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錦賢
(東莞大嶺山圖書館,廣東 東莞 523820)
《現代漢語詞典》釋“情懷”為“含有某種“含有某種感情的心境”[1],近些年來,人們使用“情懷”這一概念,表達愛國家、愛民族的赤子深情和家國使命的責任擔當,表達對傳統優秀文化及美德的執著傳承和弘揚,表達對理想、抱負、夢想等充分自信和執著追求,表達堅守初心、淡泊名利、用情用心做人做事的生活態度和審美 情趣[2]。
圖書館情懷是從業者感情層面上的概念,可以理解為圖書館工作的人員內心深處的、與功利無涉的一種情感屬性。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2.1 人文情懷
公共圖書館人的人文情懷,就是充分尊重讀者、重視讀者、關懷讀者。前些年,杭州圖書館、蘇州圖書館收留流浪漢,允許他們進入圖書館看書,就是典型的人文關懷。這些年,圖書館從各個層面都關注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不少圖書館為讀者設置輪椅、老花鏡、放大鏡等設備,專門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開展活動,關心和關愛進入圖書館的“熊孩子”,就是看得見的人文關懷。東莞大嶺山圖書館新館建設和裝修,在讀者閱覽桌、椅子、凳子、沙發、燈光方面充分考慮了讀者的感受,給人營造一種舒適溫馨的感覺。此外,專門設置盲文閱覽區,購置盲文圖書,并且精心打造了十二個不同的主題館,蘊藏著濃濃的人文情懷。人文關懷,就是多從讀者角度出發,及時解決讀者的問題,與讀者進行貼心交流,提高讀者對圖書館的滿意度。大嶺山圖書館設置了讀者意見箱,誠心聽取讀者意見,對讀者的意見和訴求,及時解決,讓讀者可享受到更個性化的服務。
1.2.2 服務情懷
公共圖書館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資金支持;對所有成員實行同樣條件的服務,對所有人免費服務,使社會中每一個公民都具有自由獲取知識或信息的權利,使社會成員獲得民主信念及參與社會管理所需的知識[3]。公共圖書館是用納稅人的錢建設的公益機構,為納稅人服務,為所有讀者服務,是共公共圖書館的天職,也是服務是圖書館的使命。公共圖書館的存在,是以讀者為前提的,讀者就是圖書館的“上帝”,沒有了“上帝”,圖書館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圖書館的建筑、設施、設備、書刊、資源、人員,都是為服務而設置和配置的,沒有了服務,一切歸零。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無差別的均等服務,即每個讀者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而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語言或社會地位的限制[4],都能就近獲取圖書館的資源和知識,獲取圖書館的服務。這就要求公共圖書館通過構建覆蓋全域的圖書館服務體系來保證服務的觸角能延伸到每一個角落,用服務體系保障民眾的就近服務。二是服務質量的提升和服務內涵的擴展。服務質量表現在做好外借工作、閱覽工作、館際互借、參考咨詢、信息檢索專業化水準的提升。功能的擴展表現在繪本空間,玩具空間,視聽空間,自習空間,休閑空間、音樂空間等服務空間的設置,滿足不同讀者的個性化需求。也表現在咖啡廳、書店等配套服務功能的設置,滿足讀者的消費愿望。圖書館服務內容的多樣性,表現在閱讀推廣服務,講座服務,展覽服務等方面。“一切為了讀者,為了一切讀者”,“讀者至上,服務第一”,“讀者永遠是對的”,這些理念和思想,集中體現了公共圖書館人的服務情懷。
1.2.3 文獻情懷
文獻是圖書館賴以生存的基礎,文獻有五大功能:1)積累古今知識,推動社會文明。人類文明之所以綿延不斷并逐步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獻資料的積累和保存。文獻知識是推動人類擺脫原始愚昧,走向現代文明的巨大動力。2)傳遞科學信息,促進社會進步。文獻是記錄傳遞科技信息的主要媒介。科學信息的傳遞與利用,促進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文明。3)傳播人類文化,繁榮社會教育。4)溝通思想情感,指導人類交際。5)提供消遣娛樂,豐富業余生活[5]。
認識到文獻作用和價值,重視文獻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獻工作,最大限度發揮文獻的作用,就是文獻情懷,這種對文獻的敬畏、熱愛和深厚感情,就是圖書館人的文獻情懷。在地方文獻建設中,文獻情懷就是本土情懷、家鄉情懷。這種情懷對搜集和保存地方文獻,對增強民眾對地方文化的認同,對激發民眾熱愛家鄉自豪感,對培育民眾對家鄉深厚感情,都能起到積極作用。
筆者于2010年參加圖書館工作,對于“職業情懷是地方文獻建設的力量源泉”這句話深有體會。工作中,有一個人對我影響很大,他就是藝術中心何主任,該同志熱愛本土文化,長期從事非遺工作。他從展位上隨手拿起一本《大嶺山鎮志》放在我面前說:這些知識你要補上。后來,一有空閑我就看鎮志之類的書,慢慢地喜歡上了東莞本土文化。可以說,何主任對本土文化的熱愛,深深地影響了我。此后,我開始走上了收集地方文獻的道路,學會了與各鎮圖書館同行的文獻交換,互通有無;學會了到鎮上每一個單位“尋寶”;學會了利用孔夫子舊書網;知道了跑廢舊收購站打交道,也懂得了和造紙廠也是地方文獻撿漏得的地方。2016年,得知一本《東莞烽火》第一冊書在東莞二手書商手中,而我收集了四年就差這一冊了,于是,我千方百計找到了他的聯系方式,聊上了。開始他不同意賣給我,我隔三差五就給賣主打電話,在我的軟磨硬泡中,他終于將《東莞烽火》第一冊親自送給了我。在舊書網,發現了難得一見《東莞英烈》第二冊,當時價格是200元,被韶關一買家買走了。于是我找到賣家,在反復交流后,終于約定用大嶺山燒鵝和他的這本書交換。我將出爐的燒鵝打好包,開車300多公里,用了4個小時到韶關曲江換書。說出來雖頗具喜劇色彩,但卻教會我,在換書路上需懂得感恩。幾年下來,我收齊了東莞32個鎮街的村志、鎮街老畫冊。收齊了自發行以來,所有的《東莞年鑒》全套。基本收齊了東莞各部門(行業)志,記錄了2000年以后東莞部門和行業發展變化的軌跡,搜集了近200冊東江縱隊紅色文獻。
在資深圖書館工作者的引領和垂范下,大嶺山圖書館重視地方文獻的利用,新館開館前,由于場地原因,圖書館將收集的地方文獻,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專門開辟了一塊場地,設專柜將其加以展示,供讀者查找資料。同時積極參加東莞市圖書館組織的“曬書活動”,宣傳和展現大嶺山地域文獻。圖書館將收集到的大嶺山老照片,舉辦了“大嶺山今昔”大型圖片展,讓老百姓了解了改革開放以來大嶺山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圖書館利用新館開館的機會,在二樓專題文獻展示區,劃出了專門場地,開辟了“本土文獻展專題區”,制作了展示柜和書柜,并對展示環境作了簡單的裝修和布置,成為讀者的打 卡點。
圖書館利用舉辦大型展覽的機會,展出相關地方文獻。2020年5月,大型荔枝文化展在我館開展,圖書館開辟了“閱讀荔薦”荔枝主題圖書角,精選了30余冊荔枝文化主題的精品書籍,從文獻的角度豐富了荔枝文化的內涵。2020年11月,為配合大嶺山莞香文化節活動,圖書館又設了“莞香逸園”莞香文獻主題圖書角,展出了莞香文化書籍100多本,讓讀者加深了對莞香文化的了解。
大嶺山圖書館還利用小型讀書會方式分享地方文獻的閱讀心得,用海報、圖書館微信平臺、等渠道介紹特色館藏,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為了發揮地方文獻的作用,擬對原功能布局進行調整,開辟“東縱文獻展示中心”,通過文獻、圖片、投影、顯示屏、瀑布流、全方位展示了東江縱隊紅色文獻。這些服務工作熱情,源于大嶺山圖書館人對自己職業的熱愛,源于從業者無比自豪的職業情懷。
通過各種方式,利用各種機會,宣傳圖書館職業精神,灌輸圖書館職業理念,增強員工對圖書館工作宗旨、目的、意義的理解,提高員工的職業認識。圖書館工作人員,對圖書館職業缺乏了解,就不會有工作激情,非常容易產生職業倦怠。通過對圖書館職業理念的宣傳和灌輸,讓館員理解圖書館是公益事業,在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傳遞知識信息,滿足社區文化娛樂,豐富群眾文化需求,保障民眾終身教育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只有認識到公共圖書館在當今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就能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并感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盡管平凡,但偉大和神圣。更就不會因為工作的枯燥、煩瑣而倦怠,也不因待遇低而挫傷工作積極性。“全心全意地為讀者服務”會成為座右銘。強烈的職業自信就會驅動他勇于探索和大膽創新,就會激勵人們跨越難以逾越的鴻溝和障礙,去追求更高的目標。大嶺山圖書館通過全館大會,中層干部會,利用學術講座時機,利用開展各種宣講活動、學術沙龍的機會,反復宣講和灌輸職業理念,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
職業情懷的培育,離不開圖書館專業知識系統的學習,館員在接受了圖書館專業的系統培訓,才能深刻理解圖書館專業的價值和意義,才能讓他們逐漸了解和認識圖書館,認識圖書館學,熱愛圖書館學,才能提升職業自豪感,才能耐得住寂寞,才能保持強大的職業定力。才能樹立館員職業使命感,不斷提升職業情懷。
職業情懷提升,離不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目前,隨著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許多新館舍投入使用,許多新員工加入圖書館行列。這些同事,不全都有圖書館學背景,或沒有從事圖書館工作的閱歷,必須對新員工進行持續的圖書館學專業系統培訓,通過技能培訓提高館員技能水平和業務素質,將他們打造成既了解專業知識又有實踐操作經驗的業務骨干。有了一批專業技術過硬的圖書館隊伍,才能保證圖書館工作的順利開展,支撐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必然激勵員工職業情懷。
職業情懷提升離不開館員個人的發展,而專業培訓則是個人發展的保障。將員工職業發展納入圖書館職業生涯規劃管理,著眼圖書館員工個人的發展,這是永葆員工職業情懷的不二之路。培訓是圖書館的人力資源積累的基本途徑。通過培訓,館員個人發展了,有了成就,有了榮譽,精神就有了歸宿,就會迸發出由衷的職業自豪感,就會自然提升職業情懷。
大嶺山圖書館,正是基于上述認知,將職業專業培訓納入全館發展規劃,有專人負責員工專業培訓,堅持每周全館培訓,聘請專業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專家擔綱主講,講授內容包括:圖書館學基礎,中國圖書館簡史、外國圖書館簡史、信息素養概論,閱讀推廣工作,圖書分類、讀者工作、計算機技術、圖書館法等系統專業內容,激發了員工職業精神,提升了大家的職業情懷。
通過介紹圖書館職業感人事例和感人事跡,是提升員工職業情懷的有效方式。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專業創始人王重民先生,一生致力于文獻保護工作,1939年,受華盛頓國會圖書館遠東部主任的邀請,赴華盛頓國會圖書館鑒定館藏中國善本書。他將藏在國外的中國善本抄錄下來,撰寫了1600多篇提要,取名《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善本書錄》。1941年,因受到戰爭威脅,北平圖書館將三百箱善本書南運至上海,袁同禮館長求助駐美大使胡適,將書寄存美國。這一年,王重民先生冒生命危險赴上海搶救這三百箱善本書,開箱選出2720多種裝成一百箱。在袁同禮館長的周旋下,秘密運往美國,暫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遠東部。王重民先生拍攝了這批書,并撰寫了提要。回國時,將寄存的這批古籍的提要全部完成。后來據此出版了《中國善本書提要》、《中國善本書提要補遺》[6]。王重民先生的事跡,是眾多圖書館先輩熱愛圖書館事業,熱愛圖書館工作,為圖書館事業獻身的縮影,這是中國圖書館事業寶貴的精神財富,職業情懷的培育,需要挖掘和弘揚這些寶貴財富。
職業情懷是圖書館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的崇高情感,是激勵館員的工作積極性,消除職業倦怠,激發館員的工作熱情,提高館員讀者服務的效率和讀者滿意度的保障,也是圖書館發展的根本動力。職業理念的灌輸,圖書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系統培訓,以及圖書館先輩熱愛事業為事業獻身的感人事跡的宣傳,是培育和提升圖書館館員職業情懷的有效方法,職業情懷的“軟實力”,一定會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硬發展”。