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然(1923-1949),是河北香河縣人。抗戰爆發后參加救亡運動,1938 年參加“抗戰劇團”,很快加入中國共產黨。“皖南事變”后,輾轉入川,與黨失去聯系,1947 年底、1948 年初重新入黨。這時中共地下黨重慶市委已發行了《挺進報》,陳然任《挺進報》特支書記,擔任了最重要、最機密的印刷工作后,同時負責印刷《反攻》及各種小冊子。1948 年4 月22 日被捕,在白公館里受到嚴刑考驗。面對敵人的酷刑,他毅然寫下《我的“自白書”》:“腳下響著沉重的鐵鐐,任你把皮鞭舉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對著帶血的刺刀!……”表現出大無畏的革命操守。陳然是小說《紅巖》中成崗的原型,讀者印象很深。
(陳然履歷摘自《可愛的河北》)
1961 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紅巖》(羅廣斌、楊益言著),堪稱“革命的教科書”,反映的是1948 年至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共產黨人在“中美合作所”獄中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頑強斗爭,成功地塑造了江姐、許云峰、齊曉軒、成崗、華子良等無產階級英雄形象,教育了幾代人,而這些英雄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原型。后又在影壇、劇壇連續唱響。
首先是1965 年北影廠出品的《烈火中永生》影響深遠,趙丹飾演的許云峰、于藍飾演的江姐,蔡松齡飾演的華子良,已成經典。繼之在京劇舞臺上,又大放光彩。2000 年,國家京劇院“程派”青衣張火丁主演的《江姐》,以江姐為主角,她受酷刑而不屈,迎解放繡紅旗感人至深。劇中的“繡紅旗”一折,多個劇種移植演出。前幾年天津京劇院文武老生王平主演的《華子良》,卻以“裝瘋”為革命獻忠心的華子良為主角,唱念做打別開生面。今年慶祝建黨100 周年之際,北京京劇院“譚派”第七代傳人譚正巖以黨組織負責人許云峰為主角,謳歌了中國共產黨在對敵斗爭中的大無畏精神,唱念做表又是獨特的“譚派”風范。劇壇唱響《紅巖》英雄人物,成為黨史教育的生動教材。
(摘自王德彰著《談戲說史》)
啟功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書畫家,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為人親切,平和謙遜,處世幽默,常常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幽默言行。
一次,啟功外出參加一個會議,休息時,當地主辦方的人聽說啟功經常腿痛,馬上熱情地找來一位“氣功大師”,讓他發功給啟功治病。啟功原本不信這一套,但又不好駁主辦方的面子,就沒吱聲。
“氣功大師”站到離啟功十幾步遠的地方,張開手掌煞有介事地舞動一番后問啟功:“有感覺嗎?”啟功搖搖頭說:“沒有。”于是“氣功大師”往前走了幾步又“發功”,然后問:“這回呢?”啟功表情認真地回答:“沒有!”“氣功大師”又往前走了幾步接著“發功”,可啟功還是說沒有感覺。
“氣功大師”眨巴著眼睛看了看啟功,又看了看周圍的人,略一沉思后跨前幾步來到啟功眼前,干脆把手按在了啟功的膝蓋上,十幾秒鐘后問啟功:“這回呢?”啟功帶著興奮的口氣說:“有感覺了。”
“氣功大師”一聽立即高興地大聲問:“什么感覺?”啟功一本正經地說:“我感覺你摸著我的腿了。”啟功的話音剛落,在場的人立即笑翻了天,弄得“氣功大師”非常尷尬……
(摘自《文史博覽》王高巖/文)
劍不僅用于沙場,也是我國古人喜愛的佩飾武器。從周代到唐代約兩千年間,人們一直盛行佩劍之風。從西周到春秋,劍主要用于佩戴防身。另外,腰間懸劍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標志,劍只有貴族才能佩戴,其他人是不許佩劍的。
戰國以后,由短劍發展為長劍,秦國劍就更長,長了有利于實戰,但從劍鞘拔出卻不方便。荊軻刺秦王時,秦始皇就因劍長拔不出來幾乎喪命。東漢以后,在疆場征戰中,用刀已代替了用劍,但是作為佩飾,劍仍是必不可少的點綴,直到近代詩文中仍不乏詠劍佳句。
(摘自《百科知識》李莉/文)
近讀某報,有這樣一句話:“xxx(文章作者)向來訪者訴說他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和構想。”這句話中的“訴說”應是“述說”。
“訴說”和“述說”都是動詞,共同點都是陳述,但含義微殊。“訴說”強調帶著感情陳述,如“一位老大爺滿懷悲憤之情向學生們訴說舊社會受壓迫受剝削的苦難生活。”“扶貧工作隊隊員興奮地向大家訴說貧困村農民已過上小康生活的喜悅之情。”而“述說”只是陳述說明,介紹情況,不強調感情方面的因素。上例中文章作者向來訪者介紹文章的寫作過程,只是陳述情況,用“述說”得體。
(史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