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皇島市政協專題調研組
秦皇島綜合保稅區前身是秦皇島出口加工區,2003 年通過國家海關總署等8 部委聯合驗收。2019 年9 月,國務院批準整合優化為綜合保稅區,總規劃面積2.04 平方公里。2020 年11 月,石家莊海關組織進行了實地驗收。2021 年1 月,國家海關總署向石家莊海關下發了《關于同意秦皇島綜合保稅區驗收結果的批復》。2021 年3 月,按照北戴河海關要求,秦皇島綜合保稅區啟用新建主卡口,正式封閉監管運營。截至目前,秦皇島綜合保稅區現有實際開展業務企業17 家(其中,加工貿易企業5 家,保稅物流及國際貿易企業12 家)。主要產業有倉儲物流、服裝紡織制造、跨境電商。重點出口產品有汽車輪轂、船舶配件、紡織品。主要出口國家有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重點進口產品有船舶配件、電解銅箔、冷凍水產品。主要進口國家有日本、韓國、希臘。2020 年,完成進出口總額44.86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3%。
但也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綜合保稅區資金壓力較大。入區企業除繳納廠房租金和企業所得稅外,綜合保稅區基本沒有財政收入,但還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出口加工區基礎設施建設。綜合保稅區為免稅區域,現階段基本上得不到財政收入,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導致發展資金缺乏。
二是缺少扶持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除中信戴卡物流基地項目、信達保稅物流公司經營的公共保稅倉有較大幅度增長外,其余企業進出口額較上年同期有30%~90%幅度的下滑。其中,以生產性企業受到沖擊最大,進出口額整體下降50%以上。
三是配套設施不完善。綜合保稅區位于冀遼邊界,區位相對較為偏僻,且基礎設施尚不夠完善。從行政隸屬上,屬于開發區管轄,但是距離開發區較遠;雖離山海關區較近,卻沒有行政上隸屬關系,導致配套設施建設遲滯,給企業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四是產業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目前,綜合保稅區主要依托的加工貿易產業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全市適宜綜合保稅區入駐政策要求的加工貿易企業僅有10 余家,區內目前有7 家,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式的加工貿易產業基地。同時,現有的加工貿易企業的科技含量也比較低,管理和高新技術工人較為缺乏。此外,園區缺乏產業鏈條長、科技含量高、出口規模大、研發能力強、有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
五是招商不順導致項目儲備不足。綜合保稅區的招商主要由開發區招商局負責,自身招商力量亟待加強。目前,綜合保稅區雖有一些在談重點項目,但總體來說數量不多,投資規模不大,落地數量不多,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不強。
在協商議政過程中,領導、委員、專家、學者與企業負責同志就推進保稅區高質量發展達成廣泛共識,認為我市高度重視綜合保稅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轉強的艱難創業歷程,值得充分肯定;隨著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頂層設計的落地,綜合保稅區成為我市對外開放十分重要的平臺和窗口,前景令人期待;加快推進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對于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對于我市于2040 年初步實現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發展目標,至關重要;找準自身的區位優勢和地區經濟發展的特色,科學研究確定合適的發展目標和定位,對于綜保區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綜合各方面觀點,現提出如下意見建議:
一、研究出臺有利于促進入區企業長遠發展的支持政策。出臺加強財政支持的政策,將出口加工區的后續配套設施建設列入市財政建設項目。支持引導大中型物流企業進駐,努力降低區內企業成本;加大技術創新支持力度,將綜合保稅區納入秦皇島市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前景廣闊、經濟效益顯著的高新技術攻關項目,由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協助申請扶持發展資金,推進加工區企業人才、技術成長,促進長遠發展。
二、重點推動區港、區區聯動,實現我市區域協同發展。將綜合保稅區在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港區交通便利優勢相結合,實現港、區一體化運作,在輻射帶動上創造新空間。將綜合保稅區、開發區東區、山海關臨港產業園區統一規劃,在區域合作上有新作為。秦皇島綜合保稅區打造成更高平臺上利用外資、發展加工貿易、促進技術引進和人才成長、帶動秦皇島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實現綜保區與各縣(區)之間、與秦皇島港之間的互動發展,做到整合優質資源、突出優勢互補、共享政策利好;在市域范圍外,以輻射帶動冀遼乃至京津等更廣區域為目標,充分發揮自身在區位、交通、后發效應等方面所具有的比較優勢,著力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與省內及周邊綜保區實現錯位發展,避免同質競爭。
三、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吸引龍頭項目入駐綜合保稅區。把綜合保稅區作為秦皇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在政策上有著鮮明的特點和優勢,使之能夠為外向型企業提供獨一無二的政策支持。將綜合保稅區政策更多的宣傳到相關企業,鼓勵中信戴卡等具有帶動作用的龍頭項目引入綜合保稅區,吸引帶動上下產業鏈條企業進入,在強鏈、延鏈、補鏈方面予以引導和支持,既解決企業的外向型發展需求,也為綜合保稅區注入新活力,成為新的外貿增長點。
四、適應新形勢,著力加大跨境電子商務貿易的健康發展。我市綜合保稅區的跨境電商貿易尚處于起步階段。針對國際國內疫情常態化防控的新形勢,要積極研究有效的應對策略,搶先建設跨境電商基地,爭取進口跨境購資格。配套跟進物流建設,為跨境電商提供有力保障,充分發揮港口和航空優勢,尤其要緊盯我市獨具的對日、韓、俄羅斯的跨境電商貿易優勢,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率先突破。加強與跨境電商經營的貿易公司的合作,積極推動食品、服裝、玩具等品類,甚至是大宗商品的跨境電商的快速健康發展。
五、有效補充和優化人員隊伍,加強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的派駐機構,承擔著全面負責綜合保稅區的建設與管理的重要職能,工作機構設有綜合管理部、建設規劃部、經濟管理部,部門工作人員較少,已不能適應全面推進綜合保稅區建設的發展需求。在體制機制方面,建立“管委會+公司”模式,秦開綜保園區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實體運行,建立投資融資、建設管理、滾動發展的市場機制;完善配套設施,改善對外開放營商環境。爭取山海關港建設,加強與秦皇島港合作,以利破解相關難題。
六、成立高水平的招商團隊,拓展招商視野和招商范圍。市委、市政府整合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市招商中心和各類園區的招商力量,設立專門招商機構,充分發揮綜合保稅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載體作用,加大綜合保稅區招商引資力度,著力提高引資質量和水平。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既注重廣撒網式的全面招商,更注重精準招商;既注重區外招商,更注重本土現有企業技改、延長產業鏈等擴大再生產的二次創業招商。成立專班,用足用好綜合保稅區相關的稅收和通關政策,切實加強與周邊地區特別是秦皇島市出口企業的溝通聯系,研究出口需求,幫助企業算好經濟賬,提供優質服務,促其入區生產經營,實現區企雙贏,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通過發展綜合保稅區,提升帶動我市倉儲物流、對外貿易、國際采購、分銷配送、商品展示等行業快速發展,吸引境內外關聯企業聚集,提升秦皇島對外開放水平。隨著正定、雄安、曹妃甸等片區成為自由貿易區,我市綜保區可以吸收和借鑒相關發展經驗,加速綜保區向自貿區的轉型升級,最終實現自貿區秦皇島片區的設立,為我市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沿海強市、美麗港城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