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苗苗
(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當前,提出了中央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目標任務,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是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治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銜接政策,近期的文件政策等為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為進一步提高農村農業內生發展動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農業院校圖書館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蘊藏了比較豐富、全面和珍貴的農業文獻信息資源,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業資源體系,農業院校圖書館應當充分利用好這些寶貴資源,積極服務于精準扶貧項目,助力鄉村振興。圖書館內還聚集了推廣使用相關資源的專家學者,在為高校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服務的同時,他們通過實踐和學習積累了豐富的資源使用和推廣經驗,能夠為廣大農民朋友獲取農業知識和技術提供服務。圖書館還可以通過建設專家庫,建立農民需求檔案庫,為知識和技術扶貧提供精準的信息支持。
閱讀推廣活動是高等農業院校圖書館的主要職能工作之一,在實施鄉村振興工作中,農業院校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和服務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氛圍;推廣相關文化知識,引導農村群眾讀書學習,提升文化素養,堅定文化自信。
1)積極探索農村閱讀推廣服務模式。為了使農民穩定脫貧,實現真正富裕,不僅是靠“錢”來支撐,而是從根本上、文化上、思想上扶持和支持,就是要“富腦袋”,提升農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增強其文化自信。閱讀推廣是“富腦袋”的主要路徑。為解決廣大農民群眾“看書難”的問題,很多農村地區實施建設了農家書屋。農家書屋建設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民無書讀的問題,既活躍了鄉村文化生活,又改善了鄉村文化環境,同時有助于全民閱讀活動的推廣。
2)鼓勵在校生積極參與閱讀推廣活動。助理館員和志愿者參與圖書館服務已成為近年圖書館開展服務的趨勢。他們充分利用課后閑余時間和節假日協助圖書館工作人員,為圖書館的發展和建設作出了一定貢獻。為鞏固扶貧成果推動扶貧工作持續發展,圖書館應吸納助理館員和志愿者參與扶貧工作,為圖書館開展扶貧工作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能夠緩解圖書館自身人力資源短缺的難題。農業高校的生源許多來自農村,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優勢,與農戶之間搭建起推廣閱讀的橋梁,利用學生寒暑假、節假日返鄉,了解當地農戶的需求,將當地農村及農戶的需求反饋給圖書館。圖書館可根據農民的需求信息為他們開展文化幫扶,提供閱讀推廣服務。為了增強他們的服務水平,更好地服務農民,圖書館應定期為其開展圖書館業務技能培訓。同時,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要求同學們對貧困家庭“留守兒童”這一特殊貧困群體采取一系列幫扶,如為“留守兒童”輔導課程,舉辦課外閱讀知識競賽,設置少年兒童專欄等形式多樣的活動[1];做義務講解員,普及法律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既能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又能為文化扶貧工作出份力,使其成為圖書館在鄉村振興中一支強有力的后備力量。
3)加強學科館員閱讀推廣服務工作。各農業高校圖書館都有學科館員,多數學科館員同時具備農業知識和圖書情報學知識,可以根據貧困地區農民閱讀偏好,開展精準、個性化的文化扶貧。他們可以利用長達2個多月的寒暑假或節假日分散到各鄉村,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圖書館學科館員充分依托人才和資源優勢,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推廣閱讀活動,如輔導閱讀、讀書演講比賽、詩歌朗誦競賽等,改善了農村閱讀文化缺失的狀況[2]。通過全民閱讀進農村,在廣大鄉村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助推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為鄉村振興、新時代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扶貧先扶智,扶智靠人才,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農業高校里集中了大批具備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專門人才,長期為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培養了各類優秀農技人才。農業院校圖書館能夠利用資源優勢,針對各地農村和農民的實際需求,聯系和邀請相關專家,利用專家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為農民群眾傳授農業知識和技術。
1)以資源為依托,提升農村人才素養。農業高校一直以來肩負著為社會服務、為我國農業發展和建設培養人才的重任,高校圖書館可以與學校繼續教育學院合作,以豐富的文獻資源為依托,以提升農業專業技術推廣人員和農村實用人才素質及能力培訓為核心,舉辦各種培訓班。發揮高校在教育、科研、培訓、推廣等方面的特色與優勢,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拓寬培訓領域,提升培訓水平。培養“持證上崗”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研人員、農業經營管理人,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2)自制科普類讀物開展技術指導。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講座一直都是專家培訓農民的一種模式,這是一種最實用的培訓模式,圖書館應與農戶建立長期協作關系,利用豐富的網絡和館藏資源,自編成對廣大農民實用和通俗易懂的科普類口袋書提供給專家,發放給農民朋友。圍繞貧困村或貧困戶的技術需求,開展技術指導、技術講座、技術咨詢等服務。
智庫是由各領域專家組成的智囊團或思想庫。智庫專家運用他們具備的才能和智慧,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適用的方案。院校圖書館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引導建立新型智庫,助力鄉村振興[3]。農業需要智庫,需要真正懂得農民需求的智庫。圖書館應該發揮引領作用,依托農業高校、農科院和企業,創建農業智庫,集農業高校、農科院所、企業專家于一體,為鄉村發展建言獻策。
在“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可以突破服務于傳統扶貧模式的局限,借助互聯網技術廣泛推進鄉村振興服務。指導農民朋友通過互聯網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技能,為農民提供技術和信息支撐,協助其搭建電商平臺銷售農副產品[4],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通過他們的QQ、微信等社交網絡平臺,與當地的貧困農民保持聯系和溝通,根據他們的需求,為其定期或不定期地推送相關的科學與技術信息。同時,農業高等院校圖書館還可以為貧困地區農民開通圖書館使用權限,使其能夠享受到高等院校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