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委員 李俊嶺
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以完備產業鏈條和優質資源要素為主的產業生態是縣域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強化功能定位與產業定位相匹配。進一步厘清區位、資源、產業優勢,理順產業發展鏈條,合理規劃布局縣域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二是強化產業規劃與其它規劃相銜接。加強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相互銜接,構建有機統一的規劃體系。三是強化比較優勢與特色產業相對接。聚焦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轉移,從實際出發抓產業、上項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動強鏈補鏈延鏈,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鏈集聚提升縣域經濟整體競爭力。
一是支持龍頭企業做優做強。比如保定,要支持長城汽車等龍頭企業主導或參與區域和國際行業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在關鍵領域率先建立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同時注重對產業空間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增強吸附能力,引領關聯企業發展。二是推動集群內產業鏈協同。引導各縣域優勢產業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廣泛嵌入區域分工協作鏈和產業鏈、價值鏈,支持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促進上下游聯動,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水平。三是推進產業鏈條換代升級。甄選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隱形冠軍企業,培育和引進“獨角獸”“瞪羚”企業,鼓勵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加快實現核心零配件、基礎材料和高端裝備的替代進口,搶占全國乃至世界同領域產業競爭高地。
一是發揮城市的區域帶動作用。切實加強省會建設,提升省會建設和管理水平,打造真正的京津冀城市發展“第三極”,增強在全省的首位度和對市縣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力。進一步實施全省各設區城市更新,提升各設區市主城區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區域首位度和要素集聚能力,推動區域性中心城市組團發展。更加注重縣(市)城市建設,抓緊補短板強弱項,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提檔升級,完善縣城功能,打造宜居宜業品質生活之城,做強縣域產業振興載體。重點支持保定、廊坊等京津周邊縣打造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排頭兵。二是統籌提升全省產業園區能級。加大省、市級層面統籌,以產業龍頭為中心、以產業鏈配套協同為目標,提升全省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的科學性、協調性和創新力。指導各市、縣(市)加快提升產業園區承載能力,加快以產帶城、產城融合步伐,加快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努力建成定位明確、規模適度、專業化發展的產業聚集平臺。
一是加強政策指導。對標對表縣域經濟發達地區,加強對我省全產業鏈的產業生態研究,制定更具針對性的產業發展規劃和統一的產業發展政策,抓好政策進企到村宣傳推介,壓實政策落實責任,定期評估調整,不斷優化升級,確保實在管用,促進縣鄉市場主體知情明政、用足用好政策。二是推行和完善“鏈長制”。總結推廣縣(市)領導同志掛帥的產業鏈“鏈長制”,優化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加強跨部門、跨企業、跨行業統籌協調,實行全方位保姆式服務,促進科技、人才、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向重點產業鏈傾斜,助力提升縣域主導產業的分工地位和穩定性,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三是強化法治保障。認真貫徹落實有關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行政、照章監管,嚴厲打擊涉企涉農違法違規行為,切實保護縣域市場主體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有力有序有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