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榮
(中共廊坊市委黨校,河北 廊坊 065000)
何為“典范城市”?所謂“典范”,應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群中,起示范引領帶動作用,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群中的標桿城市,榜樣城市,理想城市。那么“典范城市”應當具有什么樣的風范呢?她應當是一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化產業新城,是一座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宜居之城,是一座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更是一座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城市。
5年間,廊坊市大力實施打通“斷頭路”、主次干道提升改造、小街巷改造等工程,進一步打通“中梗阻”、暢通“微循環”,交通從平面向立體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2017年,廊坊市啟動實施11條道路、15個區段斷頭路打通工程。2018年,謀劃啟動5個區段斷頭路打通工程。2018年通車的外環路西南環線實現了全市外環路真正意義上的閉合。2020年5月,藝術大道下穿橋全線通車,為連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建設、助力廊坊臨空經濟區發展起到了重大拉動作用。正在建設中的廊坊交通中心工程光明道上跨鐵路立交橋是世界首座上跨高鐵的鋼桁梁橋,全長2.005千米,建成通車后,將實現光明東道和光明西道全線貫通,并成為以京滬高鐵廊坊站為核心的商貿圈內最高端、最亮麗的現代化城市新樣本,串起廊坊高質量發展的“金腰帶”。
“十三五”期間,廊坊市立足市情,對標京津雄園林綠化建設標準,積極推進園林綠化建設工作,全力打造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增長極”。一座座主題鮮明、功能性突出的公園在廊坊人“家門口”建起來,自然公園西區、丹鳳公園、瑞豐公園、御龍河公園等先后開園迎客;主城區300米見綠、500米見園,丹鳳園、呂端園、得趣園等112個街頭小游園相繼建成。城市綠化建設水平和管理規模從“質”到“量”實現雙重飛躍。截至目前,廊坊城區綠地率達到43.97%,綠化覆蓋率達到47.2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93平方米。5年大變樣,廊坊的城市框架布局、內在功能、外在形象都實現了華麗蛻變。花園城市建設成果初顯,廣大市民對生態環境和生活品質的美好期待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
“十三五”期間,廊坊市把民生建設作為完善城市功能建設的出發點和突破口,以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為基點,謀劃實施了一批事關民生福祉、城市發展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了城市環境,提升了城市品位。采取道路深度保潔模式,城市機械化清掃率達到93.1%;城市供水實現了由單一水源到“雙水源”“量”的提升;“煤改電”工程首個采暖季,城鄉7399戶居民生活變得更加清潔、安全、便捷,也讓京津冀地區天藍水凈;市區開放公廁223座,全面實行24小時開放模式。2020年,市城區雨污分流計劃陸續啟動實施,14個單項工程總投資21.7億元,全部完成后將新增管網約63公里。同時,全面加大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力度,10月底前市區6472戶“老”居民將全部住上“新”房子;總投資6.3億元的靜脈產業基地,生活垃圾填埋場、餐廚處理等工程已進入全面施工階段,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十三五”以來,廊坊市市用長遠的眼光梳理全市交通體系,將視角站位放在京津冀都市群大坐標系中,大力推動S6、廊涿城際、京霸城際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充分放大自身優勢、蓄實發展勁勢。
截至目前,廊坊境內有7條鐵路、8條高速公路和25條國省干道,路網密度居全省第一。首都地區環線、京秦高速與京津相繼貫通,新機場北線高速廊坊段建成通車,密涿高速萬莊連接線、三河南連接線、梁家務連接線相繼建成通車。全市已有17條干線公路、28個接口與京津實現無縫對接。廊坊站每天30趟高速列車進京下衛,實現與京津半小時通勤。
“十三五”以來,廊坊市緊緊圍繞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條主線”,堅持深化改革、創新發展“雙輪驅動”,做優做強招商、園區、會展“三大平臺”,全力推進外向型經濟跨越提升。在成功承辦“5·18”經洽會、“9·26”農交會等頗具影響力展會基礎上,不斷拓展對外開放平臺,先后舉辦或承辦了綠博會、書博會、非遺展等展會,大力開展會展招商。同時積極參加京津冀、通武廊各項協同發展論壇、賽事、高端會議,助推經濟文化繁榮。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通航的良好契機下,圍繞臨空經濟區和自貿試驗片區建設,在國內外多地舉辦全球招商發布會,一批批優質項目相繼落戶。此外,全市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航空、新型顯示、汽車零部件等行業出口比重不斷提高,成為全市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
“十三五”期間,廊坊市堅持“引進”與“培育”相結合,著力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政策及服務體系,引導創新資源和創新服務向企業集聚,大幅提升科研投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企業向高新化、高端化發展。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求突破,在“卡脖子”處下功夫。幾年間,成功研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通過科技園區平臺、科技研發平臺、科技孵化平臺、協同創新基地等建設,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承載能力。在經濟發展中集聚了一批優質創新資源、平臺載體和優勢產業,科技創新成果大量涌現,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牢固,創新型人才的集聚效應更加明顯,承接京津創新成果孵化轉化的能力明顯增強。高新技術企業由154家增至721家,增速達19.38%,增長3.68倍,涵蓋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集聚了新奧科技、華為、京東方等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和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行業龍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由0.81%提高到1.65%(預計),增長近0.84個百分點;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63.3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4.9%,增加了11.3%。組織實施了可折疊柔性AMOLED顯示技術成果轉化、300千瓦微型燃氣輪機關鍵技術研究等科技項目2300余項,涉及農業、社會管理、生態環境、醫療衛生等領域。同時,全市還有農業科技園區37家,其中國家級3家。這些科技園區匯聚了全市40%以上的科技平臺和科技型企業,成為全市科技成果轉化的聚集地。全市現有國家級高新區1家、省級高新區5家,總量居河北全省第一位。目前,全市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已發展到215家,全市各類孵化平臺在孵企業和創業團隊2000多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多家、在孵企業知識產權申請量千余件,成為加速中小微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載體。以企業為主體的660個各類研發平臺,共開展科技項目近萬項,形成創新成果近萬項,申請專利1.3萬余件,成為京津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廊坊市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主動對接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設要求,率先在全省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探索,先后成為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市、住建部確定的全國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通過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驅動的新型智慧城市,推動城市信息化、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正在向著傳統產業數字化、百姓生活智能化、政務服務信息化方向發展。全市公共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已具規模、電子政務成效顯著、城市管理信息化特色明顯、社會信息化穩步發展、經濟領域信息化應用取得良好效益。
目前,廊坊市擁有大數據、新型顯示兩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華為、中興、京東方、富智康等一大批行業巨頭入駐,已建成潤澤國際信息港、華為云基地、聯通北方云基地和光環云網4個大型數據中心,中鼎云、鵬博士等在建項目近20個,已投入運營機架6萬個,服務器規模超過80萬臺。2020年上半年,廊坊市大數據存儲服務企業實現逆勢高速增長,2020年上半年,完成營業收入10.9億元,同比增長27.6%;利潤總額2.7億元,同比增長25.5%。
社區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能夠實現大數據共享,聯動街道、居委會、職能部門以及物業公司等,多方實現信息直達、力量聯合,共同服務小區居民,解決了許多社區管理的痛點,讓社區管理變得更為高效,也讓居民享受到數字生活帶來的安全和便捷。
目前,廊坊市所有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納入“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審批系統覆蓋39個市直部門,廊坊市本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7%,各縣(市、區)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6.19%。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已初步成型,將建成全市統一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其中人口庫、法人庫、地理空間信息庫、信用庫、電子證照庫,在全市范圍內實現共享利用。
1)智能交通系統發展緩慢。每逢早晚高峰出行時段,廊坊市各大主要干道車流量激增,擁堵現象嚴重,折射出城市智能交通發展短板。發展智能交通系統,是緩解城市道路交通擁堵和提升交通基礎設施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綜合交通系統重點發展方向,就目前廊坊市城市交通運行情況來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缺乏數據融合,深度分析,綜合研判等功能,難以對城市交通進行動態管理和服務。
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缺乏對慢性交通監管的智能設施。目前廊坊市交通系統大數據信息平臺廣泛應用的智能設備,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機動車出行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而對于出行量較大,出行范圍較廣,交通違法率較高的非機動車和行人而言,監管尚處盲區,缺乏針對非機動車和行人等慢行交通的流量監測和預警系統、誘導系統以及智能化管理設備。廊坊市可參照歐洲及國內其他城市發展智能交通系統和動態監管系統先進經驗,綜合分析當前新興交通技術發展趨勢,提高慢行交通系統智能化管理,加強移動交通信息采集系統建設,提升地面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2)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尚不完備。目前,廊坊市域尚無已建成的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設施,極大制約了廊坊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與京津的加快對接,廊坊市應有計劃地制定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規劃,發揮軌道交通作為公共交通的骨干作用,帶動城市公共交通和相關產業發展。為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倡導綠色出行提供條件,切實轉變城市出行過度依賴機動車的交通發展模式。
廊坊市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其具有天然的農業產業發展優勢,依托兩大農產品及農業文化旅游需求市場,廊坊市本應突出農業特色,念好“農”字經,將自身打造成為都市休閑觀光旅游的首選地,然而實際情況是,廊坊的農業休閑旅游品牌并不響亮,農業特色服務鮮為人知,對京津兩地消費市場的吸納度并不高,節假日鮮有京津兩地消費群體來廊坊觀光游覽。究其原因還是廊坊市農業文化旅游特色不突出,文化旅游資源挖掘不充分,定位不明確,品牌不響亮造成的。廊坊市應充分借鑒各地鄉村振興先進經驗,將農業資源與田園景觀、生態觀光、休閑旅游、文化體驗深度融合,拓展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打造一批集吃住、休閑觀光、農事體驗、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家庭農場、休閑農莊、農業特色小鎮等文化旅游休閑體,以點帶面,形成旅游產業帶,從而帶動農民致富,農業增收。
目前廊坊市老舊小區面積較廣,改造難度較大,很多老舊小區居民熱切期盼的安裝電梯、水電暖改造、垃圾清理、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配套建設等問題,依然是群眾反映較為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很多老舊小區中,七八十歲高齡的老人依然靠爬樓梯上下樓,出行極為不便,這與當前高速發展的時代極不相符,而這一問題卻始終因政策和現實條件制約不能得到妥善解決,成為老舊小區改造中群眾最為期盼的問題之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欠缺也是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急盼解決的問題。總之,廊坊市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就應立足自身實際,從保護群眾利益出發,創新工作方法,擴寬發展思路,以城市功能升級,生態產業升級,生活方式升級為抓手,拓展城市功能,引領產業聚集,打造人居標桿,實現城市功能再完善,文化品位再提升,生活質量再提高的目標。
廊坊市聚焦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著力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著力搶抓歷史機遇,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邁進,深入推進改革創新,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在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典范城市”進程中邁出堅實步伐。下一步廊坊市還應在保持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同頻共振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形成差異優勢,在規劃上超前布局,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舉全市之力將廊坊市建設成為京津之間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產業新城。
1)廊坊市應盡快出臺“關于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典范城市”實施細則”,制定詳細發展目標、具體舉措等,也可規劃先行試點,以點帶面,全面推開,為全市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典范城市”提供政策指導。
2)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典范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牽扯各個職能部門,廊坊市應建立協調聯動機制,主管部門牽頭,其他單位協同配合,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共同努力將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典范城市”工作向前推進。
3)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典范城市”既無經驗可循,也無現成素材借鑒,需要廊坊市創新工作理念,打破常規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廊坊市可以參考北京、深圳、上海等先進地區各領域優秀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注重協調發展,以創新的工作方法,確保京津冀協同發展“典范城市”建設加快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