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娟
(作者為省政協教科衛體委辦公室主任)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帶領人民披荊斬棘,開辟道路,為建設社會主義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取得一系列理論成果和實踐成就。重溫這段艱辛探索的歷程,對我們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是一部翻天覆地慨而慷的創業史。新中國成立后,黨帶領人民進行波瀾壯闊的偉大斗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實行土地改革,恢復國民經濟,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與此同時,我國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構建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基本制度體系,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探索史。早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黨中央就察覺到蘇聯模式的局限,力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1956年,毛主席發表《論十大關系》,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和經濟、政治建設的若干新方針,之后黨又相繼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肯定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思想,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兩步走的戰略目標等。這些正確主張體現了黨對探索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嘗試,雖然在當時沒有真正落實,但是在改革開放后卻得到了真正貫徹,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理論前提和思想準備。
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是一部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史。面對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和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黨憑借堅定的理想信念,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百折不撓,抒寫了無數改天換地的人間奇跡,形成了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不竭動力源泉。在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下,我國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交通運輸業長足發展,教育衛生事業成就可觀,科學技術發展成績顯著,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
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是我們黨致力民族復興、勇于自我革命的斗爭史。懷著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和實現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黨敢于正視問題、克服缺點,勇于刮骨療毒、去腐生肌,開展多次整黨整風運動,反對黨內不良作風;組織多次反腐敗專項斗爭;強調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反對分裂黨的活動;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堅決糾正自己的錯誤,在重大歷史關頭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勇于自我革命,能夠自我糾錯,具有強大生命力,這是我們黨戰勝風險挑戰,迎風劈浪前行的重要法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人民政協是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專委會黨支部要堅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持之以恒學習創新理論,一以貫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著力搞好服務保障,為推動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