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秀
(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遼寧 丹東 118200)
1)聲像檔案更真實、全面、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的方面很多,有傳統技藝、民間故事、民俗習慣等等,其文化精髓不僅僅存在于成果,更多是表現在文化活動的進行中。而聲像檔案可以直觀地記錄和反映人類活動場景,具有參考價值、憑證價值和開發價值[1]。比如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八河川皮影戲,要保存的不僅僅是一場戲,更在于傳承人的演藝過程,甚至是皮影戲的語音語調、皮影材質等等。面對有血有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的文字和照片早已不能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需求,并且紙質檔案易損、呆板。而聲像檔案可以消除理解障礙,通過背景搭建、多角度拍攝和整合,能直觀生動地呈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貌,最大化地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真實性、全面性。
2)聲像檔案更易保存、傳播、傳承。數字新技術的不斷迭代,使得聲像檔案保存簡單,不僅體積小、畫質清晰,還能夠長期保有,在歸檔和利用上也方便快捷。在利用和傳播方面,聲像檔案優勢更加凸顯,通過編研,可以讓聲像檔案變得有序有靈魂,甚至可以在融媒體的作用下,潤色成一個個文化類的視聽節目,并且在多平臺高效傳播,讓這“鮮活”的檔案有了思想和溫度,逐漸融入進老百姓的生活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精粹得到傳承[2]。
1)遵循民意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屬于人民的,它具有高度的群眾基礎和社會記憶。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編研要考慮社會價值取向。在響應國家大政方針指引的同時,更要站在用戶的角度選題,是選題接近民意。更要通過融媒體實現聲像檔案與群眾的互動,在編研過程中傾聽民聲,調整編研思路,讓編研成果更貼近生活。
2)全民參與原則。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全面采集工作困難巨大,在專業人員少、設備不夠精良、資金稀少的情況下,很難做到全面而精細,這就需要檔案編研時不能僅依靠于政府機關、各類檔案館和融媒體中心,而是要號召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愛好者和志愿者參與。如今,手機、DV、錄音筆等音像采集設備幾乎人人都有,單單是手機就具備了拍視頻和錄音的功能。有心的人總能發現身邊的值得留念的瞬間,同樣也就能捕捉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并且很多攝影、攝像愛好者的裝備精良,有的設備甚至好于官方。在2020年寬甸滿族自治縣朝鮮族“花甲禮”民俗活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收集愛好者高陽就利用無人機,采用航拍技術來展示“花甲禮”活動的宏大場面,拍攝效果非常理想。在活動中,多名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愛好者通力合作,有的善于拍照、有的善于錄像,從靜態、動態、高度、多角度各個視角對“花甲禮”全程進行記錄,立體地反映了“花甲禮”的面貌,畫面清晰、細致,令人耳目一新。非物質文化遺產聲像檔案的素材完全可以來自生活,群眾既是參與者又是受益者,只有這樣,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聲像檔案的隊伍才能不斷壯大,也才有更多更接地氣的作品呈現出來[3]。
3)求實創新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講究的是真實,但現在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已經不在的情況下又怎么辦呢?可以采用情節重構的方式進行。比如在編研滿族民間故事時,大部分為口述或講述,在找不到故事講述傳承人的情況下,就可以向社會招募講述人,地方口音或滿族人優先,讓冰冷的文字生動起來,形成聲像檔案項目與群眾的良性互動。
在融媒體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編研成果的傳播平臺空前增多,電視、網站、微博、微信、各種APP和客戶端都是檔案成果展示的渠道。一段時間以來,利用聲像檔案向觀眾展示民俗文化的成果顯著。從中央到地方,以檔案為題材的電視節目如雨后春筍,非物質文化遺產聲像檔案的傳播也迎來了春天。
1)形式上要“雅俗共賞”。(1)呈現形式上要有新意。優質的檔案呈現不外乎題材和展示形態兩個方面,但真實的素材往往平凡、沒有基調,無法吸引群眾的注意力,更談不上走到人心里。因此,要想把檔案編研成果既有料又有趣,既來自生活又裝點生活地傳播出去,是要花費心思的。俗話說,要內秀也得有好皮囊。對于優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聲像檔案,我們需要給它加上一件舒服的外衣或者化個精致的妝容才能更加吸引人。因此,傳播時可以依靠融媒體中心強大的節目制作能力,把聲像編研成果再加工,變成精致的節目。比如說可以參照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聲音檔案節目,用聲音把檔案改編成口述類歷史文化節目;也可以模仿北京衛視檔案,采用故事化的聲像模式揭秘一段歷史[4];還可以采用片花式的引導和懸念環節的穿插;在技術上添加視覺特效和音樂技術的使用,以誘發觀眾的期待,增加吸引力和關注度。總之,形式上不要過于“不拘小節”,電視類檔案節目、紀錄片,都是不錯的選擇。(2)呈現形式上要接地氣。當前,數字技術不斷進步,VR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二維碼技術等多種多樣,但有時過分追求技術反而降低了傳播的效果。比如,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聲像檔案采用了3D數字技術,但是3D眼鏡卻并未普及,反而讓大眾疏離。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聲像檔案的傳播是要接地氣的,絕不能過分地追求數字技術,讓檔案成果失去了平民氣息,而是應該做到“雅俗共賞”
2)傳播上要“多管齊下”。目前,媒體傳播渠道“百花齊放”,傳統電視和網站依然是檔案類節目傳播的主流媒體。但同時不要忽視優酷網、愛奇藝網、網易視頻及學習強國等APP網站的宣傳效果。當前,各個地方融媒體改革已經接近尾聲,多家媒體整合后,形成的強勢效果驚人。以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為例,寬甸融媒APP、寬甸有線電視、廣播、寬甸發布、寬甸融媒抖音號、寬甸融媒視頻號、寬甸融媒快手號等為寬甸融媒統一管理。這些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編研成果傳播的有效渠道,檔案編研部門可以和地方融媒體深度合作,以擴大其傳播、利用率和用戶黏度,同時也增加了檔案管理部門與媒體和用戶的互動性,增加其影響力。同時,還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等移動互聯網新應用,不僅可以對檔案編研成果進行推廣和宣傳,還可以讓編研部門受到業界和用戶的關注。
建立聲像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就是為了保存和傳承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聲像檔案優勢比傳統介質要多很多,不僅大大減少存儲費用,節省空間,還便于查閱[5]。更重要的是她能夠借助媒體的力量精致化快速傳播,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提高了檔案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最大化地實現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