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民義務植樹開展40周年。自1981年起,全民義務植樹在祖國大地蓬勃開展,40年來,湖北武漢留下了一行行綠色詩句,寫滿人與樹的生命纏繞,城與樹的生態相擁。斗轉星移,日升月落,綠化江城,始終如一。40年來,改革春風喚醒了城市的經濟活力,植樹春風繪就了城市的生態底色,綠色理念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3月1日,吳家豪特意起了個早,過幾分鐘就看一下時間。當手機顯示屏上的時間跳到8:30的那一瞬,他立馬點開武漢市春季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報名通道,熟練地選擇了3月12日,天興洲。
吳家豪生日在3月12日。1999年3月,他的母親魏文芳在電視上看到了武漢電視臺、武漢市園林局聯合舉辦的義務植樹活動,想著給兒子過一個不一樣的生日,便撥通了報名電話。從此,每年春天全家人一起植樹,成了他們家的傳統。
回憶起第一次植樹經歷,魏文芳記憶猶新:當年4月上旬,他們收到了主辦方寄來的通知,包括實施細則、現場植樹點示意圖等;4月中旬,他們在京漢大道種下了一株法桐,收到了一張義務植樹紀念證;5月份,主辦方又寄來了活動現場的照片。
時間流逝,堅持植樹沒有變,但植樹方式卻悄然改變。
2014年,武漢率先設立常態化義務植樹平臺——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和微信公眾號,幫助市民通過手機“一鍵”完成義務植樹選點、選時、選樹,讓市民義務植樹盡責無障礙、廣覆蓋、網絡化。
同一年,已經成了大學生的吳家豪,主動接替母親,在手機上預約了當年要種的樹苗。
武漢市綠委辦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3月,武漢市獲批全國“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第二批試點城市。當年5月22日,武漢“眾森家園”項目正式上線,廣大市民可通過網絡進行捐贈。武漢還建立了“互聯網+義務植樹”信息系統和數據庫,推行“一人一樹一證一碼”,準確記載植樹信息,目前還在探索建立“義務植樹”數據與信用積分相掛鉤的綠色信用體系……

如今的南干渠游園 李永剛 攝

2017年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雞公山植樹現場

如今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雞公山公園 李永剛 攝
魏文芳翻看著每年植樹的照片,滿臉笑容。它們記載了兒子的成長,也能窺見城市的發展和進步。“愿綠色伴隨你一生”,就像義務植樹紀念證上面的這句話一樣,魏文芳希望兒子樂觀幸福,“花雖嬌美,但樹能參天,希望兒子能夠懂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開心自信地生活。”
近幾年,每年春天,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一級調研員方義都會有一個“幸福的煩惱”。從事義務植樹工作近30年的她,近年來始終面對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是市民參與義務植樹的熱情逐年增長,另一方面是市中心大規模植綠的空間很難找到。如何滿足市民的植樹需求,成為綠化部門新時代的難題。
“最初的義務植樹,主要靠單位來組織發動,大家積極參與。后來植樹的觀念更新了、普及了,逐步轉向市民自發參與,以家庭、社會團體為主。”方義介紹,隨著植樹和城市綠化的不斷推進,植樹點也從中心城區向更遠的范圍擴展,“近些年,新的大片的種植點,慢慢向新城區拓展。中心城區一般是在新建的公園中提供‘見縫插綠’的地塊。”
1999年南干渠游園植下的樹,早已成為了城市中心的綠色骨架;2012年張公堤上植的樹,讓市民休憩散步的綠道多了濃陰;2017年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雞公山上植的樹,已經成了公園里的一抹新綠……隨著方義的回憶,武漢的綠色發展軌跡徐徐展開:如同水墨暈開一樣,武漢的綠,從中心慢慢浸染到四周,越來越深,隨著建成區綠地率、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市民充分享受出門入園、推窗見綠的綠色福利。
2017年,全國綠委辦提出義務植樹以“方便群眾、重在參與、不拘形式、靈活多樣”為基本原則,明確了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愿服務和其他形式等8種盡責形式,讓全民義務植樹也更全面、更生動。
武漢市綠委辦積極創新,將義務植樹和綠化管養相結合,讓市民參與公園的植物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在盡責的同時,還能學到不少園藝知識。
今年,植樹點依舊難找,19個義務植樹盡責基地多半都在新城區。但方義心里倒希望這樣的“幸福煩惱”更多一些,“這種煩惱,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我們希望綠色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美。”

如今的張公堤 李永剛 攝

裴紅雨在綠色驛站照料花草 楊曉雨 攝
裴紅雨是武漢市徐東路社區綠色驛站負責人,每天和花草相伴,她說自己愛上了上班。
2018年,武漢探索建設了首批100個“綠色驛站”。這些“綠色驛站”集義務植樹盡責基地、社區活動的共享空間、家庭園藝的植物醫院、居民共建的口袋公園、綠色生活的周末花市等多種功能于一體。
在武漢市綠委辦專業園藝師的指導下,徐東路社區綠色驛站順利建起。平時就喜歡養花種草的社區工作人員裴紅雨,成了驛站的主要負責人。
3月10日,筆者在驛站看到,蠟梅花開已進尾聲,粉紅的茶花開得正盛,肉嘟嘟的多肉植物十分可愛……不大的空間,卻聚集了30多種植物。裴紅雨說,許多花種前幾天才剛剛播下,等到夏天,這里應該是一幅繁茂景象。
這里的不少花盆里都插著一張認養牌。裴紅雨解釋說,自己一個人照顧不過來,許多居民主動認養了植物,定期過來照料。“這里不僅是大家共有的后花園,還是老人們聚會聊天的好地方,孩子們學習自然知識的大課堂。”
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兩戶居民鬧矛盾,社區工作人員將他們約到綠色驛站溝通,沒想到在這樣美麗舒適的環境里,雙方態度都慢慢緩和了,矛盾也得以順利調解……小小的一方天地里,綠色在滋長,溫暖在蔓延。裴紅雨對小驛站的大能量刮目相看,也對綠色驛站更加熱愛了。
從“互聯網+”,到多種盡責方式,再到綠色驛站,義務植樹季節、地域、形式的局限被一一打破,讓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們,選擇不同的方式,表達參與義務植樹的共同意愿。
在方義看來,如今市民義務植樹盡責可以說是“隨時隨地隨愿”:在節日期間擺花增加喜慶氣氛,身體力行參加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力所能及地給小區、單位的綠化澆水……這些做法都算盡了一份義務植樹義務。綠色生活的理念如陣陣春風,吹遍了城市的各個角落。
春風拂綠,武漢又迎來一個春天。朝向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新目標,打造具有“濕地花城”特色的公園城市,武漢市植綠腳步從未停止。回望過往40年:種下棵棵樹,綠美一座城,幸福代代人,這是漫長而未完的詩篇,物換心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