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勝利
人民政協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體現了人民政協在我國政治體制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職責地位。政協組織要準確把握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性質定位,在“專”上下功夫,在“商”上做文章,推動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有聲有色、有質有效地向基層延伸、向群眾拓展,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了“專門協商機構”這一稱謂。總書記強調“人民政協要發揮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把協商民主貫穿履行職能全過程”。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為做好政協協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人民政協協商職能既是歷史傳承又是時代需要。人民政協應協商建國而立,應協商民主而興。早在新中國和人民政協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就說過:“我們政府的性格是跟人民商量辦事的,國家各方面的關系都要協商。”1949 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經過廣泛協商、集思廣益,通過了各項重要法案,選舉產生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完成了協商建國的歷史偉業。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后,人民政協逐步向專門協商機構過渡。從新中國建立起,人民政協在協商中團結各方,努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推進改革開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發揮好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不僅是對人民政協光榮傳統的繼承,也反映了新時代的需要。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政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務必要通過廣泛、多層次的協商來化解矛盾、凝聚共識,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磅礴的力量。
(二)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具有獨特優勢。人民政協經過70 余年的歷史鍛造,形成了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獨特優勢。一是專業性。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其他渠道協商形式比,人民政協協商已有長期的政治實踐和理論積淀,有較好的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協商民主流程更加完備,協商形式載體更加多層多樣,且規范性和可操作性更強。政協委員是各行各業的代表,他們通常在事業上有成就、業務上有專長、學術上有造詣,決定了協商水平的專業性更強。二是多元性。人民政協“統一戰線組織”的政治定位決定其廣泛代表性、形式多元性。黨委、人大常委會、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領導同志及有關單位部門負責同志,都能夠通過政協各種協商活動聽取委員和群眾意見建議,使得政協這一協商渠道充分展現了多元性和社會性,成為各渠道協商的最佳交匯地。三是包容性。人民政協是我國唯一在制度安排上保證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等占大多數的政治組織,具有政治上巨大的包容性和強大的凝聚力,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大團結大聯合和人民當家作主,能夠最大限度地聽取意見、深度討論、凝聚共識、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三)人民政協在協商實踐中要堅守自身性質定位和價值功能。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不是權力機關而是聚力機關,不是決策機構而是獻策機構,不是協商主體而是協商平臺,這一定位明確了人民政協與其他機構在本質屬性上的區別。各級政協在發揮協商作用的過程中,始終做到堅守定位、積極履職,主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實現與各協商渠道的有效銜接,心無旁騖想協商,聚精會神謀協商,理直氣壯搞協商,既不負黨委所托,也不負人民所盼。在開展具體協商時,堅持深刻領悟和準確把握專門協商機構內涵,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做到參政不行政、建言不決策、幫忙不添亂,只干與協商相關的事情,而且要努力干好。
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特點在“專”,優勢也在“專”。專門要有個專門的樣子,協商更經常,制度更健全,程序更規范,組織更專業,意見更公允,成果更精到,讓各方面都更愿意通過政協平臺開展協商、凝聚共識。
(一)在“專業”上下功夫。突出質量導向,全面提高政協協商參與者、組織者的質量意識,抓好政協兩支隊伍履職能力建設和服務能力建設“雙加強”,夯實建言基礎、拓展協商深度。提高專業水準,設計和搭建更多協商平臺,使協商內容、協商需求、協商目的與協商規模、協商載體、協商參與者等要素精準匹配,提高協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提出專門化、專業化、科學化的建議。加強制度保障。持續完善制度體系,確保政協協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規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二)在“聚焦”上下功夫。緊緊圍繞黨委和政府中心任務,統籌謀劃政協協商議題,統籌安排年度協商計劃,把重點放在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言上,放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獻策上,使政協協商的主線更加明確,謀篇布局更加合理,覆蓋面更全,持續性更好,層次感更強,靶向更精準。年度協商計劃就聚焦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氣污染防治、項目建設等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集中發力、重點實施,以協商履職更有效服務大局、更有力建言資政。
(三)在“團結”上下功夫。政協協商民主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不僅負有民主協商以推動解決實際問題的職責,而且負有在協商中增進共識、促進團結、拉進感情、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職責。要始終在協商的全過程中重視團結的因素和目的,認真傾聽黨外委員和各界群眾的心聲,注重社會各階層意見的表達和各界之間的溝通,在一些敏感點、風險點、關切點上主動正面發聲。要掌握好人民政協的協商“力度”,倡導熱烈而不對立的討論、真誠而不敷衍的交流、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確保政協協商工作真正起到廣泛凝聚共識的作用。
(四)在“互動”上下功夫。在協商全過程,要注重對黨和國家及各級黨委、政府政策的宣講,對真實情況的反映、對社情民意信息的收集;要注重委員和部門的互動、互諒、互信;在成果轉化中,要注重長期跟進和通報落實的結合,在每個環節體現互動,而不是單方面表達。要堅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實現從協商中廣開言路、在群眾中發現問題、聚委員之力服務群眾、以政協之能促進和諧的良好互動。
人民政協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協商民主形式參與國家治理是人民政協的政治責任,事關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協商觸角向基層延伸拓展,做好協商這篇大文章,對于發揮政協組織整體優勢和作用,促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基層協商在形式上要有聲有色。人民政協不僅要為各黨派團體和政協委員表達意見提供空間,還要引導公眾有序參與,讓民意在這個平臺上得到充分表達。在教育引導政協委員會協商、善議政的同時,也要引導基層群眾用協商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堅持不懈探索創新政協基層協商的方式方法,通過更加靈活、機動的協商形式,使群眾方便參與、有時間參與、樂于參與,讓群眾感到政協離自己很近,最終形成群眾的協商意識和通過正常渠道反映問題、表達訴求的協商習慣,進一步提升協商民主實效、廣泛凝聚共識,積極營造全社會參與基層協商的濃厚氛圍,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二)基層協商在成果上要有質有效。優質高效的政協協商,黨委、政府肯定,政協委員滿意,各界人士和廣大群眾歡迎。要按照黨的十九大要求,“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真正保障基層協商行穩致遠。要堅持緊扣大局、聚焦民生、關注熱點的原則,從精準選題入手,找準協商方向。自覺而又堅定地把政協工作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思考、定位、謀劃、開展,選擇具有綜合性、全局性、前瞻性而又具體、實在、管用的議題開展協商議政,力求與黨委政府的著力點、社會各界的關注點和廣大委員的關切點有機融合,使基層協商更加符合群眾利益、更好體現群眾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