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媒體傳播研究十大前沿話題

2021-04-13 09:52:38譚天初令偉
媒體融合新觀察 2021年1期

譚天 初令偉

摘要: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新發展,許多傳播學問題引起了學界的極大關注。本文研究發現有十大前沿話題,分別為技術賦能、身體傳播、社會化傳播、推薦算法、知識傳播、場景與空間、連接、新媒體治理、短視頻和智能傳播。隨著這些話題的深入討論,一方面推動傳播學跨學科研究,另一方面正在形成新的研究領域。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 前沿話題 跨學科研究

最近五年,新媒體傳播研究呈井噴之勢。僅以“新媒體傳播”來檢索,2018年的論文數(402篇)是2013年(128篇)的近三倍。那么,最近五年學術界在這方面到底在研究些什么呢?本文聚焦學者們關注的十個前沿話題,并對此作一個分析,希望給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一、技術賦能

近年來,技術賦能是一個熱詞,實際上是研究新媒體中傳播與技術關系以及背后的權力游戲。

大多研究還是停留在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上,如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各種新媒介技術應用以及這些應用對新聞傳播的影響。“從大數據到小數據,改變新聞傳播范式和底層結構,讓小數據驅動新聞傳播的升級轉型,就能讓新聞傳播更加‘智慧。”[1]

然而,有學者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喻國明教授等認為信息技術從傳播工具、渠道、媒介、平臺進化為基礎性社會要素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作為一個新的權力來源,正形成社會權力的轉移與轉化。因此,需要探討關系賦權的動力機制與影響機制(2016)。張才剛則指出:“新媒體平臺的技術屬性,與內容產品形態演進有著內在關聯。在揭示生產主體、生產資源以及產品形態變遷的基礎上,思考新媒體平臺功能與價值的實現方式,解讀新媒體內容生產的內在邏輯與基本規律,客觀認識新媒體時代內容景觀的形成原因及其發展趨勢。”[2]杜智濤、張丹丹進而考察技術賦能對社會形態的影響,他們認為技術賦能與權力相變將影響網絡政治生態的演進(2018)。

從技術到權力,從媒介到社會,研究者正在不斷地把研究推向更深層次,探討技術賦能對產品形態、傳媒業態、媒介形態的影響以及其動力機制、演進路徑和發展趨勢。

二、身體(具身)傳播

近年來,傳播者的在場與離場,虛擬空間的具身性和網絡傳播中的身體問題引起學者們的關注,既有哲學層面的思考,也有技術-傳播的解構。陳月華教授是我國較早關注傳播中的身體問題,她在《傳播:從身體的界面到界面的身體》(2005)一文中,通過對虛擬現實的研究指出,人類有可能在賽博空間通過沉浸式面對面交流而找回在場效應。

然而,縱觀整個傳播研究史,身體問題在傳播研究中幾乎不受重視。“麥克盧漢不僅把身體視為媒介/技術誕生的創造性來源,還把身體當作媒介/技術的定位場所。他的身體-媒介/技術思想深藏著救贖和回歸的迷思,折射出他獨特的技術人文主義,同時也暴露了其理論的局限。”[3]劉婷認為,研究者們亟需回答的問題是:身體在人類未來的交流中居于何種地位?身體的物質性對人之為人有何種意涵(2018)?

劉海龍教授等則更為深入地探討身體傳播對傳播學研究的影響。他們從知覺現象學與認知科學的視角梳理具身性與傳播研究的身體觀念后提出具身性問題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發現:“具身性為反思既有的兩種傳播觀念以及關照新傳媒技術實踐提供了難得的邏輯切入點。首先,批判性地揭示傳播傳遞觀所隱含的刺激反應這一實證主義邏輯,凸顯身體及其知覺類型在傳播效果研究中的系統性缺席;其次,從符號與現實關系的角度檢視傳播儀式觀的作用機制,嘗試以具身視角填補由這一作用機制所造成的學理困境;再次,以具身觀念反觀新傳媒技術及其實踐,將虛擬現實理解為具身性的傳播實踐,借此為徹底離身的技術神話去魅。”[4]

孫瑋教授則從存在現象學、技術現象學、后人類理論出發,結合移動網絡、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媒體實踐,回顧并探討了身體議題在傳播學研究中的基本狀況以及對傳播學創新發展的價值與意義。她認為:“媒介不是撇開了身體、外在于主體的工具,而是與身體互相構成,融為一體。”[5]她還進一步探討媒介融合中正在造就的新型主體“賽博人”。彭蘭教授則從社交平臺上的自拍來探討身體的在場及社會互動環境的影響(2018)。

2019年6月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舉辦了“具身傳播深研會”,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深入探討具身傳播。虛擬現實的具身性、媒介與身體的關系,身體的在場與離場、身體的公共性與個體性等諸多問題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興趣,今后還會有更多的探討,這也將大大拓展新媒體傳播的學術空間。

三、社會化傳播

近年來,在新媒體傳播研究中社會化傳播一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傳播領域正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傳播者從專業媒體機構擴展到非媒體機構和個人;內容生產模式從組織化到社會化;傳播模式從單向大眾傳播到以社交關系為紐帶的互動式群體傳播; 傳播渠道從互相分隔到跨界融合;傳播對象從被動接受到參與信息生產;傳播范圍從地方化到全球化;傳播效果從傳者基本可控到傳受雙方共同發揮作用。”[6]與此同時,傳統媒體的衰落,大眾傳播的危機,在社會網絡中正形成新的傳受關系和傳播形態,新媒體傳播研究在呼喚社會化傳播理論的建構。

盡管社會化傳播已成為傳播學和新媒體的熱詞,但相關的理論研究還是比較少,有學者提出:“社會化傳播改變了以往的信息傳播模式,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關系被重構。”[7]隋巖教授等在分析群體傳播時代個人情緒的社會化傳播路徑時發現:“個人情緒的社會化傳播,是私人情緒通過傳播交流變成社會集體情緒的過程。”[8]但目前主要的研究還是集中社會化傳播一個方面的應用——社會化媒體營銷,實際上是數字營銷的延伸。社會化傳播研究應該超越媒體和營銷狹窄領域,在社會網絡中人人都是媒體,互聯網上每一個節點都可以引發傳播活動。傳播學更應關注社會化傳播的結構、功能,群體與個體的協調,個人與社會之間更為復雜的關系。

李夏薇是最早給出定義的,“社會化傳播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強調的是一種彌漫式、輻射式的傳播方式,強調每個互聯網用戶都是傳播的一個節點,是一種基于社會化媒體平臺,在信源、希望獲取信息的受眾和信宿之間進行溝通并且實現信息和內容分享的行為。”[9]譚天把關系和資本導入到定義中:“社會化傳播是指在互聯網連接的虛擬與現實的空間里,任何個體和組織都會形成傳播行為,通過各種媒介平臺和傳播工具的關系轉換,進而引發社會資本流動和各種傳播活動。”[10]他進而提出構建社會化傳播理論的設想,這個理論體系包括基本理論、媒介形態、內容與服務、關系與連接、用戶與互動、效果與效用六個部分。他認為社會化傳播不是替代大眾傳播,而是涵蓋并發展包括大眾傳播在內的經典傳播理論。或許通過社會化傳播的理論研究能夠更好地重建傳播學的理論大廈。

四、推薦算法

推薦算法是目前人工智能在傳媒中最主要的應用,一方面它給內容分發帶來精準傳播的推送效果,另一方面也因此造成價值取向的困擾。“在個性化推薦大行其道的同時,公眾信息偏食問題凸顯,還容易陷入‘信息繭房,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11]由此可見,推薦算法的發展喜憂參半。

有學者認為,“從表面上來看算法推薦讓每個人接受不同的資訊內容,但本質上,算法推薦所遵循的公式算法和系數加權是把所有個體的網絡行為視作‘數字化和‘標準化,并使之拘泥于一套看似科學和客觀的數據計量方法中,而這套方法背后隱藏著‘同一化的技術內核,最終促成個體的‘信息孤島化。”[12]

也有學者認為,“基于個性化推薦的算法審查機制,在對用戶的閱讀內容進行篩選和推送的過程中,明顯包含了設計者的個人主觀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用戶自身對信息進行選擇的權利;而算法審查中可能隱藏著的誤差、偏見、干預等,又可能導致用戶錯過眾多應知而未知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侵犯用戶的知情權。”[13]

有學者進一步研究發現基于內容的推薦容易導致“信息繭房”現象,基于協同過濾的推薦會引發受眾對閱讀內容的失控,基于時序流行度的推薦有誘發電子媒介“黃色新聞潮”的風險。[14]學者們還對算法技術的非對等性導致的算法權力進行了批判,提出“社會亟待對算法權力進行引導與規范,從而發揮其在大眾傳播中的積極作用。”[15]

學者對于推薦算法的擔憂和批判,實際上反映出在算法應用中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沖突,如何解決或達到某種平衡呢?吳衛華用價值理性糾正和引導工具理性,使得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能夠達到二元平衡。[16]師文和陳昌鳳提出用人文關懷彌合技術邏輯背后的價值缺失。[17]喻國明認為,“算法是信息傳播革命的必然結果和有力工具,但在不斷優化算法的過程中仍需要遵循‘以人為本、以影響力為追求、以結構建設為入口、以公共性為底線基本的價值觀。”[18]

推薦算法存在的問題顯而易見,問題是如何解決?人文價值與商業價值能否達到一種平衡,對此學者們提出不少積極的觀點,但還須落實到優化算法的制度建設和數學模型中。

五、知識傳播(知識付費)

隨著互聯網在教育、醫療、法律等領域推出知識付費產品,目前研究多集中在針對知識付費市場發展、運營模式等應用研究,但學者更關注在知識傳播理論層面的探討。

有學者對線上知識付費的主要類型、形態架構與發展模式進行剖析(喻國明、郭超凱,2017);有學者對知識付費的概念內涵、興盛原因與現實危機進行梳理(丁曉蔚、王雪瑩、高淑萍,2018);有學者基于實證分析,對用戶在線知識付費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杜智濤、徐敬鴻,2018);也有學者對網絡知識付費的生成邏輯、內容生產與價值進行審視(孫佳、嚴定友,2019)。

也有學者開始將研究的高度提升到知識傳播學術層面的探討中來。有學者從知識傳播模式的角度研究知識付費,認為個體的節點式傳播、開放平臺的參與式傳播、多元整合的內容傳播是知識付費的主要特征(鄒伯涵、羅浩 2017)。有學者關注到互聯網知識傳播范式的轉變問題,認為“正在發生的 ‘知識付費是互聯網平臺知識范式的重大轉變,從過去的公共、分享式的知識社區轉變為有著工業化、專業化的知識生產機制和基于數字經濟的知識服務產業;從過去碎片化的信息獲取轉變為依賴知識中介,獲取跨界通識、中層化的知識類型。”[19]

有學者也關注到知識生產與傳播范式的變革,指出“知識付費,以市場化的方式,將人們的‘認知盈余貨幣化,構成了知識經濟時代獨特的知識生產與傳播范式。在線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是新一輪知識付費興起的主要特點。”[20]有學者對互聯網時代認知盈余與知識變現問題展開學術思考,研究認為在“認知盈余貨幣化的趨勢下,自20 世紀中期娛樂和信息界限模糊為‘娛信的基礎上,娛樂和知識的界限也開始變得模糊,帶來公私不分、知識密度降低、知識更新機制缺乏等問題,從本質上并沒有扭轉克萊·舍基所構想的讓消費轉變為創造的狀態。”[21]

從概念內涵探討到傳播模式歸納再到傳播范式轉換的提出以及對知識變現問題的學理關注,學者對知識傳播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六、場景與空間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作為用戶與新媒體的重要接口和連接節點,場景的作用和意義日益凸顯。彭蘭、譚天最早對場景問題展開研究,他們指出場景可能成為移動媒體的新入口(彭蘭,2015)。場景是傳統媒體融合轉型的關鍵(譚天,2015)。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場景越來越成為承載人的需要、生活空間、市場價值的新的承載物(喻國明,2017)。接入、場景、資本是社交媒體三大構成(譚天、汪婷,2018)。有學者提出家庭、交通車載、個人媒體是 5G 時代三個最重要的應用場景(盧迪、邱子欣,2019)。還有學者論述了內容與場景的關系(李易陽,2019)。

學者們進而對場景理論進行深入探討,有學者從應用層面考察:“移動互聯網絡的場景構建和傳播模式變遷,為媒介融合和新媒體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創新路徑參考。”[22]郜書鍇開始構建場景理論的內容框架,他強調指出:“場景時代帶來的積極與消極影響,表面上看是技術問題,實質上是個信任的問題。”[23]然而,場景畢竟只是新媒體傳播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和轉換空間,它與相關要素和所在環境還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還要進一步拓展研究的空間。

場景只是互聯網連接的一個特定空間,學者們進而把研究的目光投向新媒體傳播中各種空間的研究,從話語空間到信息空間,從邏輯關系到利益關系。有學者探討了新媒體視域下網絡空間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邏輯生成(饒苗苗、何小春,2019)。有學者探討了算法定義的新型信息空間,指出其利益導向和信息操縱的特點(羅教講、劉存,2019)。譚天應用空間理論深入分析了互聯網電視發展中的空間轉向:“作為空間產品的電視節目正呈現生產空間多元化、傳播空間社交化、運營空間平臺化的新特點。節目的內涵和外延正在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互聯網思維賦予我們更多的想象空間,互聯網電視正不斷地推動節目創新創優。”[24]從場景到空間,新媒體傳播研究不僅是空間的延伸和拓展,還要關注空間的轉向與文化的轉向。

七、連接

在新媒體視閾下,人們對傳播的研究不僅由信息傳播進入關系傳播,進而把關系表征為連接,連接人、連接物、連接服務,由此涉及更多傳播學及相關學科問題。彭蘭對“連接”的演進做了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后指出,當一切物體成為終端時,信息傳播這個詞的含義會發生深層變革,人對信息的需求,也會發生深刻變化(2019)。譚天進而提出“媒介即連接”的觀點,媒介是關系連接器,新媒體的連接方式主要是通過關系產品(2017)。

學者們分別從文化和傳媒經濟的視角認識連接,有的認為跨文化虛擬共同體是連接、信任與認同。也有人指出網紅經濟實際上是傳播者與內容的連接(邵澤宇、譚天,2018)。有學者指出連接會重新定義內容價值:“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一批新媒體快速崛起,以連接為王來重新定義內容價值,在某種意義上顛覆了人們對媒體的理解。”[25]有學者還指出連接會形成互聯網新的權力范式,“它從本質上改變了人與人連接的場景與方式,推動社會關系網絡從差序格局、團體格局向開放、互動的復雜分布式網絡轉型,引發了社會資源分配規則及權力分布格局的變遷。”[26]

然而,“連接一切”并不都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福音。彭蘭在《連接與反連接:互聯網法則的搖擺》一文中提到今天人們也在面臨著過度連接的重負,不斷增長的連接在延伸人的社會關系的同時,也將更多關系負擔與社會壓力傳遞給人。當連接達到一定限度后,他對用戶的意義可能就會減弱,甚至走向反面。例如強互動下的倦怠與壓迫感、圈層化對個體的約束及社會的割裂、線上過度連接與線下連接的擠占、人與內容過度連接的重壓、對“外存”的過度依賴等。對此,她指出:“適當的反連接意識與能力在未來或許應作為一種新的網絡素養,這種素養是人在網絡時代保持獨立與自主性的一個基礎。”[27]對于連接,我們也需要更多的反思和批判,需要審視連接所帶來的弊端,如隱私侵犯問題、倫理道德問題、網絡安全問題等。

隨著對連接的深入研究,我們還需要其他學科的支援,比如計算科學會有助于人們對復雜網絡中連接機理的認知。連接還是一個從物理到心理,從物質到文化的關系構建過程,我們還需要對連接的主體、客體以及相互作用展開更多的研究。這些研究將為人與技術,用戶與媒體,網絡與服務建立起更為健康良好的共生關系。

八、新媒體治理

互聯網治理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新媒體治理卻相對較少,盡管二者有關聯,但前者關注的是整個網絡社會的治理,而后者集中在新媒體的監管和整治。

有學者提出新媒體治理體系的構建,可從治理主體構建、治理機制構建、治理能力構建三個維度來綜合考慮(劉先根、彭培成,2014)。有學者在對中國新媒體社會責任的行業踐行狀況進行解析后,提出以社會責任為核心的新媒體共同治理的治理理念與治理體系(鐘瑛、李秋華,2017)。針對新媒體治理中的多主體,如何協調新聞媒體、政務媒體與政府管理之間的關系,有學者提出政治溝通的制度調適(張濤甫、徐亦舒,2018)。有學者結合大數據與小數據分析,從傳播內容、傳播功能和影響效應三個角度來考察政府新媒體在網絡治理中的角色,提出政府新媒體的未來發展應著力于擴大受眾覆蓋面、優化傳播內容、提升信息質量等建議(孟天廣、鄭思堯,2017)。

新媒體治理也是一種公共治理,對此鄭恩等在研究中發現:“事件的話語生產方式代表了一種創新的媒介邏輯,這種新型邏輯推動著‘媒體—公民—政府三者的互動,重構著權力配置機制,一定程度上預示了公共治理路徑的轉型。”[28]

在新媒體治理中,虛假新聞是老問題,短視頻是新領域。有學者針對新媒體時代虛假新聞的特點和成因,提出治理對策:“首先應借助技術手段,通過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加以預測和核實,防止虛假新聞的出現。在此基礎上,要根據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來修訂和完善已有的法規,并發揮好專業人士的作用,有效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多管齊下治理虛假新聞。”[29]有學者梳理了當前短視頻發展的四大問題:內容問題、侵權問題、青少年使用過度以及監管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并從平臺、用戶、受眾、監管部門這四者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期推動短視頻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誠然,互聯網治理研究的許多成果可以應用到新媒體治理中,但隨著新媒體的日新月異發展,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需要更多具有針對性的對策研究。對此唐緒軍等提出:“加強對新媒體倫理、大數據開發與運用倫理、內容分發機制等問題的研究,細化互聯網平臺行為規范,強調互聯網企業社會責任與網絡行為的多元主體責任。”[30]

九、短視頻

對于短視頻的興起與快速發展,學者們不僅關注其發展態勢,還進行了深入研究。有學者關注我國短視頻生產的新特征與新問題,認為社會協作是短視頻生產與傳播的突出特點(王曉紅、任垚堤,2016)。有學者從“創新擴散”理論角度分析推動我國短視頻快速擴散的各種創新(產品、受眾和渠道),并分析了短視頻面臨的挑戰(鄧建國,2018)。有學者關注短視頻“下半場”發展,認為應把握好短視頻的媒介社會責任,正確處理公私域中的內容與價值標準,構建短視頻公共空間的秩序與規則(鄧若伊、余夢瓏,2018)。有學者從倫理角度剖析短視頻平臺的倫理困境,認為簡單地歸咎短視頻平臺的缺失是有欠妥當的(顧楊麗、吳飛,2018)。有學者將研究視角聚焦政務短視頻傳播,提出“政務新媒體鏈”概念,連接是政務新媒體應用短視頻的精髓所在(邵澤宇、譚天,2018)。有學者從視覺說服的視角探究短視頻如何構建國家形象(董媛媛、田晨,2018)。有學者關注短視頻生產力,指出“以人為本”將是其持久的文化基因(彭蘭,2019)。

學者們對短視頻的認識與傳播研究也在不斷加深。有學者認為短視頻的本質是用戶賦能,短視頻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表達權和展示權的平權。“內容”是移動短視頻平臺的重要研究視角(郭全中,2018)。有學者嘗試跳出常規的“內容視角”從“關系”層面發起探討,深入探索抖音背后的用戶間“關系”及“社交互動”,認為基于“關系”的“社交”建設是短視頻平臺建設的重要方向(熊茵、季瑩瑩,2019)。有學者指出,短視頻從生產流程、媒介內容到傳播模式都體現出鮮明的融媒特性。社交生產是移動互聯生態中短視頻的傳播邏輯(李淼,2019)。從內容到平臺再到社交關系,學者對于短視頻的認識視野在不斷拓寬。

移動短視頻重塑場景空間,學者們進而探討短視頻場景與空間傳播。有學者指出作為互聯網空間中的一個多元交流場景,短視頻平臺從單純的互動分享空間轉變成受眾話語表達權載體和消費景觀新生地。網絡短視頻場景的變革改變了人們的思考方式、交往模式和消費行為(王長瀟、劉盼盼,2018)。 有學者從傳統空間生產理論及視角出發,指出短視頻疊加了原有空間并不存在的經濟意義與關系意義,主要體現為帶來了資本資源與話語權力的再分配。從身份、技術與場景化三個維度闡釋短視頻空間生產的內在機理,“短視頻的空間再生產,并不是創造新空間,而是對既有空間的關系強化或者結構改變。所以,這種再生產的本質是一種‘增強或‘修辭策略。”[31]總而言之,人們對短視頻的研究才剛剛開始。

十、智能傳播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對新媒體傳播產生很大的影響。業界更多研究智媒體,關注人工智能對傳媒業的重構;而學界則研究智能傳播,分析人工智能給新聞傳播帶來的變化和影響。

目前,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傳播者、傳播過程、傳媒業格局的影響以及未來展望、人工智能案例研究、人工智能與中國發展和法治進程等五個方面。涉及到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究多于理論研究,人工智能的應用價值成為當下的熱點研究對象,同時從宏觀角度將研究的視點放在中國發展和法治進程的文獻相比前兩者更少。跨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關的聯系研究嚴重缺乏,研究方向和成果還有待豐富。

學界對智能傳播組織了多個學術研討會,華東師大舉行“生存,還是毀滅——人工智能時代數字化生存與人類傳播的未來”圓桌對話,探討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業的重構與重組、人工智能時代的技術政治路線、數字資本主義與人工智能的變革、人工智能的本源、相關的法律問題和人文反思(呂新雨等,2018)。上海交通大學與國際傳播學會主辦的“2018 新媒體國際論壇——智能傳播:機遇與挑戰”,針對智能傳播對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從社會系統層面對新聞生產、社會動員、算法推薦、文化傳播等重要議題展開了討論,進而探討新聞傳播學科建設、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等問題(李曉靜、劉祎寧,2018)。

有學者認為未來新聞業與人工智能的結合,需要在物聯網環境下重新定義新聞,同時對智能化新聞應保持理性期待,在新聞業應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創新中要張揚人的價值(張志安、劉杰,2017)。有學者提出算法即權力,指出算法范式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力革命(喻國明等,2018)。有學者從哈貝馬斯的精神交往中得到啟發,提出理性交往的觀點,認為“人機交互,技術與價值理性共融,可讓人工智能更多地體現人的主導性與價值觀。”[32]還有學者提出從存在現象學、技術現象學、后人類理論出發,結合移動網絡、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媒體實踐提出,“傳播研究必得回歸身體世界,將自身重新放置到當前智能主體的世界中,才能重建傳播與人類存在的根本性關聯。”[33]

總之,新聞傳播學對智能傳播仍然沿著工具理性的建構和價值理性的批判,未來研究還需要二者的結合與提升。

綜上所述,隨著這些話題的深入探討,一方面推動傳播學跨學科研究,另一方面正在形成新的研究領域,進而從深度和廣度上推進我國新媒體研究。

(本文為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基礎研究重大項目《我國新媒體理論創新整理與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 釋:

[1]詹新惠,卓娜.數據賦能,讓新聞傳播更“智慧”[J].青年記者,2018(10上):15.

[2]張才剛.新媒體平臺賦能與內容生產的基本邏輯[J].中國編輯,2018(4):26.

[3]劉婷,張卓.身體-媒介/技術:麥克盧漢思想被忽視的維度[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5):46.

[4]劉海龍,束開榮.具身性與傳播研究的身體觀念——知覺現象學與認知科學的視角[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3):80.

[5]孫瑋.交流者的身體:傳播與在場——意識主體、身體-主體、智能主體的演變[J].國際新聞界,2018(12):101.

[6]李凌凌.社會化傳播背景下輿論場的重構[J].中州學刊,2016(9):160.

[7]關崢,王海燕.社會化傳播下受眾自我議程設置的探析[J].視聽,2019(1):148.

[8]隋巖,李燕.論群體傳播時代個人情緒的社會化傳播[J].現代傳播,2012(12):12.

[9]李夏薇.社會化傳播初探[J].青年記者,2017(7):12-13.

[10]譚天.構建社會化傳播理論的思考[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8(4):44.

[11]黃楚新.破除信息繭房,不以流量論英雄[J].人民論壇,2018(6).

[12]吳衛華.算法推薦在公共傳播中的理性問題[J].當代傳播,2017(5).

[13]周建明,馬璇.個性化服務與圓形監獄:算法推薦的價值理念及倫理抗爭[J].社會科學戰線,2018(10).

[14]陳昌風,師文.個性化新聞推薦算法的技術解讀與價值探討[J].中國編輯,2018(10):9.

[15]李林容.網絡智能推薦算法的“偽中立性”解析[J].現代傳播,2018(8):82-85.

[16]吳衛華.算法推薦在公共傳播中的理性問題[J].當代傳播,2017(5).

[17]師文、陳昌風.社交分發與算法分發融合:信息傳播新規則與價值挑戰[J].當代傳播,2018(6):50.

[18]喻國明,曲慧.信息繭房的誤讀與算法推送的必要——兼論內容分發中社會倫理困境的解決之道[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8):36、42.

[19]馬澈,穆天陽.一種新的互聯網知識傳播范式:“知識付費”的邏輯與反思[J].新聞與寫作,2018(6):41.

[20]陳昌風.知識付費的多重屬性與本質特征[J].人民論壇,2019(8):130.

[21]孟建,孫祥飛.數字知識傳播:創造、生產、消費、邊界——關于互聯網時代認知盈余與知識變現問題的學術思考[J].新聞與寫作,2017(5):21.

[22]馬寧.移動互聯網絡的場景構建與傳播模式變遷[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6):142.

[23]郜書鍇.場景理論:開啟移動傳播的新思維[J].新聞界,2015(9):48.

[24]譚天,覃晴.作為空間產品的電視節目[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2):83.

[25]沈靜、史曉多.媒體運營:內容為王轉向連接為王[J].青年記者,2018(1下):91.

[26]喻國明,馬慧.互聯網時代的新權力范式:“關系賦權”—“連接一切”場景下的社會關系的重組與權力格局的變遷[J].國際新聞界,2016(10):6.

[27]彭蘭.連接與反連接:互聯網法則的搖擺[J].國際新聞界,2019(2):36.

[28]鄭恩,龔瑤,鄧然.基于話語分析與公共治理視角的新媒體事件話語生產類型及敘事模式[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9.

[29]顧理平.新媒體時代虛假新聞的治理[J].新聞戰線,2019(6上):67.

[30]唐緒軍,黃楚新,王丹.中國新媒體發展趨勢:智能化與視頻化[J].新聞與寫作,2017(7):22.

[31]王建磊.空間再生產:網絡短視頻的一種價值闡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7):120頁.

[32]陳昌鳳,石澤.技術與價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時代信息傳播——算法推薦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思考[J].新聞戰線,2017(9):71.

[33]孫瑋.交流者的身體:傳播與在場——意識主體、身體-主體、智能主體的演變[J].國際新聞界,2018(12):83.

(譚天,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廣州華商學院傳播與傳媒學院特聘教授;初令偉,廣州華商學院傳播與傳媒學院講師)

譚天: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媒體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新媒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央視CTR媒體融合研究院專家、廣東華商學院傳播與傳媒學院特聘教授、華商未來媒體研究院院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免费毛片|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青青操国产|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九色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2020极品精品国产|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国产99re|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人人干| 色成人综合|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欧美色视频日本|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semm亚洲国产| 亚洲无码不卡网|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一级|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一级片一区| 91亚洲视频下载|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福利视频一区| 欧美啪啪网| 国产精品制服| 夜夜操天天摸|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色有码无码视频|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99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91热爆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欧美另类|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天堂网|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欧美性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