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

由于故鄉地處苦寒之地,冬季漫長,寸草不生。我們食用的,都是晚秋時儲藏在地窖里的菜,還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時曬的干菜。
不過,節日自有節日的吃食。先從春天說起吧。
立春那天,家家都得烙春餅。春餅要搟得薄如紙片,用慢火在鍋里輕輕翻轉,烙到白色的面餅上飛出一片片晚霞般金黃的印記,餅就熟了。再炒上一盤切得細若游絲的土豆絲,用春餅卷了吃,頓時覺得春天溫暖地回來了。
清明節,人們會挎著籃子去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籃子里裝著染成紅色的熟雞蛋,它們被上過供后,由大家分食,據說吃了這樣的雞蛋很吉利。清明過后,天氣越來越暖了。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提前把風干的粽葉泡好,將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開始了。粽子里通常要夾餡的,愛吃甜的就夾上紅棗和豆沙,愛吃咸的就夾上一塊腌肉。
中秋節是一定要吃月餅的。那時商店賣的月餅餡是用青紅絲、花生仁、核桃仁以及白糖調和而成的,非常甜膩。小時候蟲牙多,吃月餅時吃得牙痛,痛得我嗚嗚直哭。這時爸爸會抱起我,讓我從月亮里看吃了長生不老藥飛入月宮的嫦娥,可我那雙蒙朧的淚眼看到的只是一團白花花的東西。
雪一來,臘月和春節也就跟著來了。到了臘八,人們要煮臘八粥喝。各類米和豆經過幾個小時慢火的熬制,香軟滑膩,喝上這樣一碗香噴噴的粥,真的是不懼怕寒風和冰雪了。
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了。一進臘月,女人們每天都會發上一塊大面團,花樣翻新地蒸年干糧,什么豆包、糖三角、花卷、棗山,蒸好了就凍上,然后收到空面袋里,正月里隨吃隨取。臘月還要宰豬,誰家宰豬,那天就是誰家的節日。餐桌上少不了要有蒜泥血腸、大骨棒燉干豆角、酸菜白肉等令人胃口大開的菜。
一年的忙活,最終都聚集在除夕的那頓年夜飯上。盤子挨著盤子,碗挨著碗,燈影下的大人們知足地看著我們,就像一只羊喂飽了它的羊羔,滿面溫存。我們爭著吃餃子,有時會被大人們悄悄包到餃子里的硬幣給硌了牙。當“當啷”一聲,硬幣落到桌子上時,我們就長了一歲。
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眾號“星河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