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侑峰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1]中華傳統文化是全球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悠久文化,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要人文基礎之一,它可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精神滋養、道德支持和價值支撐;[2]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交流互鑒,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感染力。當前,我國強調要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3]。這就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動融入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中,在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實現提高和升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首先要正確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
社會文化結構是建立在特定的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思想建筑,它從根本上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這也就要求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務必要以扎實穩固的經濟基礎為支撐,否則文化的發展難以為繼,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也難以發揮。
1.要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關系。在長期的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我國精神文明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產生了市場經濟趨利化、人倫道德滑坡等問題,還面臨著西方文化的挑戰與沖突。在這樣的形勢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引導群眾形成良好的精神風尚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這就要求在發展經濟時認真貫徹落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理念,更加注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宣傳。同時,要充分發揮文化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如愛國修身、自強不息、誠實守信等滲透融入到企業文化之中,發揮文化對經濟的能動推動作用,促進文化和經濟和融合發展。
2.要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海外經濟發展的關系。在中國經濟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強的形勢下,應以此為契機帶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互動,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同時,敘述好中國文化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聲音、闡釋好中國文化內涵,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充分展現出來,更好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雖然當今世界和平和發展依然是世界主題,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斗爭依然存在,近年來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還有加劇的趨勢。這也就意味著,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作用,就必須處理好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
1.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緊密結合起來。當前國際社會文化多元化,各種各樣的的西方思潮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所沖擊和削弱,在此情況下務必要抓好文化領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穩固工作,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緊密結合起來。要找出兩者的一致性、共同性以契合點,實現兩者的融合促進,共同發展。一要牢牢把控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這根主線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文化領域的統領和指導,在意識形態斗爭中堅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立場。強化國內群眾的意識形態安全意識,堅持和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覺和各種西化思潮作斗爭;二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闡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合理性,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通之處充分展現出來,將之作為狠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有力武器,使意識形態滲透工作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推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拓展深入,不斷提高民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度、自豪度,牢牢占領住國內的思想文化輿論陣地,不給西方思潮留有滲透的余地。
2.在國際文化交流過程中把握意識形態斗爭的主動權。當前國際上思想文化領域的斗爭越來越深刻和復雜,圍繞價值觀和發展道路的斗爭愈發激烈。故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交流時,就需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斗爭的主動權,謹防被外來文化所控制和操縱。要準確了解和掌握對象國的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其國體、政體等方面的差異,本著求同存異、互惠共贏的原則,在友好的交流中促成包容互鑒,有限地吸收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有益因素。同時,還應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占據意識形態斗爭中的有利地位,把控好文化交流過程中的意識形態斗爭方向,注重宣揚有益于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素,使中外文化交流實現互利共贏,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繁榮。同時,對國際上涉及我國文化領域的別有用心的意識形態方面的攻擊和指責,要有理有節有據地予以還擊和化解,從而在國際上爭取輿論支持,占據國際輿論的制高點,掌握意識形態和文化交流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我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意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與進步,推動更平等、和諧的新型國際秩序的構建,同時為世界渴望發展的、面臨困境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文化因素。這必須建立在尊重他國文化的基礎上,習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因此,在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幫助世界熱愛和平的國家的文化實現發展進步,尤其是對于那些在文化發展上還處于較低水平的弱小的、貧困的國家,作為崛起中的大國,應采取實際行動帶動促進這些國家的文化發展進步,以此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弘揚與宣傳是有益于人類文化發展進步的。從而擴大我國在文化交流領域的國際朋友圈,凝聚最大共識,切實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1.要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和民族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才能煥發生機和活力。一是要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和新時代的新特點、新變化、新矛盾等緊密結合,緊緊抓住時代發展的熱點問題、關鍵問題,在解決新問題,尤其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問題方面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要跟上國際文化發展的步伐,主動回應國際上對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關鍵問題,采用線上線下方式拓展傳播深度和覆蓋廣度,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論的現代化含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語境下具有更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二是要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化。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國際時,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善于發掘世界不同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把有利于推動人類共同命運發展的文化精華要素集合起來,進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從而增強世界各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和親和度,凝聚不同文化國家的共識、齊心協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
2.要找準突破點和著力點,提高文化助推的精準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必須要充分考慮目標國家的具體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那些對中華傳統文化接受基礎好、對華友善的國家和地區作為突破點和著力點,在文化交流中要闡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強化民間文化交流與合作,善于挖掘對象國中可施加文化影響的因素和渠道,“積極宣傳推介戲曲、民樂、書法、國畫等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推動“中華醫藥、中華烹飪、中華武術、中華典籍、中國文物、中國園林、中國節日等中華傳統文化代表性項目走出去”[4],在不同的社會體制、民族風俗、差異中尋找共同點和切入點,積極回應對象國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和關切點。同時,結合對象亟需解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擴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適時在文化傳播中滲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宣傳元素,帶動他國共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3.在承擔國際責任的過程中釋放文化魅力和感染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中國回應國際社會上對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關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承擔更多的國際公共責任,團結世界各國共同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在此過程中,要善于借助時機弘揚和宣傳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履行國際責任等具體活動的過程中,要善于敘述好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闡釋好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把有助于解決人類共同問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素的魅力充分展現出來,為世界上渴望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提供文化發展的有益參考和借鑒,加深他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凝聚不同國家的民心力量,消除疑慮和誤解,促成多數國家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共識和價值認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還要有足夠優秀的、強大的文化產品輸出。通過強大的文化產品的輸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從而擴大在文化產品中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可操作的空間和機會。
1.挖掘地方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品牌和產品。我國應加大文化產品的海外輸出力度,除了京劇、中藥、中餐、武術等名揚國外的中國文化品牌外,還要善于開發具有中國地方文化特色的品牌,如廣西的壯錦、湖南的湘繡等,均是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具有開發面向國際市場的潛力,理應進行合理的挖掘和開發,進一步豐富中國文化產品的種類和內容,進而打造成具有享有國際聲譽的文化精品、文化品牌。這些文化產品在生產之初,就要注意區分文化產品輸出區域的差異,尊重對象國的文化風俗習慣,善于結合海外民族文化特點把中華文化融入到產品中去。[5]同時,要注重收集客戶體驗,力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對象國的文化差異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和平衡點,不斷改進完善文化產品。
2.進一步增強文化產品的科技創新力,提高附加值。在信息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輸出要實現更進一步的繁榮發展,必須緊跟時代科技發展的步伐,與科技力量實現新融合、新創造,建立文化大數據體系,以數字化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潮流化和產業化,不斷增加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補足文化產品的數字化短板。一要用各種科技手段來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品的展示形式,用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來分析和制作文化產品,提高創作的質量和效率,拓展文化紀念品和文化衍生品,拓寬供給渠道和提升產品附加值;二要善于在文化產品中加入新時代的科技元素。打造文化產品,要注重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互聯網新時代產生的新變化,結合網絡熱門IP、文化標簽、潮流時尚等元素,尤其是要和“一帶一路”的特色元素融合起來。根據文化輸出對象國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做出優質、多元、創新的文化產品;三要善于運用大數據手段加強對文化產品質量的監管,鼓勵多做優質文化產品,遏制低端、劣質文化產品,確保文化輸出產品的高質量、好口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許多優秀的文化工作者的熱情參與才能實現。這就要求我國以培根鑄魂的態度來培養優秀的文化工作者,使之能夠承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任。
1.先行隊伍與后備隊伍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一支驍勇善戰、能打勝仗的文化先行軍、領頭部隊,對世界文化發展情況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發展趨勢有深刻、熟悉的把握,準確掌握中國文化輸出的關鍵點和切入點,能夠成功突破中國文化產品輸出國際的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不斷開拓新局面。同時,還需要一支充滿活力、發展潛力,基礎扎實的后備隊伍,為前方先鋒隊伍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支持。既要擴大文化工作者隊伍的選擇面,及時把政治堅定、能力突出、群眾認可、發展急需的人才吸納到隊伍中來,又要嚴格把關,堅決把不合格、不堅定的人員排隊在后備隊伍之外。總之,既要保持一支敢打能贏的先行隊伍,又要打造一支充滿活力的后備隊伍,能夠及時補充到先行隊伍中,確保先行隊伍不斷層,后備隊伍有力量。
2.國內隊伍和國外隊伍相結合。國外文化工作隊伍處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輸出的一線戰場,包括官方力量和民間力量。要有針對性地發動和組織廣大海外中國留學生、華人、華僑等,引導他們成為國外文化工作隊伍的堅定力量,鼓勵他們承擔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與發揚的社會責任,配合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傳播的各種交流活動,讓世界聆聽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力量,維護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在國內,一要加大相關研究人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細化研究,仔細分析走出去的困境和難題,為政府決策和戰略提供堅實的智囊參考和依據。鼓勵專家學者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冷門傳統文化精粹等進行傳承研究,使之后繼有人;二要強化文化領域的人才隊伍培養,開設有關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專業課程,基于本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在技術和管理上都擅長的復合型人才,使他們能夠在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上的技術預測、市場開拓、戰略制定以及知識產權管理等方面都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6]三要加大對國內文化工作隊伍的支持力度,提高他們的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增強對文化領域的投入,在推動文化領域發展繁榮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法律、法規等支持,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充分激發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3.專業隊伍和業余隊伍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組建強大的專業文化工作隊伍,把國內外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機關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聯合起來,在資金、條件保障等方面提供足夠的支持,共同研究制定好大戰略、大政策、大目標,分析研究解決走出去過程中的前沿問題,貫徹落實好科學的政策部署,組織協調安排好各項具體事務,精心制造出優質的文化產品,穩步打開國外文化市場和局面。專業隊伍作為文化走出去的中堅力量和主體力量,必須要注意配齊配強,但要形成規模化、常態化、持續性的文化攻勢。除專業文化工作隊伍外,還需要廣泛的群眾的大力支持和推動。這就需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各種手段對大眾開展普及性教育,充分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進來,讓人人成為樂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忠實力量。同時,要注意傳授大眾把中國文化自信推向世界的方式方法,引導群眾精準宣傳、高質高效地在國際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早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