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新的社會影響力?!度绻麌鴮殨f話》海報上的一句“叮,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查收?!背晒⒊了诓┪镳^中冰冷的國寶喚醒,“國寶留言持續更新中”“穿越6000年的留言”“您有一條新的留言”等持續成為《如果國寶會說話》中的亮點,拉近并溫暖著觀眾與冰冷國寶之間的距離。
讓素人成為流量,讓流量回歸素人成為文化類節目創作的另一個制勝法則。浙江衛視的綜藝《萬里走單騎》邀請了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帶領“布鞋男團”探訪世界遺產,為節目增添了專業性和層次感。與此同時,素人也是文化類節目中的亮點。《中國詩詞大會》捧紅了16歲奪魁才女武亦姝、戰勝北大碩士的37歲外賣小哥……這些素人的加入讓文化類節目不再曲高和寡、無人問津,而是形成了共鳴感不斷激蕩的文化認同。
2021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前不久,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做好慶祝建黨100周年廣播電視節目創作播出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確定了《百年正青春》《時間的答卷》《致敬百年風華》等31檔廣播電視建黨百年重點節目。其中,《時間的答卷》將以鮮為人知的事件、檔案文物為載體,挖掘歷史細節,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刻畫具體人物和事件,反映黨的百年歷程中積淀和形成的偉大精神。
越是有著厚重歷史感的內容,越要通過年輕化的表達方式,找準與青年人的共情點,才能在潤物無聲中傳遞出積極的價值導向與精神力量。要實現傳統文化的代代傳承,青年群體的接受與認可是關鍵。類似文化綜藝節目的探索,在涵養參與者精神氣質、升華其文化品位的同時,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生根發芽,才能實現文化類節目的價值意義。
讓傳統與新潮相遇,讓古老與青春攜手,讓經典與流行碰撞。文化綜藝節目正在創新升級中讓所有觀眾感受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