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曉華 胡如嵩 方 成
“滄州市政協換屆后,認真研究,積極探索,推動政協工作新發展。”11 月4 日,省政協主席葉冬松就滄州市政協報送的《關于加強特色平臺建設,推動滄州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報告》作出批示。同日,滄州市委書記康彥民批示:“很好!報告思路清晰、方法新穎、措施得力,希望市政協充分利用十大平臺,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建言獻策,更好發揮政協協商民主、參政議政作用,為滄州高質量發展貢獻政協力量。”肯定性批示的背后,是滄州市政協十二屆領導班子立足新時代新方位新使命,不懈推動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努力。
站位新起點,明確新要求。8月25 日,市政協十二屆領導班子履新。8 月31 日,市政協十二屆一次主席會議提出了推動滄州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強調要深入研究掌握高質量做好政協工作的規律和方法。政協是一個靠話語權和軟實力彰顯價值的地方,參政不行政、建言不決策,發揮作用不是靠說了算,而是靠說得對。高質量是政協的目標所在、使命所系,是政協委員和政協工作者的尊嚴所在、價值所在,要把高質量作為政協工作的生命線,作為政協委員和政協工作者的價值追求,把務實、切實作為不二法門,貫穿到政協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政協是專門協商機構。不是協商主體,而是協商平臺;不是“和”政協協商,而是“在”政協協商。要深入研究如何從打造平臺、開展活動、完善制度等方面著手,提升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工作質效,精準發力、務求實效,干一件是一件,不做無用功,推動政協各項履職活動從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轉變。
黨建賦能,雙輪同轉。9 月16日,市政協黨組擴大會議傳達貫徹全省政協系統黨的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精神,研究確定了推進黨建和履職融合發展、雙輪同轉的工作思路,構建“統一領導、雙線運行、兩級推動、互促共進”的黨建工作推進機制。會后,研究出臺了《關于設立功能型黨支部的實施意見》,以專委會為基礎,建立7 個功能型黨支部,將184 名黨員委員全部編入黨支部,實行委員“全員入委”和住縣(市、區)委員活動組“縱橫雙規”,落實黨員委員組織關系一方隸屬、參加雙重組織生活要求,實現黨的組織對黨員委員、黨的工作對政協委員“兩個全覆蓋”,著力發揮政協各級黨組的領導核心、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黨員委員先鋒模范“三個作用”。
集思廣益,謀定后動。9 月27日,在市政協領導班子和各室委深入調研、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市政協主席務虛會專題研究謀劃推動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主席、各位副主席、秘書長、一級調研員、各室委主任、各位副秘書長等29名同志踴躍發言,從多角度、多層面提出近百條建設性意見。會后,主要領導親自主持、分管領導具體指導,辦公室梳理匯總各方建議,集合集體智慧,形成建設特色平臺的基本共識和主要框架,并成立專班逐一研究,對標全國先進,立足滄州實際,堅持系統觀念和可操作、可落地原則,形成了《加強特色平臺建設,推動滄州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是本屆政協工作的總抓手,是推動滄州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設計安排。11 月1 日,市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若干措施》,強調要牢牢牽住特色平臺建設這個“牛鼻子”,推動傳統平臺展現新氣象,新建平臺呈現新活力,以此帶動雙向發力提質增效,活躍滄州政協事業高質量發展全局。
一子落地,全盤皆活。《若干措施》明確了10 個平臺功能定位、具體要求,以及堅持黨建引領、突出平臺支撐、強化機制保障、夯實調查研究基礎、規范標準化建設5個方面19條領導和機制保障措施。10 個平臺各具特色,建設落實的關鍵在于精準把握落腳點、發力點。
“政協講堂”。突出統領性、著眼高層次,在文史館組織開展省政協視頻培訓、專家講座、委員講堂等3 個板塊講堂活動,內容涵蓋理論學習、“四史”學習、政策法規、前沿知識、知情明政等方面,并通過視頻形式覆蓋全市政協系統,吸引市、縣兩級政協干部、政協委員和界別群眾廣泛參與,全面提升政協委員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參政議政能力。
“書香政協”。開展崇學系列——“讀書分享+”活動,圍繞讓委員讀書動起來、活起來,在市政協文史館設立誦讀分享平臺,緊跟中央部署和省、市委要求,確定階段性學習主題,開展主題薦書、贈書、讀書、講書、誦書活動,讓委員人人可參與、能分享、有收獲,做到“一屆委員,一身書香”。
“全體會議協商”。發揮協商履職最高形式作用,打造全體委員高質量集中協商議政的履職平臺,力求把全體委員“聚”的能量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提前精準布置委員作業,著力抓好審議、討論、大會發言等3 個環節,提升協商議政質量。安排實現市委、市政府、市政協領導到委員討論組參加討論全覆蓋,設置表彰議程,突顯委員高光時刻,增強委員履職光榮感、自豪感,增強黨委決策落地生根的廣泛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專題議政協商”。注重發揮常委會、專委會作用,構建雙層協商架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問題進行;專題協商會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民生關切進行。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一般每年舉行2 次,視情況可安排在基層召開;專題協商會一般每年進行5 次,可在文史館·議政廳舉行。注重協調同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全過程、面對面開展協商,提高協商效果。
“‘有事好商量·群眾身邊事’對口協商”。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聚焦民生改善實事、社會治理難事,選擇切口小、呼聲高、能落地的課題,各專委會一般每年開展1 次對口協商。堅持開門協商、開放協商,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可在文史館·議政廳進行,也可現場協商,推動解決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為黨委、政府排憂解難。
“‘提案+調研報告+社情民意信息’全鏈條直聯直通協商”。堅持質量為本,不重多、重精的思路,對3 個常態化建言載體進行一體打造提升。著力改進文風,做到清新好讀、高效通達。改進辦理、落實、反饋工作,實現全鏈條閉環運行。推進提案、調研報告、社情民意信息3 個板塊信息聯通,資源共享,實現成果互相轉化,互相補充、互相支撐,形成集成效應,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服務。
“視察監督”。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階段性重項工作,根據市政協年度協商計劃或主席會議安排,組織委員定期開展視察監督,做到監督在一線、協商在現場。同時,組織開展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為主旨的黨外委員專題視察,了解新成就、體驗新變化,增進認同、凝聚共識,畫好“同心圓”。
“委員會客廳”。打造讓委員當主角、發揮委員主體作用的創新平臺,在潤物無聲中提高雙向發力成效。采用“1+N”模式(“1”是建設市級委員會客廳,開展委員學習交流、協商議政、談心談話、交友聯誼等活動;“N”是支持委員所在單位創建會客廳),由委員申報、專委會審核、市政協黨組認定,共同建設委員和群眾共享的溫馨家園。
“文化文史研究傳播”。立足“存史、資政、團結、育人”功能,建設市政協文史館,宣傳人民政協光輝歷程和歷史貢獻,展示政協委員履職成果,傳承滄州優秀文化,打造有內涵、有品位的滄州文史文化研究與宣傳的品牌陣地。
“智慧政協”。建立或完善辦公自動化系統、視頻會議系統、智慧政協綜合管理系統3 個辦公系統,實現網絡議政,PC 端、移動端與委員互聯互通,與省政協,市委、市政府,市直各部門、各縣(市、區)政協之間電子政務互聯互通,推動“互聯網+政協”深度融合,為政協工作注入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