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億
(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城關中學,貴州 遵義 564300)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改革逐漸深入,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道德和體育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規則意識,促進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優化,實現體育教學有效性,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全面挖掘了初中體育教學的社會功能價值。
規則就是人們達成共識的、共同遵守的準則。在體育教學中,主要涉及比賽規則、游戲規則、規章制度等[1]。強化規則意識的培養,能夠保障體育教學的有序開展,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很好約束和制約,強化體育教學有效性。現代社會的運轉離不開規則,個體參與社會活動或者外界交流中,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可以說,規則是保障所有社會活動有序開展的關鍵性保障和基礎。初中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接班人,他們是否具備良好的規則意識,直接關系到未來社會發展方向和社會文明進步。因此,要強化初中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良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遵守相關規則,強化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初中體育教學引起實踐性、多元互動性等特點,在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教學中體現出來極大的優勢功能作用。因此要積極促進規則意識培養和體育教學的有效融合,強化規則教育的高效性和實用性。
1)保障規則的可行性。在制定規則時,要保障規則的細致化、合理性和可行性,要符合體育教學需求和學生心理訴求等,不能過于籠統,讓學生無所適從。例如,對學生的課堂形象規則要細致化,如著裝的具體標準、課堂行為等進行明確規定,才能保障體育規則的有效落實。
2)保障規則的有效執行。為了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使其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教師要做到令行禁止,對制定的相關規則進行認真對待,保障其在體育教學中的嚴格執行,才能進一步提升體育規則的公信力和威信力,強化學生對規則的自覺遵守。
3)積極的評價方法。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較為敏感,尤其是對教師的評價更加關注,教師積極或者消極的評價,會對學生學習心態、態度等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培養學生規則意識時,教師盡量采取積極的方式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對其遵守規則的行為進行鞏固和強化,對其今后的行為產生重要的引導作用。針對具有良好的規則意識的學生,進行及時積極的評價,對于違法規則的學生,可以采取暗示的方式,可對學生警示,引導正確的行為習慣[2]。
4)抓住培養關鍵期。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對世界具有一定的認知,但是心智發展、社會閱歷還不成熟,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情感表達方式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呈現動態性發展狀態。基于這種情況,教師要積極抓住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關鍵性時期,強化規則意識培養策略應用的有效性,提升規則意識構建的效率,在持續性的強化過程中,實現規則意識的內在轉化,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不自覺地指導。
1)鼓勵師生共制規則。初中階段的學生自主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對各項活動體現出了較強的參與積極性;而且初中學生開始出現叛逆心理,容易對體育教學中的各種教條化的規則產生逆反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參與體育教學規則的制定,在共同商討下,達成師生之間的共識,可以強化學生對規則的認同感,增強其對遵守規則的自覺性,也能夠增加體育教學的趣味性和參與性。例如在進行投擲沙包的運動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賽規則,如比賽形式、評分標準等規則進行商討制定,突出體現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性,強化學生對相關規則的執行了[3]。
2)教學內容的優化。在體育課程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科教育和規則教育的有效融合,把規則教學滲透到學科案例教學中去,把理論化的規則轉化為形象化的事件,強化學生的具象化認知。此外還要注重對體育考核標準的嚴格執行,對于違反規則的行為進行一定的處罰,強化學生對規則意識的重要性認知,使其更加自覺地遵守規則。例如,在進行籃球技能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對籃球比賽規則進行直觀化講解,并對不遵守規則的嚴重后果進行演示,如容易在運動中受傷,擾亂比賽秩序等,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融合,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自覺遵守體育比賽規則的行為習慣[4]。
3)榜樣作用的應用。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敏感時期,教師、同學、家長的行為對他們會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引導他們行為習慣的養成。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遵守規則的榜樣,充分挖掘榜樣的強大作用,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積極引導。其中包含教師的榜樣作用和同學的榜樣作用。前者主要是指教師要起到良好的帶頭模范作用,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和管理,還要注重在日常體育教學中強化學生對各項規則的自覺遵守,如合理著裝、按時集合,以及體育活動規章、考核紀律等[5]。后者主要是指對學生體育學習中的日常表現監督,對自覺遵守規則的同學進行表揚,對違反規則的學生進行一定的處罰,利用同伴的影響提升學生的規則意識。
4)檢查評價機制的應用。只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才能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自覺遵守相關規則。規則意識的培養和形成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并按照他律上升到自律的順序逐漸形成[6]。在教學前提,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檢查評價機制,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科學性檢查和評價。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共同參與到評價標準的制定活動中,從而強化學生對該評價機制的接受程度。教師可以按照該評價標準,對學生日常體育課堂的表現進行監督和評分,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等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強化評價全面性和有效性。通過科學合理的檢查評價機制,可以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自覺遵守相關規則,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久而久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和行為習慣,促進體育教學的有序開展。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越來越呈現有序化特點,對人們的規則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則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持續性的系統化培養過程,需要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合理的課程規劃,促進體育學科教育和規則教育的有效融合,把規則意識培養滲透到學生學習各個環節,為學生規則意識的形成創建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遵守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