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譚琳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作為面向新時代的行動綱領,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前進,不僅影響了世界各國的發(fā)展[1],而且受到了各國的關注。但由于文化、語言、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差異,對于外籍人士來說,準確地理解十九大報告中的政治語句和事件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做好報告的翻譯至關重要。本文通過運用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來探討十九大報告的英譯文本,并且從語言、文化、交際三個轉換角度,對報告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利于積極地促進國家政策方針的國際宣傳。
生態(tài)翻譯學由清華大學的胡庚申教授最早提出[2],胡庚申教授通過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適應與選擇”理論得到了啟發(fā),從而提出了生態(tài)翻譯學[3],回答了“翻譯是什么”、“如何翻譯”以及“由誰來翻譯”的問題[4]。他指出,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必須位于探究的中心,在保證翻譯信息的真實可靠、內容完整的前提下,還要適應多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進行優(yōu)質選擇,避免翻譯失衡[5]。
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既有原文,又包括譯者所翻譯的譯文,指的是“語言、社會、文化、交際等因素,以及作者、讀者和委托者構成了原文本和目標語這一整體”[6](P40)。方夢之提到,高質量的譯文不僅需要譯者能夠適應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翻譯要素,還要能夠在選擇的過程中達到平衡[4]。
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譯者在翻譯中進行適應性“多維”轉換時,要考慮語言、文化、環(huán)境等不同方面[6](P129)。而這種“多維”轉換主要體現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這三維上[7](P117-230)。其中,語言維的選擇轉換主要指的是語言形式的轉換,涉及到詞匯、句型、結構等;文化維的選擇轉換指的是闡釋文化內涵的差異,包括思想、精神等內容;交際維的選擇轉換的重點是不同語言之間的交際意圖?!叭S”轉換是生態(tài)翻譯理論所提倡的重要方法,在翻譯過程中采用這種方法,能夠提高譯文的質量,準確地傳達相關信息。下文將結合“三維”轉換原則,對十九大報告英譯本的“三維”轉換進行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價值理念,弘揚新時代的精神,促進國際的溝通、交流[8],這對譯文是否符合表達習慣、是否能完整地傳達原文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報告的英譯本,可以探究譯者的適應性選擇情況,十分契合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轉換原則。
“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兩種語言的語言形式、語法表達等各個層次的轉換,涉及到詞匯、結構、句型、概指、所指、修辭等方面[4]。
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存在差異性,邏輯思維方式也大不相同,因此在如何表達語言方面也會存在明顯差異。英語和漢語在句法特征、語言結構、詞匯層面等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英語句子講究“形”,多用連詞、代詞、介詞短語、從句,句子結構嚴謹,語法形式明顯;而中文句子講究“意”,結構較分散,短句較多,句子中較少使用關聯(lián)詞,注重通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語義關系來表達思想。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適應目的語生態(tài)環(huán)境,使譯文的詞匯、句型結構能夠更加準確,從而向各國人士更好地闡釋譯文所要傳遞的信息[9]。
例1:原文:...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譯文:...build a country, government, and society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首先,在原文中,中文注重的是意合,它主要體現在“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我們需要為之付出努力的”,但是在原文中并沒有提及;而英文注重的是形合,所以譯文采用了增譯的方法,補充出“Our efforts to”,告訴讀者建設法治中國,還需大家共同努力。其次,原文中,“法治”一詞多次出現,但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為了避免重復,在確保原文內容和原文形式不變的前提下,將其譯為“a country, government, and society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從而準確地表達出中文含義。本句翻譯進行了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便于讀者準確無誤地理解原文的內容。
例2:原文:.....加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譯文:.....strengthen our confidence in the path,the?ory, system, and the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原文中,“自信”出現了四次,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通過強調“自信”,反映出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期望,使整個句子讀起來更有氣勢,但是在翻譯的時候,將四個“自信”逐一翻譯出來就會顯得十分累贅,所以譯者采用了省略法,只翻譯了一次。為了讓外國讀者了解我們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所以譯者采取了增譯的方法,增加了“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例3:原文: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譯文:We must realize that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sts....
首先,原文和譯文在句子結構上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原文采用的是無主語結構,但是譯者在翻譯時增加了主語“We”,以適應英文句式結構的要求,同時,譯者將“綠水青山”譯為“l(fā)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并不是將“綠色青山”譯為“clean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而是分別用“l(fā)ucid”和“l(fā)ush”來形容祖國的美好山河,以更生動形象地向讀者呈現出祖國的山水如畫。最后,原文中的“金山銀山”,譯者在翻譯時沒有直譯,而是根據句意,進行意譯,強調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這樣就做到了兩種語言之間的平衡。
除了以上例句,《十九大報告》中的一些縮略詞也能體現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例如,“三去一降一補”,譯文將其譯為“the five priority tasks of cutting overcapacity, reducing excess inventory, deleveraging,lowering costs,and strengthening areas of weakness”,譯文沒有將數字直接翻譯出來,而是直接解釋“三去”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一降一補”為“降成本,補短板”。再如,報告中的“雙一流”(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world-class disciplines)、“雙創(chuàng)”(busi?ness startups and innovation)等詞語,如果不展開解釋,外國讀者很難理解。由此可見,以上譯例恰當地反映出語言維的轉換。
“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指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準確地闡釋兩種語言的文化內涵,避免造成文化生態(tài)的不平衡[4]。語言作為人類的交際工具,能夠促進人們的溝通,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所以,譯者在翻譯時要清楚地了解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準確地傳達文化內涵,幫助作者準確的理解。在《十九大報告》中有很多文化特色詞,并且引用了很多典故中的語句,更需要譯者具備極高的文化素養(yǎng),才能在翻譯過程中進行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
例1:原文:....勇于直面問題,敢于刮骨療毒....
譯文:....have the courage to face problems square?ly,be braced for the pain....
針對此句中的“刮骨療毒”,譯者進行了文化維的轉換。這一成語出自《三國演義》,講的是華佗為亂箭貫穿右臂的關羽刮骨去毒,其字面意思是用刀刮除深入骨頭的毒液進行治療。但是在這里,“刮骨療毒”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在前進的道路上迎接挑戰(zhàn),意志堅強,永不言棄。所以譯者聯(lián)系實際情況,將其譯為“be braced for the pain”,形象地將該成語所蘊含的文化意義表達出來。
例2:原文:....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
譯文:....improve the system for separating the ownership rights, contract rights, and management rights for contracted rural land...
本句話中的“三權”分置制度是十九大報告中的中國文化特色詞匯。“三權”指的是“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是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的制度創(chuàng)新。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沒有局限于中文的字面意思進行逐字翻譯,而是采用解釋和增譯的方法解釋“三權”分置,將其譯為“the ownership rights,contract rights,and management rights”,便于外國讀者理解中國的農村土地制度,實現了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
例3:原文:....生態(tài)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譯文:....What we are doing today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ll bebefit generations to come....
在本句中,“功在當代,立在千秋”是一個成語,該成語是用來評價古代隋煬帝修建的大運河為后人造福,現指的是做一件事情所產生的利益遍及到后代人民。其中,原句的“千秋”并非指千千萬萬個秋天,而是指子孫后代[10](P21-22),所以譯者在翻譯時將其譯為“generations to come”。在整句翻譯中,譯者都沒有直譯,而是根據成語的文化內涵進行意譯,準確地傳達出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保護環(huán)境,堅持綠色發(fā)展的重要性,讓讀者熟悉我國環(huán)境管理方面的政策。
“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指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確保譯文能夠準確傳達作者的交際意圖[4]??傊?,就是能讓讀者透徹理解,從而保證傳達的順利。
例1:原文: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譯文:In handing its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Chi?nese political parti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long-term coexistence,mutu?al oversight, sincerity, and sharing the rough times and the smooth...
首先,在此句譯文中,為了達到交際目的,譯者在翻譯時增加了“In handing its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Chinese political parties”,是為了讓外國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除了中國共產黨以外,還有其他民主黨派,他們與共產黨長期合作,共同發(fā)展,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增譯的“be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則告訴讀者,這里的“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其中,“肝膽相照”這一成語僅看字面意思,外國讀者可能很難理解,譯者用“sincer?ity”準確地表達出了誠心誠意、相互坦誠的含義,易于讀者理解,達到了交際的目的。
例2:原文:....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譯 文:....expand common ground and the conver?gence of interests....
原文中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大同心圓”都是數學術語,其中“公約數”指的是兩個或多個整數中共有的約數,而“同心圓”指的是在一個平面上,多個圓的圓心相同,半徑不一樣。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通過最大的公約數,才能畫出最大同心圓。這兩個詞語體現了全新的內涵,其中,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政治底線為圓心,最大公約數,即多樣性是半徑,也就是說我們要鑄牢政治底線,加強交流合作,尋求最大范圍的共識,謀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夯實最廣泛的執(zhí)政基礎。譯者用“common ground”和“the convergence of interests”這兩個詞組精準地傳達出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通過意譯讓外國讀者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原則。
例3:原文:.....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關探索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
譯文:.....be explored to merge Party and govern?ment bodies with similiar functions or for them to work together as one office while keeping separate identi?ties.....
原文中的“合署辦公”一詞是我國黨政機構的一種編制組織形式,指的是兩個黨政機構雖然職責不同,編制也不同,但是由于工作對象和工作性質相似,所以在同一地點辦公。譯者在翻譯時譯為“work together as one office while keeping separate identi?ties”,譯文簡潔精練,表述到位,避免讀者認為所謂的“合署”是兩個黨政機構合并在一起。語言的交際意圖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轉換,還需要在轉換的過程中理解另一種語言的含義。《十九大報告》英譯版譯者運用“三維”轉換原則,通過中語言轉換、文化轉換以及交際轉換,使其中的語句和詞匯均能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國外讀者能夠更加準確地了解我國黨政報告的基本含義以及中國的文化內涵,同時也能夠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國情、國家政策和經濟發(fā)展情況,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