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振江 谷澤寧
今年以來,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加大,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當前,我國科技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依舊是我們最大的命門,“卡脖子”的現象仍比較突出。我國產業中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術問題,特別是芯片、發動機、材料、數控機床、工業軟件等領域存在短板,一些關鍵零部件、關鍵裝備依賴國外。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拿不來、買不來、討不來,軍事關鍵核心技術更是如此。正如北斗二號系統的一位副總設計師所說:“國外技術盡管很好,但北斗決不能照搬照抄。我們必須走自己的路,永遠不能把登山的保險繩交到別人手中!”
當前形勢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既要“補短板”,也要“筑長板”。“補短板”就是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提出科學方法、科學答案。“筑長板”就是向前看,需要有預見性,甚至在“無人區”要及早部署研究,使中國經濟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得到最關鍵的科技支撐。自主創新應當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不拒眾流,方為江海。一個健康的國際合作模式,不是也不能片面依賴國外、“能買就買”,而應以“可控開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國際智力資源。“可控”即是在若干環節具有非對稱優勢的“長板”,他人就難以在其他環節對我們“卡脖子”;“開源”即是在此基礎上互通有無、博采眾長,推動我們不斷取得國際領先的創新成果。目前,我國企業對短期內無法獲利的前沿研究和存在不確定性的未來技術的投入熱情還普遍不足。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原始創新的積極性,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形成促進創新的“科技+金融”體系,特別是資本市場可適度放寬對科技創新企業的盈利要求,強化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以實現優勝劣汰。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決定著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動力。對于不少“卡脖子”技術問題,我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根源在于基礎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然而,基礎研究周期長、難度大,其實用價值并非短期能夠顯現,尤其需要科研人員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需要國家在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科學布局、穩定支持、久久為功,為加快國防科技創新發展積累后勁。解決“卡脖子”難題,不僅需要強基礎,也需要做好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雙鏈融合”,強化其韌性。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本質是消除被打壓被遏制的應力集中點,加強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各層次系統間的耦合性。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鼓勵有形產品與服務的融合,充分應用我國具有海量優勢的終端用戶行為數據,進行高頻次迭代創新,釋放公眾用戶的創新潛能。這個方法適用于以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高端醫療設備、智能終端產品等為典型的高端制造領域,可以“筑長板”。二是鼓勵軟硬件發展的融合,打造由設備制造商、龍頭生產企業、骨干應用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構成的關鍵產業聯盟,在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培養上實現相對閉環且具備一定兼容性的協同。這個方法適合以集成電路、基礎軟件、量子計算等為典型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需“補短板”和“搶陣地”。三是加強不同產業鏈之間的融通創新,尤其是工程師技能、機器設備、生產線和零部件等方面的標準耦合,以備應急之時能快速重構產業鏈。
未來,創新型經濟系統將具有如下典型特征:重大科學發現持續產出,全球前沿技術為我產業創新所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各產業集群中競相迸發,產業資本尤其是創投資本投資環境優越,面向創新的產業政策包容且適度容錯。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一方面靠基礎研究產出,一方面也靠企業產品開發。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增強產業鏈韌性方面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有大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我們就有非常強大的競爭力,不怕別人制裁打壓。
改變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切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迫切需要完善我國的自主科技創新體系。要健全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再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布局。當今的重大科技突破越來越依靠多學科交叉和各項關鍵技術的集成,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可能導致“卡脖子”風險。創新全鏈條涉及整個工業體系,無法由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完成,并且需要長期的積累。因此對于事關國家長遠競爭力的核心關鍵領域,需要通過頂層設計,面向長遠目標形成系統性的布局,前瞻性地儲備技術。全鏈條布局,不僅需要自由探索,而且要從“源頭和底層”為長遠戰略目標提供支撐,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開展高質量的協同攻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形成我國實驗室體系”。國家實驗室具有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特征,是創新全鏈條布局、全要素一體化配置的最佳實施平臺。在此基礎上,通過國家實驗室統籌組織實施相關領域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實現重大突破的最有效途徑。
科技創新最終還是要依靠廣大科技工作者以良好的工作狀態和飽滿的精神面貌來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以信任為前提的頂尖科學家負責制,給他們充分的人財物自主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一方面,我國正通過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包干制”等機制,讓科技人員有用武之地,激發創新活力。另一方面,“卡脖子”技術大都具有投入高、耗時長、難度大的特點,光有決心、投入和科技人才還不夠,必須形成強有力的管理和科學體制。我國也通過各種改革措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擴大開放創新,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在“卡脖子”技術攻堅戰中,有關單位應按照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辦事,加強創新資源統籌,改進資源配置方式,有力有序推進,努力在攻克“卡脖子”技術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更多“從0 到1”的突破,掌握更多核心關鍵技術,有力支撐世界科技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