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燕
告別了艱難的2020,2021年本該元氣滿滿地開始,但猝死的年輕人卻使霸屏話題成為表面光鮮、披星戴月的職場人難言的現狀。一項職場調研顯示,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57.5%的職場人表示“比之前幾年焦慮得多”,而焦慮源排名第一的是“工作”,“做得不開心”也成為高頻的離職理由。
職場人,能否擁有一份真正開心的工作?
工作和開心能否兼容?
“這是一個偽命題。”喬萌從小就是學霸,努力學習的動力就是想找一份開心的工作,她碩士畢業后進入一家商業銀行,工作環境,接觸的客戶都高大上,可日常加班、節點績效,兩年下來,她離開心越來越遠。“收入頗豐,但不開心,我的生活里只有工作,沒有生活。”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已達46.9小時。工作日均超過9小時,工作狀態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甚至成為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盤點2020職場年度熱門詞匯,“打工人”以超過6成的巨大優勢位居第一,成為職場人繼“社畜”之后的新自居。“后浪”“內卷”“工具人”“凡爾賽”分列二至五位。職場人對于自身處境的描述熱詞中,充滿了戲謔與無奈。
從生活與工作平衡的角度來看,有些人堅持認為,“工作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你連生活都沒有了,奮斗有什么意義?”而另一種聲音卻認為,“在本該奮斗的年紀為何要選擇安逸?”“工作本身就不是為了開心,因為成長就是痛苦的。”
什么樣的工作是開心的?
真的有“開心的工作”嗎?
一位出租車司機表示,每天的工作也就是跑跑車,吃著幾塊錢的早餐,看著不同人奔波,挺快樂的。“生活嘛,簡單就好!”
“你開心了,工作才會開心,說到底是個心態問題。”王瀟是一位中學小科老師,“沒什么業務壓力,賺的不多不少,寒暑兩個帶薪長假,雖然不富裕,也沒多大成就,但是很適合自己,挺開心的。”
職場人對“開心的工作”的定義不盡相同,100個職場人心中也必然會有100種“開心”。面對工作,年輕人的情緒總是非常復雜的。一方面,敬業、理想、貢獻這樣的傳統價值觀開始受到挑戰;另一方面,“總覺得自己做的沒有價值”又透露著他們對于工作始終保有金錢之外的更多追求。厭惡“拼命爭出頭”的厚黑學,卻也無法避免為“30歲職場半坡”的現實而焦慮不安。
價值感和獲得感是開心的前提
“工作給予人的價值感和獲得感能夠完勝過程中的不開心。”周華在一家國企任技術總監,每一次研制出新的科研成果都讓他無比幸福。
專家認為,價值感和獲得感是開心的前提。據統計,2021年職場人最大的新年愿望是加薪(45.5%),隨后是升職、換工作、創業。這也解釋了,為何工作時間長、強度大,但不斷造富、百萬元年薪的互聯網行業仍對職場人有巨大的吸引力。
“人對愉悅的體驗來自對意義的分析。”心理學家彭凱平認為,“任何時候你覺得自己得到了應該做到的事,這就是成就感。成就感不必和偉大聯系在一起,有時可能就是小確幸的快樂與收獲。做你特別想做,善于做而且做起來痛快淋漓的事情,你一定能夠得到幸福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與其把精力耗費在猶豫、懷疑、糾結、后悔中,不如把精力匯聚成心流,全部灌注到你熱愛的事業中,讓工作變得開心。”周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