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介紹
牛靜: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與倫理研究委員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至2019年先后出版媒體倫理、社交媒體使用等著作11本,在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70余篇,主持國家級、教育部和其他社科項目共計10多項;曾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獎、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促動、催發著不同媒體應用形態的出現,算法推送下的內容平臺商和短視頻受到諸多用戶的關注,對技術的推崇也愈發強烈。在一片繁盛的背景下,研究者對各種互聯網現象進行冷靜反思顯得特別重要。
以頭條內容審核為代表的把關工作與傳統把關工作是否存在差異,把關人是如何嵌入進內容審核機制的?在追逐“網紅經濟”中,青年群體自主探索和自我解讀城市空間的技術賦權如何演變為視覺“驚顫”和消費狂歡,城市的多元意義和厚重的歷史文化韻味是如何被消解的?本欄目本次推出的兩篇文章,正是對這些問題的回答。
本欄目推出的第一篇文章是來自邵恒媛的《數字勞動視域下內容把關人工作的異化——基于今日頭條人機協同審核機制的研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一些媒體平臺開始探索新的內容把關機制,審核把關人工作是否與傳統把關人存在不同也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作者主要采用了質化研究方法,基于在今日頭條的實習觀察,聚焦內容審核過程中“人”的活動,并對相關人員進行訪談記錄,繼而進行分析研究。該文站在新聞生產勞動的立場上對把關人進行分析,從政治經濟視角出發重新定義把關人,可以給未來的把關研究提供新路徑參考。
本欄目推出的第二篇文章是來自周婷婷、曹彥的《移動短視頻中的“網紅”城市現象研究》。當下,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媒介平臺孵化并打造了“網紅景點”“爆款城市”概念和產品,引發以青年為主的用戶群體大規模的關注和追捧,線上的大量重復的虛擬文本生產與線下的“打卡”式旅游消費相結合,創造了“網紅經濟”神話。作者從媒介奇觀的視角出發,認為在“網紅景點”這個空間媒介中,政府、資本、大眾媒體與青年用戶群體各方力量進行了博弈與匯合——資本搭建了短視頻媒介平臺創造虛擬“爆款物”收割流量,大眾媒體引導消費風尚和消費熱點,政府利用“網紅景點”進行城市營銷和發展旅游經濟,而青年用戶群體在視覺和消費盛宴中成為“網紅城市”的消極被動的買單者,而非技術賦權下城市空間意義的能動的創造者。這種分析視角敦促公眾理性審視當下的“網紅”概念與產品,規避消費主義陷阱和群體狂歡,反思自我參與的內涵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