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米

生命像條河,能平穩(wěn)流淌直至海洋,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若是中途遭遇攔截、跌宕,橫生變故,提前看見了終點,有人力求延時,有人反其道而行,沖刺。
賀明就是后者。
1.87米的個子,50歲之前不怎么愛運動,愛彈吉他,愛唱鄧麗君的歌,客串過服裝模特,拿他妻子的話講,屬于“文藝范”。
2016年4月,被確診肺癌晚期,醫(yī)生給出的時間表,最多還能活三個月。
不愿躺在醫(yī)院的病床上等死,被死神逼入墻角的他,悄悄擬定了一個絕地反擊的計劃——跑馬拉松。
他背著醫(yī)生和家人溜出醫(yī)院,開始行走訓練,從慢走到慢跑,在堅持系統治療和運動中,三個月倏然而過,而自己不僅沒死,還感受到生命力漸漸得以恢復。剛剛查出病時,他曾虛弱得像個孩子,連樓梯都走不上去。
馬拉松,并非人人能跑。即使健康人也不能頻繁參加。他的主治大夫是最初強烈反對的人之一:“他已骨轉移了,身體狀況很差,能完成馬拉松,真是難以想象。”
他的妻子則一直懷有深深的恐懼,害怕他跑著跑著就倒下去。
有次跑馬拉松,他身上竟然帶著中心靜脈置管。賽前他反復跟護士長說:“你把這個給我貼緊一點。”護士長知道原委后大驚失色。
自我訓練了一年后,2017年10月,賀明瞞著身邊所有人,完成了人生首個半程馬拉松賽。妻子既擔憂又生氣,他告訴她,跑馬拉松的時候,自己感覺不到疼了。妻子將信將疑,只有醫(yī)生知道,他是帶著怎樣一種巨大的痛苦在奔跑。
“撞墻”,多么形象、可怕的感覺,那是馬拉松選手因身體消耗過大,感覺再也挪不動一步,就像被一堵墻擋住了一樣。
而賀明,伴隨疼痛、呼吸困難甚至咯血,他的生命一直是在“撞墻”的狀態(tài)下,奔跑,沖刺。一次又一次。
賀明每年跑30場,全國各地都去參加,兩年多時間跑了61場,他的目標是跑完100場。
運動科學表明,普通人最合適的參賽頻次為每年1~2次全程馬拉松、2~3次半程馬拉松,因為跑馬拉松會遇到極限點,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調整恢復是不可取的。
但賀明不屬于普通人啊,他的時間不夠。
2020年1月5日,賀明57歲生日,在廈門跑完第61場馬拉松。五個月后,他完成了最后的沖刺——頭一昂,胸一挺,邁過了生命的終點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