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內,北距成都市約60千米,南距眉山市約20千米,2010年被眉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保護范圍為東西各至河堤,南至岷江大橋以南1000米,北至府河、南河交匯處以北500米,向南北外延500米,面積1000000平方米。清代以來的文獻中多記載明末大西軍領袖張獻忠曾沉銀于此,近年來在當地工程建設中發現了大量文物,文物出水地點與文獻記載張獻忠“江口沉銀”地點一致。2017年至202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先后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計35000余平方米,出水各類文物共計50000余件,其中包括銘刻年號的銀錠及金銀冊、“西王賞功”金銀幣及“大順通寶”銅錢等文物與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直接相關,充分證實了張獻忠江口沉銀之說,并為之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同時對研究明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明末清初的歷史走向具有重要意義[1],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本身與張獻忠江口沉銀這一歷史事件相關聯,自其發現以來,擁有極高的關注度,成為一時輿論熱議的話題。為讓公眾了解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分享考古發掘成果,普及文物知識,增強公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在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發掘過程中,開展了諸多形式的公眾考古實踐活動。
招募志愿者全程參與考古發掘。為讓公眾了解、參與考古發掘工作,同時彌補工作人員短缺的現實問題,每期發掘工作開始之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都會在網上發布招募信息,除招募考古、文博專業的實習生外,還招募一些沒有考古學科專業背景的志愿者,這些志愿者來自不同的專業,包括有歷史、金融、人力資源管理、電視編導、會計等。參與正式的發掘工作之前,志愿者都會被安排進行統一的專業培訓,掌握基本的考古工作理論和方法,了解考古發掘、整理工作的一整套流程。在具體的工作當中,志愿者們都有各自明確的分工,各司其職,發掘組主要負責探方發掘、記錄,民工管理。攝影組主要負責對出水文物進行拍照、攝像。資料組主要負責出水文物的編號、定名、記錄、裝袋、貼標簽。庫房組主要負責出水文物的入庫、分類、統計、整理。不同于其他大多數考古志愿活動只是讓志愿者象征性、體驗式的參與考古工作,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招募的志愿者們都會獨立承擔相應工作,全程深入參與,而不是淺嘗輒止。通過這種“參與式”志愿者的工作模式[2],一方面,既能讓志愿者親身參與到具體的發掘工作當中去,認識到考古工作性質,學會如何進行發掘,樹立文物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借助社會力量,一定程度上又能解決人手不足的現實問題。
參觀遺址發掘現場,讓公眾近距離接觸考古發掘工作。參觀考古發掘現場是進行公眾考古常見的也是最直接的方式,2018年4月18日是第36屆國際古跡遺址日,當天在江口明末戰場遺址開展了一次對外開放活動,這也是遺址首次對外向廣大市民開放,100名普通市民被邀請參觀遺址發掘現場。為辦好此次活動,工作人員做了充足的前期準備工作,如規劃參觀路線,制作展板、布置文物展場等。活動當天,市民進入考古發掘現場參觀,直接接觸到真實的考古工作場景,近距離參觀出水文物,發掘人員進行現場講解,讓市民了解考古發掘的具體工作流程,認識到考古發掘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加深對考古的認識。在參觀過程中,觀眾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工作人員都予以回應和解答,雙方進行了很好的交流互動。
借助并通過媒體進行宣傳、展示。近幾年,考古新發現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自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發現以來,受到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每期遺址發掘過程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都會聯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通過新聞媒體,及時對外公布發掘的進展和收獲。此外,在整個發掘過程中,中央電視臺、四川電視臺、新華網、騰訊網等各大新聞媒體都對遺址的發掘情況、進展進行了及時、深入、長期的報道,中央電視臺還以記錄片的形式進行宣傳、介紹,如《江口沉銀發掘紀實》《江口沉銀大揭秘》《江口沉銀之謎》等。除通過傳統媒體,還借助新媒體加以宣傳、報道,例如,通過網絡現場直播的形式向公眾實時展示現場發掘工作。此外,發掘項目負責人劉志巖在自己的微博賬號上在經常發布遺址發掘工作動態,普及考古相關知識,并同網友進行廣泛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互動。
舉辦專題學術講座,分享考古發掘成果。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相關的學術講座曾先后走進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國家博物館、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等單位機構。粗略統計,目前已有20余場講座在學校、博物館、社區當中開展,講座面向不同的群體,有教師、大中小學生、普通市民,擁有廣大的受眾群體,在講座當中,發掘項目負責人通過講述遺址發掘的工作方法、成果、收獲以及發掘工作背后的故事,同在場聽眾進行交流、互動,了解公眾對于考古的訴求、意見,并為聽眾答疑解惑,廣受好評。
舉辦專題成果展覽。為讓公眾了解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的新發現、新成果,截止目前已舉辦4場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相關的專題展覽。2018年6月至9月、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先后分別在國家博物館和四川省博物院舉辦了《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2019年7月至11月,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了《沉銀重現——四川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2019年4月至7月,在上海博物館舉辦了《熠熠千年:中國貨幣史中的白銀》。展覽除展出遺址出水文物外,還全面介紹了考古發掘工作流程、工作方式以及運用到的科技手段,讓觀眾對遺址的發掘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識。不同于常設展覽展出的文物,這些展覽展出的都是新近發掘出水的文物,且都是首次面向公眾展示,更容易吸引公眾的目光,公眾對此也有較大的興趣,一時間掀起了觀展熱潮,并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不難發現,相較于大多數公眾考古實踐方式單一的情況,江口明末戰場遺址開展的公眾考古實踐方式則是多樣的,面向的受眾更為廣泛,同公眾進行了良好的交流、互動,獲得了不錯的反響和效果,是公眾考古實踐較為成功的案例,對于今后開展公眾考古實踐具有借鑒意義,是值得推廣的。
開展公眾考古,需要厘清公眾考古是什么,怎么做的問題。公眾考古這一概念誕生于20世紀中葉的西方,至今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但目前學界尚未對公眾考古存在一個統一的界定。“公眾考古就是考古學的大眾化,其核心思想為考古學利益相關者 (public stakeholder)、交流(communication)和解釋 (interpretation)[3]”。“公眾考古(學),即可泛指所有涉及考古文博行業與公眾、社會的實踐與研究[4]”。“它(公眾考古)根本上是要將考古學回歸公眾,強調考古學的公益性,尊重公眾對考古活動的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和受益權,通過考古機構和考古學家引導和轉換,與公眾共享考古成果,最終達到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和傳承以及滿足公眾文化需求的目的[5]”。雖然關于公眾考古概念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觀點,但是不難發現,開展公眾考古旨在通過各種實踐途徑來拉近公眾與考古從業者、公眾與考古的距離,同公眾共享考古成果,普及文物考古知識,使公眾認識到考古工作的性質、內容、方式及方法,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積極參與到文化遺存保護當中來,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應。
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開始關注、涉足公眾考古領域,進行公眾考古相關的實踐與研究。目前,國內開展公眾考古的實踐歸納起來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招募考古志愿者;參觀考古發掘現場;借助媒體宣傳;開展學術講座;舉辦成果展覽;出版科普讀物等。除了進行具體的公眾考古實踐外,目前學界已有不少公眾考古相關的研究性文章發表,不少學者就公眾考古的定義、發展歷程、實踐模式、案例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學術討論。
近年來,公眾考古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其一,在國內,公眾考古還未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學科理論體系尚未建立,公眾考古實踐仍沒有完備的理論支撐和指導,缺乏規范性、系統性,“公眾考古”還未上升到“公眾考古學”。其二,公眾考古力量薄弱。大多考古研究機構在進行公眾考古實踐時,仍是各自為營、獨自摸索,加之又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政策的支撐,公眾考古實踐難以開展。其三,不夠重視專門人才的培養,公眾考古的專業人才比較缺乏。目前,只有少數高校開設了公眾考古課程,碩、博士研究生中鮮有以公眾考古為自身研究方向的,專門從事公眾考古研究的人員為數不多,很多都是“兼職”進行公眾考古,公眾考古行業面臨著較大的人才缺口。其四,考古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還不夠強。開展公眾考古活動既是考古機構和考古人員向社會和公眾實證自身專業和價值的途徑和手段,更多的是一種職能和手段[6],然而,事實上,大部分考古從業人員,在悶頭做好學術,做好基本業務工作外,很少關注公眾考古,忽視同公眾交流、互動,缺乏自覺的公眾考古實踐意識。
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開展了形式多樣、廣泛、深入的公眾考古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備受好評,是一次公眾考古實踐的成功案例。目前,在國內,公眾考古越來越受到關注,考古已開始走出學術“象牙塔”,面向公眾,不再孤芳自賞,公眾考古的實踐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國公眾考古還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學科理論體系還需要在不斷摸索中建立健全,需要大力培養專業人才隊伍,考古從業人員需要樹立責任意識,積極參與到公眾考古的實踐與研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