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水利科學研究院 張栓堂、孫湄、趙名彥;民革石家莊市新華區第三黨支部 王雄賓)
長期以來,河北省由于地下水嚴重超采、管理無序、保護不力等原因,河湖斷流、數量銳減、水質惡化、面積萎縮,曾經的“千河之省碧波萬頃”已然名不副實,依法治水已經刻不容緩。為了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成美麗河北,幸福河湖,就我省河湖保護立法、執法、司法和普法建設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河北省河湖保護和治理條例》作為河北省第一部系統全面的對河湖保護和治理予以規范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各級政府、水利和其他相關部門應依據該條例,在河湖長制、生態補水、河道藍線、跨流域調水、水生態補償、水利風景區管理等方面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規,形成完善的河湖保護法規體系。此外,應結合國家發展和改革趨勢,根據我省河湖保護需要,做好立法項目儲備以及長期法制建設發展的規劃。
實現河湖貫通、水系相連、水清岸綠的水生態環境目標,加強京津冀以及周邊省份聯合行政執法和協同行政執法力度。盡快建立常態化協商合作機制,整合各方涉水信息,加強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監控、預警、管理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建立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組建聯合執法隊伍,查處涉河湖“四亂”、水污染等突出違法違規行為,并結合河道采砂等專項整治、清理活動,提高執法人員執法能力,提升聯合執法水平,加快河湖生態環境治理進程。
認真執行行政公益訴訟制度,一是水行政等主管部門應當積極推動“兩高”在司法解釋或指導性案例中納入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公益訴訟。二是相關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在各地提起公益訴訟的方式,擴大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公益訴訟的實踐影響力,擴大公益訴訟理論和實踐案例的宣傳,樹立典型,提高全社會認可度,調動全社會保護河湖資源環境的積極性。三是為完善訴訟證據制度,確保損害賠償制度落到實處,水行政等主管部門要著手加強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領域監測和損害評估等配套機制建設,進一步整合監測機構的監測數據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四是盡快建立我省水事公共利益損害鑒定評估機制,依托水利系統內現有科研技術單位的業務優勢,組建專業隊伍、明確職能定位、制定技術規范和標準。
提高“非法采砂入刑”執法工作效率,一是各相關單位加強與法院、檢察院的溝通協調,積極反映“兩高”司法解釋中有關規定適用問題,請省高檢、高法盡快出臺適于本地區執行的刑事追責具體數額標準。省級“兩高”對司法解釋中“行政處罰”主體及類型予以明確,便于相關行政機關、公安司法機關遵照執行,更好地依法開展“非法采砂入刑”執法工作。二是組織公安、水利等部門繼續加大司法解釋宣傳力度,有針對性地對采砂負責人和從業人員開展法制宣傳,擴大社會影響,從源頭遏制非法采砂行為。公安機關應分區段對從業人員落實動態管控,掌握“非法采砂”從業人員基本情況和活動規律,為采取“非法采砂入刑”積累基礎信息和資料,把握工作主動權。三是公安機關加強與地方水利等多部門聯合,開展打擊非法采砂專項執法行動,建立執法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執法信息共享,做好行政執法案件與刑事司法案件的有效銜接。
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中,加強和創新與水利相關的法治宣傳教育,做到法治宣傳與法治實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執法實踐中廣泛開展以案釋法和警示教育,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心的河湖資源、環境熱點問題,形成行政執法、糾紛調解和法律服務的過程即是向群眾弘揚法治精神的過程。大力推進水利法治宣傳教育,一是充分利用“12·4”國家憲法日、3·22“世界水日”“中國水周”以及水法律法規頒布紀念日,大力開展水利法治宣傳教育。突出對河湖長制的宣傳和輿論引導,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對河湖長制的認識。二是有序推進水利建設市場主體信用評價工作,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三是積極開展“互聯網+法治宣傳”行動,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水利普法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