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樂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 102442)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導向模式為前提,培養優質人才為核心的教育模式。1980年初,我國第一批高職院校城里,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了一批批專業型建設人才。”現在,教育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高職教育也在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崗位上都出現了高職院校培育出來的人才,他們對于社會的發展也有著較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以前的傳統教育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想要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實力,就要從全方位各個方面入手尤其是思想政治方面,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職院校的培育工作中成為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在課堂上,有些教師不研究教學方法,始終堅持自己全程教授,甚至都不愿提問學生,更談不上教學具有趣味性,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可采用課堂討論,情景劇、話劇、小品等形式。思想政治教學要將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單向循環變為教師到學生再到教師的信息流動雙向循環。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開展實踐活動。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學生可以進行微公益、參加庭審旁聽等實踐活動。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學生可以通過研究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任務,也可以結合黨的十九精神開展專題研究。高校和馬克思主義學院要爭取多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實踐基地的建立要從實際出發,謹慎選擇,如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所在城市的各基層單位合作。實踐教學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要下大力氣,采取切實的措施,將學生的學習氣氛調動起來使學生投入到實踐學習中。學生要親自參加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提升道德行為的水平,感悟生活的智慧。教師在實踐活動中要親自指導,有條件要帶隊參加不能只讓學生定計劃,作活動,而自己高高掛起,對活動不聞不問。高校要積極尋求與外校合作,共同開設網絡公開課,邀請名師授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授課之外,可以開設畢博網絡課程,慕課,引導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學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新媒體環境下,他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提升媒介素養,更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以開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養,一要建立媒介素養教育資源的共享平臺,提高教育者的媒介技能。思政教育者的媒介能力薄弱的話,就不能有效利用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二是開設相關課程和培訓,通過專門的課程學習,幫助教育者更加了解、認識新媒體,掌握新媒體使用技能,并在此基礎之上不斷運用新媒體,養成在工作與生活中有意識地了解和運用新媒體的習慣。
新媒體環境下,學生也應不斷提高媒介素養。所以也應加強對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一是要增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將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與社會及個人發展實際情況相結合,開展不同層次的理想信念教育,針對不同專業,因材施教。二是加強傳媒道德教育。針對新媒體德育存在的盲點,設置相應的課程,不斷完善新媒體教育的不足,如規范使用指導課、媒介素養課、新媒體倫理教育課等。三是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幫助大學生克服過度使用新媒體引發的心理問題,同時在線下多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新媒體使用習慣。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作為一種適應市場經濟,以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新型院校,在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方式等方面存在著與傳統教育不同之處。”所以一直都將培養人才的中心放在學生的專業性和實踐性上,所以在學生能力的測試評價上,都是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進行檢測,還沒有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方面進行測評。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重點,以及教師的教學重點都朝學生的成績方向進行偏移。這是不對的,因此,學校需要完善科學的評估體制。學校應該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測評,對學生在學校中的表現以及思想政治筆試同時進行測評,可以從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這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打分,最后算出平均分,加上筆試成績,通過按百分比的方式計算,合成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績,公平公正地對學生進行評價,讓學生重視思想政治品德的提升,重視自身的全面發展。同時,除了學生以外,教師的測評也應該是全面科學的,除了從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師的職教水平進行測評以外,學生也可以對教師進行評價,教師之間也可以進行互評,從測評的結果中可以看出教師平時的作風,一并加入對教師的最后的測評結果之中,關系到教師的績效考核和獎金,教師也會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影響。學校完善對教師和學生的評估體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和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從而提高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對人才的需要,是高職院校肩負的歷史重任,作為奮斗在高職院校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不斷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創新,為國家培養德技并修的高技術高技能高素質人才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