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輝
(平頂山天安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十一礦,河南 平頂山 467099)
會計是企業經營管理鏈條上的關鍵環節,是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加強會計誠信建設,對于優化市場經濟運行環境,推動和諧社會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積極意義。那么什么是“會計誠信”呢?關于會計誠信的準確含義,目前在學術領域并沒有形成一致性的說法,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學者,分別從各自不同的視野和認知出發,給出的解答也不盡相同。但綜合各家觀點,概括起來看,大的方向是一致的。即,會計誠信含義應包含這樣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為,會計從業人員在進行會計處理時的態度應該是誠信的;其二為,會計從業人員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會計信息時應全面遵守國家政府制定的會計政策、法規、準則和制度。作為會計從業人員都應該深有體會,會計誠信建設一旦缺失,害莫大焉!
會計誠信建設缺失的危害性是巨大的,突出表現如下:
第一,危害了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秩序。會計誠信缺失,必然要滋生出經濟泡沫,增加經濟領域的不確定因素,比如,企業真實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未來發展前景等得不到如實反映,這會影響國家政府對經濟形勢作出正確判斷,這種情況下,國家政府制定的有關經濟政策有可能會因為受到會計信息披露失真的誤導而偏離出經濟運行的正常軌道,情況嚴重的當然會危害到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秩序。
第二,侵害了利益關聯方的正當合法權益。會計誠信缺失,會讓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被掩蓋起來,這種情況下,信息使用者看到的會計信息,有可能是經過粉飾、甚至是經過造假后才披露出來的,由于信息使用者看不到真實的會計信息,因此,合法權益不保,蒙受經濟損失幾成必然。比如,國家稅收流失、不良貸款生成、投資錯誤等等。
第三,為財務報告舞弊創造了有利條件。會計誠信缺失,會使從業人員的會計處理行為疏于監管,導致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技水平的下降,會使國家的會計政策法規得不到有效落實,導致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的弱化和會計管理制度建設的坍塌,會使會計數據信息造假現象得以滋生,進而還會給別有用心者對財務報告進行舞弊處理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把企業自身引向經營危機的邊緣。會計誠信缺失,會讓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情況得不到如實反映,企業經營者用于進行經營評價和經營決策的基礎信息是建立在部分虛擬基礎之上的,企業經營者據此展開的經營活動和作出的經營決策是被人參入了“水分”的,如果這個問題不被及時揭示出來,那么企業必然要被虛擬信息引向經營危機的邊緣。
我國發展市場經濟起步得比較晚,距今不過四十年的時間,我國又是經濟大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短暫的市場經濟發展歷程和龐大的經濟體系下,要保證所有企業會計誠信建設都處在完美無缺的狀態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第一,有關單位和人員逐利的目的性使然。不論是企業管理當局、擬或是會計從業人員、擬或是社會中介機構,之所以要讓會計信息失真,無非是為自己謀取不當得利創造便利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在行為對自己有好處的前提下,行為主體才會實施不法行為,比如故意偽造、變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等弄虛作假行為。
第二,對會計失信行為懲罰的不給力使然。會計失信現象之所以屢禁不止,執法力度軟弱是關鍵要素之一。很顯然,當涉事主體的違法所得高于處罰數額時,即使是執法部門對涉事主體采取了頂格處罰的措施,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涉事主體仍然會繼續違法行為。因為,違法行為持續時間越長,違法者的違法所得的就越多。
第三,會計信息兩端所處位置的不對等使然。會計信息兩端,即會計信息的制造者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一般來講,會計信息制造者都是生產活動和管理活動的直接參與者,而會計信息使用者卻只能置身事外,一般是不具備直接參與生產活動和管理活動的機會的,也就是說,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得的會計信息是由會計信息制造者單方面發布的,這種模式下,會計信息制造者弄虛作假,粉飾業績,會計信息使用者是無從知曉的。
第四,會計審計獨立性的不強硬使然。一方面,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的一個職能機構,隸屬于企業管理層領導,這種管理關系下,會計審計人員多半會屈從于來自上方的壓力而或選擇違心做事,或選擇視而不見;另一方面,社會上注冊會計師事務所與企業之間也存在著利益勾連,例如,事務所從企業那里收取服務費,這種業務關系下,企業仿佛是事務所的“衣食父母”,事務所為了保證財源不斷,也會選擇對企業會計失信行為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假裝沒看見,更有甚者還幫著企業打掩護。
逐利是資本的原始本性,具有自帶性,無論是從企業角度出發,還是從個人角度出發,都會有好事者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韙,以身試法,踐踏公序良俗,企圖以劣幣博弈良幣。所以,要加強會計誠信建設,既需要筑牢制度的牢籠,又需要扎緊思想的藩籬。
第一,健全內部監督機制。企業內部監督是保證會計監督有效性、執行到位的基礎條件,是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的重要屏障,雖然政府監督、社會監督的作用同樣重要,但是,后者是對前者監督工作的監督,因此,要加強會計誠信建設,應將健全內部監督機制置于首位。
第二,完善會計管理制度。客觀上說,國家層面出臺的會計管理制度,是各個利益關聯方彼此博弈的結果。會計管理制度的制定方(比如國家管理部門)在最終形成用于付諸實踐的管理制度前,需對各個利益關聯方的利益有所考慮,有所照顧,這就讓制度在執行中有了可以伸縮的模糊地帶,例如,在資產計量方法、會計政策方面,都留下了可供選擇的余地。這顯然也為企業游走于“法與非法”之間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要加強會計誠信建設,還需利益關聯各方在完善會計管理制度上繼續下功夫深度合作。
第三,提高違法成本。一方面,從經濟層面提高違法成本,讓處罰數額高于違法所得,情況嚴重的責令退出資本市場,讓違法者得不償失,自然就會收手;另一方面,從刑責層面提高違法成本,追究違法單位責任人和違法實操人員的刑事責任,將其繩之以法,對違法行為形成高壓的震懾態勢,以儆效尤。
第四,加強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一是要加強對會計從業人員的“三觀”建設,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敢于向違法行為說不;二是要加強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德育教育,培養他們自覺遵守《會計法》的良好習慣,永遠恪守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拒腐蝕永不沾。
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要求,財務報表必須具備“可靠性”,也就是說必須真實反映企業的實際會計信息,同樣,我國《會計法》也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完整性進行了明確要求,所以,作為在商業競爭中博弈的企業、作為企業經濟活動核心的會計從業人員,無論于公于私,都應該以誠實守信作為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